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长贝占郎

注册日期:2023-11-01
访问总量:4158482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中国GDP被低估了吗?答案在这些产业


发表时间:+-

2025-05-18 16:56·经济观察君


中国人民币的汇率到底会怎么走?中国的GDP到底是多少?这是不论经济学者,工作者,还是包括投资者或者大众都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一个涉及到经济和金融的核心问题。

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和GDP,至少有一个是被严重低估的,为什么这样讲?我们一起来分析。



其实谈到GDP,大家可能会知道有很多种测量的方法,包括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统计GDP的时候标准也会有所差别。比方说我们按照汇率来进行折算的话,按照来自世界银行的数字:

在2024年的时候,中国的GDP大约是19万亿美元,美国的GDP大约是29万亿美元,按照汇率制进行折算,2024年中国的GDP大约是美国的65%。

大家知道,除了汇率之外,还有一个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个统计GDP的方法,是按照购买力平价,尤其是在对比不同的经济体之间,由于汇率不同,由于货币不同,所以用购买力平价,简单说是用货币折合成商品的购买力来进行折算。


我们挣钱都是为了生活,购买力这一维度和我们自身感受更加贴近一些,感受也更直观。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25年初也发布了世界上主要经济体按照购买力平价算出的GDP的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2024年中国的GDP,大约是38万亿美元。美国大约是29万亿美元,而27个国家构成的欧盟大约是28万亿美元。

也就是美国和欧盟按照购买力平价算出的GDP大体是相当的。但美国和欧盟大约是中国的80%。我们可以看到按照汇率来进行折算,中国GDP是美国的65%,按照购买力平价,美国大约是中国的80%,这似乎裁决的方法不同,得到的答案几乎是大相径庭



那么到底中国的GDP该是多少下面我们提供另外一个分析GDP的思路。我们知道谈到GDP的时候,不论什么样的统计方法,它大大体是涵盖成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这三大部分。

农业里边,主要构成农业的是粮食,最近十年按照统计数字,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是连续超过十年,稳居全球第一。比第二名的美国,多了大约将近了1亿吨。

论粮食产量中国在全世界遥遥领先。当然肯定有的朋友会说,这与中国的人口有关系,注意统计GDP的时候,那叫人均GDP,我们统计总量的时候,暂且不说人口的数据。

第二部分就是工业了,我们的工业大概由什么构成?

比方像钢铁,最近的2022~2024年,中国的钢铁产量都占了全球的50%以上。另外像电解铝,中国占全球的比例大约是在60%。还有铜,中国占全球的产量,大约是达到45%左右。

上述提到的钢铁、铝和铜均属于工业基础产业,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全球产量占比均超过45%。以水泥为例,中国产量占全球比重也超过50%。尽管有人认为水泥等产业与房地产相关,可能带有“旧产业”的主观印象,但GDP统计本身并不区分产业属性。

转向先进制造业,近年来中国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连续超过30%,达到美国的两倍水平。在家电领域,冰箱、空调、洗衣机的全球产销量占比分别超过50%、80%和70%。

即便在更现代的电子制造领域,中国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的全球产销量占比分别达到80%和90%。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表现更为突出,产量占全球比重均超过60%,其中光伏产业占比超过80%,锂电池接近70%。

此外,纺织业、服装鞋帽等传统制造业的全球占比也超过50%。综合来看,中国工业制造业的全球产量占比普遍达到或超过50%,展现出强大的产业实力。



为何在GDP统计中,中国按汇率折算的GDP仅为美国的65%,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时美国也达到中国的80%?

关键差异源于两方面:一是人民币汇率可能被严重低估,导致以美元计价的GDP总量被同步低估;二是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存在缺口,外卖、快递、家政服务、个体经营等大量经济活动未完全纳入统计,而欧美对服务业的统计更为全面。

这种双重因素使无论是基于汇率还是购买力平价的GDP核算,中国经济规模均可能被显著低估。

中国的服务业正经历爆发式增长,但大量经济活动游离于官方统计之外:

  • 生活性服务业:外卖、快递、网约车等平台经济催生海量就业,2024年中国外卖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元,但个体骑手的劳动产出可能因税源分散而未完全纳入核算;

  • 家政与共享经济:家庭保姆、私教、自由职业者等灵活就业群体规模庞大,据估算,2024年中国灵活就业人数已达2亿,但这类非标准化服务的产值难以通过传统渠道统计;

  • 小微经济:路边摊、社区小店等个体经营户贡献显著消费增量,仅2024年新增市场主体就超过2000万户,其营收往往以现金交易为主,统计覆盖率不足。

GDP统计的差异,本质上是不同经济体在全球化分工中的角色投射。

中国作为制造业超级大国,其价值创造能力早已超越货币计价的局限;而服务业统计的完善与人民币国际化,将是解开数据“矛盾”的关键钥匙。

我们在关注官方数据的同时,更需深入产业一线,从钢铁产量、光伏装机、快递业务量等“硬指标”中,洞察中国经济的真实脉动。毕竟,当工业产能支撑起全球供应链的半壁江山,当数字经济重塑着14亿人的生活方式,任何统计方式都无法掩盖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强国的本质。



浏览(2126)
thumb_up(5)
评论(46)
  • 当前共有46条评论
  • 洋知青1 回复 山货郎

    洋洋: 你也在胡说八道。货币政策的影响有滞后性,2008年后的美联储QE效益在两年后才开始显现。广场协议对于日本经济的危害也在协议生效后的三年后才开始显现,这是因为第一,经济有其惯性和短期的韧性,这就犹如一个健康人如果得了大病起初并无症状一样。广场协议的单边效果是公认的事实,美国单方得以,在几年之内由对日贸易逆差转为顺差,只不过顺差并未持久,很快又转为逆差。

    ==============================

    1 日本货币政策影响了什么?日本国内用的不是美元,兑换涨不涨和它自己经济有鸟关系?广场协议最多也就影响美日贸易,可是当时的美日贸易并没有大的改变。广场协议1985年,1990年美国车还是日本人的天下。说五年后还没有效益,那是扯蛋。

    2 日本失落十年最开始时间是1991年,也就是广场协议六年以后,怎么用滞后效应也解释不通。川普改变关税,实际作用和广场协议改变兑换率是相似的。同是影响了出口,可是为什么川普改变关税很快就出现了效应?

    3 日本房地产,包括日本地价与房价, 均于1989-1991年达到高峰。这正符合房地产泡沫后的失落十年的时间段。把六年前的广场协议扯进失落十年,是不是有点缺心眼?



    屏蔽 举报回复
  • 山货郎 回复 洋知青1

    洋洋: 你也在胡说八道。货币政策的影响有滞后性,2008年后的美联储QE效益在两年后才开始显现。广场协议对于日本经济的危害也在协议生效后的三年后才开始显现,这是因为第一,经济有其惯性和短期的韧性,这就犹如一个健康人如果得了大病起初并无症状一样。广场协议的单边效果是公认的事实,美国单方得以,在几年之内由对日贸易逆差转为顺差,只不过顺差并未持久,很快又转为逆差。


    至于你引用的下面这段话,很可能要么是引用有误,要么是断章取义,割裂了上下文:



    “日本央行前行长黑田东彦2004年撰文《日本汇率政策失败所带来的教训》指出:“造成严重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并不是日元升值本身,而是当时政府的经济政策失误。”

    因为这不符合事实,广场协议生效后,日本就没有出现过通胀,85年的日本通胀率为2.03%,仅仅在90-92年出现过温和的通胀率上升 (3.08%-3.25%),之后的30年日本一直处于通缩的状态,相反,倒是美国在广场协议后的通胀率在90年左右飙升到5.4%。 本人严重怀疑黑田东彦要么根本就没有这么说过,即使说过,也是针对美国经济而已,而非日本经济。因为一个央行行长不可能说出违背事实的评论。


    屏蔽 举报回复
  • 山货郎
    看到这位名字叫做hapoi的回帖,不由得感叹言论自由的好处,言论自由就是不管你的观点多么无知和愚昧,都可以脸不红心不跳,呵呵。

    ”但中国在总量上去强调,可能是延续了苏联式国民生产总值(五十年代及80,90年代中国采用的统计模式),及毛泽东时代的工农业生产总值(60年代后半,及70年代)的目标追求的惯性,或者也包含对GDP概念的误解。起初还有对GDP概念的尊重,中国的过渡到GDP统计模式时发现8%的增长率是相当于西方的零增长,所以保八是目标。后来,人口,汇率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可能8%也不是理性的衡量基准。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去比较两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时就不会把GDP总量来比了。“

    这段评论充满了对于宏观经济的误解。中国经济总量计算方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老毛时代采用的类似于前苏联的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MPS). 这是一个衡量计划经济的经济总量方法。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1985年中国摒弃苏丽MPS计算方法,转向西方通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 自85年后中国经济总量计算总体上融入了西方GDP统计体系。 这只要看看中国GDP和西方以及美国GDP的构成就一目了然,很简单的问题, 为什么不先做点家庭作业再发言?

    当然,中国GDP统计的SNA体系和美国的SNA还是有差别的,这是因为两国的经济模式的差别,其实世界上各国的SNA体系都不尽相同,这是因为各国的经济模式不同造成的,比如海湾石油国家的GDP构成就不同于中国或西方,这些国家侧重于自然资源的产值。 旅游国家(比如马尔代夫,马耳他等)的SNA会侧重于服务产值,但这种差异都在SNA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 中国亦是如此。 中国和美国SNA差别在于中国采用的是“生产法”, 美国采用的是“支出法”,下面引用的是“MBA"教程对于这两种方法的比较:

    ”目前,中美两国分别采用着不同的GDP核算方法,中国主要采用的是“生产法”,即分别计算各国民经济部门的产出总额,再对应地扣除各部门的中间消耗,最后汇总所有部门产出增加值的办法。这种算法是由之前苏联所采用的MPS(System of MateriaI Product Balances)物质产品核算体系结合,西方采用的SNA(System of National Ac- counts)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发展而来。而美国和西方主要经济体则主要采用“支出法”来核算GDP,即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包括个人消费、个人国内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等四大类统计项目,再减去产品和劳务进口的差额来计算GDP总量。中国采用的“生产法”相比于美国采用“支出法”,其优点在于更多地避免了重复计算,尤其更加关注社会产品价值的核算;而其缺点则是统计相对复杂,不够全面,往往忽视对非生产性部门,例如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业,包括金融业对于经济的辅助贡献。从统计方法上,对于同一个国家“生产法”往往会比“支出法”得出的GDP数值要小。

    至于你说到”中国GDP8%的增长实际等于西方GDP的0%“纯粹是无稽之谈,没有事实根据。这不代表我完全否认中国GDP里没有水分,但水分含量对于经济总量统计没有实质性影响。

    屏蔽 举报回复
  • 洋知青1

    今天中国的房地产,正是四十年前日本的重复,而且幅度远超当年的日本。日本是经济过热时降利率,加了一把火给房地产,造成了房地产泡沫,而中国则直接印钱。从四万亿增发钞票到棚户区改造(2017,6.3万亿),直接把中国房地产吹成巨大泡沫。再加上后来狂印钞票,中国房地产就是像日本那样衰退十年都做不到。厉害啦,我的皇!


    屏蔽 举报回复
  • 洋知青1

    《广场协议》产生的最直接影响是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从1985年到1987年日元对美元升值超过50%。但这并未造成金融市场和经济动荡,日本经济直到1990年前都保持较高速增长。

    但在同时,由于担心日元过度升值有损经济竞争力,日本政府通过放松信贷维持经济扩张势头。从1985年至1987年,日本央行将基准利率从5%降至2.5%,日本股市、楼市泡沫因此越吹越大。

    到1989年,日本当局意识到经济过热转向加息,但步骤很激进。从1989年5月到1990年8月,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日本央行基准利率从2.5%升到6%。银根急剧收紧刺破经济泡沫,日本经济随后陷入“失落的十年”。

    日本央行前行长黑田东彦2004年撰文《日本汇率政策失败所带来的教训》指出:“造成严重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并不是日元升值本身,而是当时政府的经济政策失误。”



    屏蔽 举报回复
  • 双不

    比亚迪市场价值仅次于特斯拉和Toyota,排第三。

    屏蔽 举报回复
  • 洋知青1 回复 hapoi

    你的观点虽然有非常理性的东西,但实质上还是被中国的宣传带偏了方向。也不能全怪你,GDP问题上,.....

    ==========================

    GDP我没什么研究,顶多去古歌查查。我感兴趣的是当年苏联用PPP装饰GDP,看起来更厉害。可惜这PPP装饰起来的厉害经不起事实,轰轰烈烈的世界第一苏联突然倒塌,震撼了全世界。

    今天又有人用PPP装饰厉害国,你说是中国的幸运还是悲哀?



    屏蔽 举报回复
  • 洋知青1 回复 无云夜空

    中国房价和房屋自有率,以及稳定的成交量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的实际资产水平和收入。

    =======================

    就是,几千块钱的房子转换成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上亿,屁民们歌颂习思想。太伟大啦,贩毒都不能这么挣钱啊!

    可是西方不能这么干吗?他们不如习近平聪明吗?实际上,日本早就这么干了,比中国早了几十年。当年日本东京一个城市的房地产,能买下半个美国。日元印刷那个多,至今仍然降不下来。后来的日本衰退十几年,主要原因就是房地产泡沫碎了。二傻们把日本衰败推给广场协议,那是无知。广场协议日元升值,顶多影响日本和美国贸易。就是日本不和美国交易了,也不会衰败十几年,像今天这样。

    现在中国房地产泡沫远远大于当年日本。这个泡沫破灭后会是啥样,没人可以想得到。



    屏蔽 举报回复
  • hapoi

    低估高估都不重要,只要在统计中有一致性,就可以统计到比较客观的增长率。

    屏蔽 举报回复
  • hapoi

    另外,邓小平南巡宣告的是复辟苏联式经济模式的失败,而三中全会是通过政变后宣告结束毛泽东时代的实践(70年代),回归苏联模式。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