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畅:黄曲霉毒素无声无息可能存在于我们食物中,该如何防范
舒畅:黄曲霉毒素无声无息可能存在于我们食物中,该如何防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说“发霉的花生不能吃”“坏掉的坚果有毒”,是因为这种花生或者坚果带有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由**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 parasiticus)**等真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繁殖时而产生一种剧毒代谢产物,是迄今为止人类最熟知、毒性最强、最广泛分布的天然致癌物之一。
一、黄曲霉毒素对健康的危害有多严重?
黄曲霉毒素主要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具有极强的肝脏毒性和致癌性,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一级致癌物。其主要影响包括:
急性中毒:高剂量摄入可能引发肝脏坏死、出血、脑水肿,甚至死亡;
慢性毒性:长期低剂量摄入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并显著增加肝癌风险;
婴幼儿特别敏感:毒素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干扰免疫系统。
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B? 是其中毒性最强的一种,其致癌性远高于黄磷和砒霜。
二、哪些食物最容易被污染?
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高油脂、高淀粉、低水分的干性食品,尤其是在储存不当、潮湿温热的环境中。主要污染品种包括:
花生及制品(尤其炒花生、花生酱);
玉米(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重灾区);
坚果类:开心果、核桃、巴西果、杏仁;
干果类:无花果、葡萄干;
谷物类:稻米、小麦;
调味品:辣椒粉、生姜粉等干燥香料;
奶制品:如牛奶中可能含M?型黄曲霉毒素(母牛食用被污染饲料后产生)。
根据全球调查,坚果类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高达 20%–49%,花生和玉米尤为突出。即使在加拿大,也有约17%的零售样本检出毒素。
三、美加等国对黄曲霉毒素如何监管?
在加拿大,坚果等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限量为 15 ppb(微克/千克);在美国,FDA规定的限量为 20 ppb,婴幼儿奶粉中更严,仅 0.5 ppb。检测手段包括:
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HPLC);
快速荧光检测;
新兴的光谱快速筛查与生物传感器。
超标食品虽不一定召回(如未构成急性风险),但会追踪责任来源,并对进口源头加强审查。
四、我们如何在生活中有效预防黄曲霉毒素?
以下是几条实用建议,帮助您将风险降至最低:
? 1. 购买正规品牌食品
优先选择信誉良好、包装密封、通过质检的产品。避免散装坚果、干果、杂粮。
? 2. 储存干燥、低温
将花生、玉米、坚果、干果等密封保存于阴凉、干燥处;
如需长期存放,可放入冰箱冷藏;
开封后尽快食用,不要“囤货”。
? 3. 留意外观与气味
发霉、发苦、颜色变暗的坚果一定不要吃;
带有“陈油味”“霉味”“土味”的食品果断丢弃;
千万别舍不得,黄曲霉毒素无色无味,高温也无法彻底破坏。
? 4. 自制食品要注意原料
自磨花生酱、自炒坚果、自晒干果等,如原料受污染反而更危险。一定要确认来源与新鲜程度。
黄曲霉毒素看不见、摸不着,却可能隐藏在我们每日食物中,对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我们无法完全避免黄曲霉菌的存在,但可以通过科学保存、明智选购、理性丢弃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