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季刊

注册日期:2020-06-20
访问总量:592370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不徇情面的福音战士(含音频)


发表时间:+-
不徇情面的福音战士(含音频)
——要预备好福音需要付出代价:保罗的责备冒着被误解甚至被孤立的风险,但他宁可得罪人,也不愿背叛主


■曲雅各

 

不徇情面的福音战士

加拉太书系列文章(五)

 

文/曲雅各

生命季刊专稿

 

本系列前四篇:

《加拉太书》绪论: 写在前面的话

为纯正福音而呐喊

福音的颠覆性

福音使人得自由

 

本文音频为李慕溪弟兄朗读:


加2:11-14

 

早期教会的杰罗姆 (Hieronymus) 认为,加拉太书2章所记载的,彼得在安提阿先与外邦人一起吃饭,后来看到从雅各那里来的人来到以后,就马上与外邦信徒分开,这一事件?是保罗与彼得彼此配合的“策略性的假装”或“戏剧性表演”,而非真实对抗,目的是教育教会如何面对律法及与外邦人共处的问题。但拉丁教父奥古斯丁坚决反对这种看法,他在《致杰罗姆书信》第40封信中强调:“那件事不是假装的,而是真的;所谓的‘假装’其实不是假装,而是保罗对彼得真正的责备。”

 

一、彼得旧病复发 (加2:11-13)

 

在加拉太书2章11至13节中,保罗记述了他在安提阿公开抵挡彼得的事件。这不是一场简单的饭桌风波,而是关乎福音核心真理的危机时刻。

 

犹太人不与外邦人一起吃饭,源于他们对洁净律法的严格遵守。利未记11章详细列举了洁净与不洁净之物,命令以色列人“不可使自己因这些爬物成为可憎的”(利11:43)。申命记也禁止与外族通婚,以防离弃真道 (申7:3)。这种对分别为圣的强调,使犹太人对与外邦人的日常接触保持必要的距离,尤其是在饮食上,因怕触犯律法,沾染不洁,在犹太传统中逐渐演变为不与外邦人一同吃饭的习惯。其实,神所关注的重点不在食物,而是借着这些规条,告诉以色列人,面对以迦南为代表的世俗文化,不要与它们同流合污,而是要远离,神的子民要过分别为圣的生活。

 

到了新约,神关注的重点其实有所变化,那就是要让祂的儿女打破地域、种族的界限,去世界各地,“传福音给万民听”(可16:15)。彼得是最早向外邦人传福音的使徒,在去百夫长哥尼流的家里前,在约帕住所的房顶上,神让彼得看见异象:他看到从天而降的一块大布,里面包着旧约禁止神百姓吃的动物,然后他听到一个声音说:“彼得,起来,宰了吃.....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徒11:7,9) 神借着这个异象,表明了神已经用祂儿子的宝血洁净了罪人,在神的家中,从此以后不再区分犹太人和外邦人,两下已经在基督里成为一家人,不分彼此。之后,“彼得开始和外邦人一起吃饭,因为神已经告诉他,在基督里,没有人是不洁净的。”(提摩太·凯勒,2016,页58)

 

 

彼得明明知道食物的禁忌和衣着的律法,只不过是犹太传统,与得救无关 (同上,页 58-59)。令人惊讶的是,彼得为什么这样反复无常。高雅伦 (2002) 对此的看法是:“他们的答复是,彼得本来就是这样的人,这也是保罗如此生气的原因。”(页109) 然而真正使保罗愤怒的,不是彼得所犯的错,而是他的虚伪。彼得在安提阿已经习惯与外邦基督徒一同进餐,这是人尽皆知的事,也无人引以为意。然而,当“从雅各那里来的人”到了安提阿以后,彼得又拒绝与外邦基督徒同坐,其情其景简直不能想像。保罗用了一个词:“装假”来形容这一情景。原文的意思是装模作样、伪装、演戏的意思。好似在戏院的舞台上,扮演角色演戏一样 (原文字典,加2:13)。“更糟糕的是,他这么做不是基于良心的驱策,却仅仅是由于害怕奉割礼的人。”(高雅伦,2002,页110)

 

从雅各那里来的人是谁我们不得而知,但能令彼得很在乎,并且担心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人,一定是大有影响力的人,彼得很在乎他们的感受和看法。今天的有些信徒,不是坚持真理本身,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人身上,对那些“有名望之人”所说的,不加分析,全盘接受。当教会出现争论时,不是考虑圣经的原则,而是随从有影响之人的看法。

 

彼得原本是与外邦人一同吃饭的,在这方面,应该说彼得已经突破了犹太律法有关食物的挟制,“即是说,他在吃外邦人的食物和喝外邦人的酒;他在吃利未记或申命记明确禁止的食物。”(史葛·麦克奈特,2005,页101) 这固然是因为彼得在哥尼流家里的特别经历,也表现出他对福音真理的接纳,因为在基督里,犹太人和外邦人已经合而为一,不再被律法的规条所辖制。然而,为了迎合那些律法主义者,彼得开始妥协退缩,不再与外邦信徒一同吃饭。

 

这种行为虽看似无意,却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力,引起了连锁反应,连巴拿巴等人也受影响,成为诱发他人装假的依据;这也意味着向律法主义的屈服,是对福音自由的背叛。彼得的行为无疑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提摩太·凯勒 (2016) 说:“彼得高举文化差异,高过福音的合一。”(页59)

 

当今,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许多教会在面对社会压力时,会在婚姻家庭、性别认同、道德伦理等议题上逐渐模糊立场,试图迎合当代的潮流,甚至是为了讨好一些人。但保罗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为讨人喜欢,就不是基督的仆人了 (加1:10)。今天的我们也要学习这样的坦诚与责任,不因惧怕人就妥协真理,也不因私情就纵容错误。我们需要像保罗一样,面对真理,不畏权威,即使代价高昂,也要捍卫那使人得自由的福音。

 

二、保罗是矫正的医生 (加2:14)

 

“后来矶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责之处,我就当面抵挡他。”(加2:11)“抵挡”美国新标准译本与和修本都译作“反对”,并没有敌对的意思 (信望爱注释,加2:11) ,当然也不是双方友好地交流。保罗在此处的责备是极其严厉的,他指出彼得“有可责之处”,因为彼得的行为不再“按着福音的真理行事”。值得关注的是,保罗不是在彼得背后说他的不是,更不是透过别人的口传播是非;而是面对面的,正大光明的,直截了当地对彼得坦诚相劝。“保罗的反对不是隐藏的,也没有向公众隐蔽,而是公开指出彼得的问题。”(史普罗,2020,页42)

 

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在面对弟兄或属灵领袖的错误时,应当“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弗4:15),直接沟通,而不是在背后议论或传播是非。像保罗那样,当问题涉及真理和群体影响时,适当的公开劝诫是必要的,但态度要出于对福音的忠诚和爱心。

 

有人评价保罗的行为是一种好斗的必胜主义,他们认为:保罗为何这一次不采用私下劝说的方式?之前,他也私下与人沟通一些重要的事务 (加2:1-2),为什么在这件事上不这样做?他还让人用温柔的心向人提出劝诫 (加6:1),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史葛·麦克奈特,2005,页108)?

 

因为彼得的行为不是单纯的个人选择,而是他的“装假”是在公共的场合,在众人面前具有示范性。保罗的质问直指核心:彼得行为的不一致,已经在实际中否定了他自己所传讲的福音。并且,彼得的这一行动,如果不加以纠正,会误导整个教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所以保罗公开责备彼得:“他为何一方面享受福音的自由,一方面又拒绝将这样的自由赋予外邦人呢?这完全是双重标准。”(史普罗,2020,页43)

 

保罗对彼得的责备,不是出于自义或争权夺利地攻击,而像一位灵命的医生,忠心地“对症下药”。保罗的责备不是为了羞辱彼得,而是为了福音、为了信徒、为了教会的合一。保罗的话一定刺痛了彼得:“你既是犹太人,却像外邦人一样行事为人。现在你却想要外邦人像犹太人一样行事,这说得过去吗?”彼得这种暧昧的行为正好助长犹太律法派的威风,而保罗就是要彼得睁眼看清事实 (高雅伦,2002,页113)。

 

在耶路撒冷会议上,彼得自己也说在神的眼中,“他们和我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分别”(徒15:9),但现在彼得却在区分。神的子民尽管会被分成若干群体,但他们却是一个整体。我们违背圣经和分裂肢体的任何做法,都是在否认基督身体的合一 (威尔斯比,2013,页47)。

 

彼得不和外邦人一起吃饭,就是说明犹太人和外邦人不是同一等人,也就间接暗示外邦人需要“变成犹太人”,才能与犹太基督徒平等交往,等于是间接强迫外邦人变成犹太人 (信望爱注释,加2:14)。如果这一行为成为教会默认的“传统”,那么,基督教会就会分为犹太人的教会和外邦人的教会两个部分;而且,犹太人的教会就会在属灵上高人一等,外邦人的教会天生就会成为次等的信仰团契。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犹太民族至上的观点,是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从此以后,教会就不是一个平等的,在基督里合而为一的属灵大家庭,而是一个一分为二的宗教组织。这显然不是神的心意。

 

非常感谢神,正是因为保罗坚持真理,不畏权势,基督的教会在今天就如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那样:“就如身子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而且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子。基督也是这样。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腊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林前12:12-13)

 

 

保罗对彼得的责备不是其它原因,而是出于对真理的忠诚。“但我一看见他们行得不正,与福音的真理不合”。“不合”有些英文译本翻译为“不同步”,就是指一些跟随耶稣的人,明明知道真理,却不按真理行事。加拉太书2章14节的经文突显了一个关键主题:福音的真理要求我们的行为与信仰一致,更要结出信心的果子。

 

有人认为:保罗只强调信心,并不关注人的行为,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这一段经文中,保罗指责彼得“行得不正”。彼得明明知道,在基督里不分犹太人与外邦人,但因为怕人,他的行为却传递出相反的信号。这正是伪善的本质:心里相信一套,行为却迎合另一套。这种不一致,不仅会导致个人属灵上的跌倒,也会带领他人偏离福音的正道。

 

一个国家、集体,整个社会都希望人人都有好的品德和公德,但从上面流露出来的东西,是不是正义、善良、包容,以及表里如一?如果你讲的是一套,做出来的是另一套,只能显出你的虚伪和败坏,那这个社会一定是:到处充斥着满嘴的仁义礼智,实际表现出来的却是男盗女娼。当今社会,亲子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难题,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作为基督徒的父母责无旁贷,孩子能不能从小信主,生命能否健康成长,作为父母一定是有责任的。如果做父母的表里如一,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见证自己的信仰,那一定会给孩子带来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今天的我们也会面对早期教会出现的困境。我们或许不会因犹太律法退缩,但我们可能因文化潮流、群体压力、或者“政治因素”而在真理上让步。比如,在今天的处境下,有些信徒为了不给自己制造麻烦,就隐藏自己的信仰,不敢向周边的人公开自己基督徒的身份;有的信徒因惧怕舆论,不敢坚持圣经在性别、婚姻、金钱上的教导;有的教会为了不失去人气,逐渐模糊对罪的定义,以“包容”为名,牺牲了真理。这些都在无声地对世界说:我们不再以福音为唯一标准。

 

结语

 

当代教会世俗主义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我们该如何回应?第一,要像保罗一样,有一颗“愿意矫正”的心。出于对神的敬畏和对教会的爱,对不合乎真理的东西要极力抗争。第二,要查验自己的行为是否与我们所信的福音相符,是否“按照福音的真理正直地行事”(穆尔,2014,页262)。第三,像彼得这样伟大的圣徒都会犯罪,我们看到人的有限。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高举人;同时要常常警戒和提醒自己,人都会犯错,不要自以为是。第四,要预备好福音需要付出代价——保罗的责备冒着被误解甚至被孤立的风险,但他宁可得罪人,也不愿背叛主。

 

我们更要清楚地知道,福音的“真理”与这世界的想法完全相反,但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世界,或多或少就拥抱了这世界的想法。“因此,基督徒的人生是个持续调整的过程,让生命中的一切与福音相结合。”(提摩太·凯勒,2016,页60)

 

参考文献

史葛·麦克奈特《国际释经应用系列:加拉太书书》。廖惠堂译。香港:汉语圣经协会,2005

提摩太·凯勒《加拉太书点燃福音爆炸力》。蓝慈理、姚传信译。台北:校园书房,2016

威尔斯比《自由丰盛:加拉太书》。邓一恒、陶秋月译。上海:基督教两会,2013

穆尔《麦种圣经注释:加拉太书》。思语译。美国:麦种传道会,2014

史普罗《基督释放我们得自由:加拉太书解经注释》。乔兰山以妲译。美国:改革宗翻译,2020

高雅伦《丁道尔新约圣经注释:加拉太书》。李静芝、徐成德译。新北市:校园书房,2002

《信望爱注释:加拉太书》,电子版。

《原文字典:加拉太书》,电子版。

 

曲雅各 中国大陆传道人。


 

请点击参加祷告👇:

为教会复兴守望祷告(Zoom)

守望祷告时间: 

北京时间

周一至周五:

早上6点开始,晚上10点结束

每天祷告16个小时

周六:早上6-上午10

 

美国中部时间(夏令时)

主日至周四:

每天下午5点开始,次日清晨9点结束

周五:5点至9

 

 请转发守望祷告Zoom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84769255004?pwd=OStVZU5BWSt4dXVHb2ZLMFFQbGxqQT09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生命季刊主页


浏览(93)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