《百年大变局与“去帝国化”趋势》
《百年大变局与“去帝国化”趋势》
百年大变局与“去帝国化”趋势
当前国际局势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种种冲突错综复杂,其最核心的一条主线,便是“去帝国化”浪潮与现代国家体制的全球竞争。这一趋势的代表性表现,便是俄乌战争与以伊战争。表面看,这是地缘政治冲突,实质上,却是现代国家体制与帝国体制的正面碰撞。
在这类战争中,交战双方往往代表着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一方是基于民主制度、市场机制和科技创新的现代国家;另一方,则是沿袭封建等级、强人意志与资源集中的帝国遗存体制。这些战争,不只是兵力、资源的较量,更是制度优劣、科技潜能、社会活力的深层对决。
1. 帝国体制为何必败?
当今的战争形态,已经远离传统“人海战术”与资源消耗战,而进入一个科技驱动、信息透明、系统运行效率主导的新时代。在这一时代,国家之间的较量,实质是制度能否激发科技潜能、能否形成快速、真实、多层反馈机制。
帝国体制本质上是一种等级化权力结构,领袖高高在上,社会缺乏真实反馈。所有信息层层上报、层层扭曲,最终领袖接收到的只是自我催眠的“幻象”。国家失去了纠错能力,决策偏差积累到系统崩溃。今天的俄罗斯正处在这样一种危险边缘:领袖意志即国家意志,国内反对声音被压制,战争决策无法得到修正。帝国体制如同一艘失去方向舵的巨轮,在迷雾中急速前行。
相对而言,现代国家虽然常被批评“嘈杂”“效率低下”,但正是这种民主制度下的多元表达、新闻监督与反对党制衡,构建了真实的社会反馈网络,提升了国家长期治理韧性。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国际协作等方面,现代体制展现出远超帝制国家的适应力和活力。
2. 战争即科技,即制度
俄乌战争揭示了一个新现实:战争不再仅仅是武器对武器,而是制度对制度、科技对科技。科技先进国家如同生活在四维空间,可以对仍停留在三维思维的国家实现“降维打击”。乌克兰依托西方体系的支援,快速接入卫星通讯、精确火力、无人武器等高科技系统,极大提升了其战场效率。这并非单纯技术转让所能完成,而是背后制度对创新和协作的高度激励所决定。
3. 民心所向,道义为先
俄罗斯发动入侵乌克兰的理由是防止北约东扩。其实,这根本不是有说服力的理由。俄罗斯帝国真正担心的不是北约东扩,而是担心民主自由精神东扩。防止自由民主东扩才是俄罗斯发动入侵乌克兰真正原因所在。所以这场入侵战争也违背俄罗斯民众的愿望,不得人心,必将失败。
更深层的差异,在于现代体制更能赢得民心。帝国体制靠强人崇拜、历史叙事维系“国家荣耀”,往往以民族复兴之名,实则行领袖个人权力巩固之实。它牺牲的是普通人对自由、尊严与富裕生活的基本愿望。凡是“伟大领袖”高度神化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高。
反观乌克兰,面对俄罗斯的全面进攻,其抗争获得广泛国际道义支持。许多曾深受苏联帝制压迫的国家,如波兰、立陶宛、捷克等,坚定支持乌克兰,不只是基于地缘利益,而是源于对“帝国复辟”的强烈反感。这种历史记忆,让他们在“去帝国化”大潮中走得坚决。
4. 荒谬战争的根源:帝国体制的认知扭曲
帝国体制之所以频频发动荒谬的战争,根源并非源于外部威胁,而是其内部认知机制早已失真。强人政治下,国家不再是公民共同体,而成为领袖意志的延伸。领袖的面子、高层的幻觉、体制的封闭,构成一套自我封闭的信息循环系统。战争的决定,不是经过多方论证的理性选择,而是来自“权力不容质疑”的绝对命令。
在这样的体制中,哪怕是明显不符合国家利益、将带来深重灾难的军事行动,也无人敢于反对。统治集团为了自保,只能层层附和,最终演变为“皇帝新衣”式的悲剧。这正是今天俄罗斯战争决策的深层逻辑:外界看似荒谬至极,内部却人人噤声,步步推进。
荒谬战争的真正代价,不只是失败本身,而是整个社会的耗竭:人力、物资、信任体系以及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它暴露了帝国体制“以领袖为中心”的极端脆弱性,也说明,一个没有真实反馈机制的国家,最终将被虚幻逻辑拖向深渊。
5. 去帝国化:未来的历史方向
在“百年变局”的宏大叙事中,去帝国化并非短暂风潮,而是历史大势所趋。从俄罗斯的衰败、伊朗的震荡,到更广泛的帝国旧梦复燃国家所面临的结构性危机,充分说明:封闭体制终将失去活力,等级专制最终会自我腐蚀。新时代的国家竞争,不再是土地、人口的竞争,而是制度透明性、创新机制与人本关怀能力的竞争。(本文纯属学术探讨,本人不持任何政治立场,特此声明)。
多伦多 李 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