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当歌

注册日期:2025-03-10
访问总量:13573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公知”的特质与角色


发表时间:+-


“知识分子”是指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人。知识分子少不得知识的积累和储备。“知识”一词的“知”字有“知道”的意思,意味着个人学养,可以解读为对前人精神产品的吸纳和储备。“知识”的“识”字有“见识”的意思,意味着由个人学养所形成的独立的价值判断,可以解读为对事物独到的认识和见解。


知识分子前面冠以“公共”二字,成为公共知识分子,即所谓简称的“公知”。狭义的理解,属于人文学科范畴的公知,最重要的特征是具备对社会现实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提出质疑和表达批判的精神。


网上有个对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义:是指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分子,通常被寄予具有批判精神和秉持社会公义。(维基百科)


博学强记可以使人成为一个专家或学者,也可以使人成为一个“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而受人尊重。以上二者堪称知识分子但却不能称其为“公知”,原因如前所述,即缺乏对社会现实的质疑和批判精神以及勇于发声捍卫社会公义。这类“有知无识”的人,即便学富五车,也只能称其为“不完全知识分子”。一如爱因斯坦所说,“是人格而不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知识分子。”


质疑和批判精神是一个真正的公知刻在骨子里的高贵标记。公知最受人敬佩之处,正是在于其独立见解及其禀公直言地对公权力的质疑和批判精神。虽然他们的质疑和批判或许会有某些疏漏和偏差,但这并无损于一个“公知”所具备的批判现实的鲜明特质。“宁取狂狷,不取乡愿”。因此,公知除了有“知”更要有“识”,而且贵在有“识”。这个“识”,代表着正确的价值观和对社会深刻的洞察。一个公知如果丧失了独立见解和质疑与批判精神这一可贵特质,也就同时丧失了作为一个公知所应具有的最起码的核心要件。


人文观念里缺少了质疑和批判精神,人类社会大概率仍然会滞留于部落逐鹿的丛林时代,不会有现代文明国家的诞生;科技领域缺少了质疑和批判精神,“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情形恐怕至今仍是人们的生存常态。


譬如面对一个又圆又大的苹果,当人人都称道其好看好吃时,也有人或许会发现和直言说出那个苹果味道略带酸涩、外皮过于厚硬等等不足。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观点和言论,有可能带来那个苹果品种的改良。然而即便如此,这样的苦口良言却常常被喷为不合时宜的“负能量”,谏言者甚至会遭到打压。


公共知识分子扮演着社会良知的角色,不仅是具有质疑和批判精神的少数人群,还是勇于将自己的声音向公众社会传达的人群。他们试图通过多元视角的深度观察,然后表达出来启迪民智。因为其不随波逐流的言行往往没有配合“被操纵的舆论”的节拍,因此常常被所谓“主流社会”所排斥,甚至可能承担安全风险。


然而,一个富有担当的公知宁愿选择孤独和甘冒风险,也会执拗地坚守自己的良知底线,绝不会轻易妥协放弃道义担当而去盲从他人。真正的公知不会摧眉折腰去为任何表面看上去光鲜亮丽的东西大唱赞歌,如网友所说“唱赞歌的演员那么多了不缺我一个闭嘴的”;也不会加入任何集体去膜拜、夸耀任何所谓权威和偶像,如老话所言“虽千万人吾往矣”;他们排斥从众遵命人云亦云的世道恶俗;他们不屑于和那些左右摇摆“随大流”的无脑愚众同流合污;他们最为鄙视的是那些为得到一口“俸禄”便跪舔权势者的御用文人——这才是受世人尊敬的真正的“公知”形象。

浏览(794)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