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79: 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下)
武臣自立為趙王後,聽從張耳和陳餘的建議, 不派兵幫助陳勝攻打秦國,而是派人攻打趙國的邊境地區,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 派韓廣去攻打燕國,李良去攻打常山。
韓廣到了燕國,被燕國人立為燕王,趙王於是和張耳陳餘來攻打燕國,但是趙王不小心被燕國俘獲,關押了起來,燕王派使者告訴趙國,要分趙國一半的國土,然後才能放趙王。 張耳和陳餘幾次派去和燕國談判的使者都被燕國殺了,他們不知怎麼辦。這時候,軍中的一個廚師說:我可以去把趙王要回來。 大家都笑他說,派去的十幾個使者都被殺了,你去有什麼用呢?這個炊事兵就獨自前往燕軍,見到燕國的將軍。對他說,您知道張耳陳餘嗎?他們才是真正有本事的人,如果您不放了趙王,他們一定會自立爲王,然後他們一起來攻打燕國,那麼你們就有麻煩了,名義上,張耳和陳餘想討回去趙王,實際上,他們是不想要趙王回去。燕將一聽,有道理,於是就放了趙王回去。
李良平定了常山,趙王又派他去攻打太原,在路上受到秦國軍隊的抵抗,不能前行。 秦將偽造了一封秦二世給李良的信,說李良曾經做過秦朝的官員,秦二世對他也很好,如果李良能夠反趙歸秦,秦二世一定赦免他一切的罪過,並且重用他。 李良看過書信,不是很相信,於是返回趙國首都邯鄲,想多要些兵馬。在返回趙國的途中,遇見趙王的姐姐參加完宴會,在返回宮中的途中,隨從的衛隊有一百多人,李良以為是趙王出行,趕緊在路旁下拜,但是趙王的姐姐已經喝醉了,不知道這是李良,只派了一個隨從答禮,李良的地位一直都很高,現在感覺在部下面前丟了面子。 一個部下於是說:現在天下群雄並起,能者為王,趙王本來就是您的部下,現在一個女人竟敢這樣無理,讓我去殺了她。 李良看過秦國的書信之後,役有反叛之心,只是沒有下決心,現在一怒之下,就派人殺了趙王的姐姐,帶兵攻打邯鄲,邯鄲沒有預備,他竟然把趙王武臣殺了。 張耳陳餘因為在趙國的耳目眾多,所以得以逃命。他們收拾殘軍,得人數萬。他們也聽從了門客的建議,另外立了一個趙國王室的後人為趙王,李良帶兵攻打陳餘,但是被陳餘打敗,李良就投奔了秦國大將章邯。
章邯領兵到達了邯鄲,把張耳和趙王包圍在了巨鹿城中,陳餘則帶領數萬趙軍駐紮在巨鹿城北,張耳幾次派人請求陳餘前來解救,但是陳餘自覺兵力不夠,不敢貿然前來解圍。這樣僵持了數月,張耳開始怨恨陳餘,派人去責備陳餘見死不救。陳餘說:我認為去救巨鹿不會成功,還會損失軍馬,我現在不去救巨鹿,就是為了保存這些實力為趙王報仇。但是張耳堅持陳餘出兵,陳餘無奈,派出五千軍兵去增援巨鹿,結果都被殺了。
燕國,齊國和楚國聽說趙國危急,都派兵解圍,項羽領兵打敗章邯,邯鄲之圍才解。趙王和張耳出城答謝諸侯救命之恩,張耳責備陳餘見死不救,兩人因此產生嫌隙。後來,張耳跟隨項羽入關攻打秦國,項羽立他為常山王。項羽認為陳餘沒有跟從自己入關,儘儘給了他三個縣的封地。陳餘認為項羽不公平,為什麼張耳封王,而自己只能封侯。後來齊王田榮反叛項羽,陳餘趁機向田榮借兵,把張耳打敗。張耳和手下商量,要投奔項羽,張耳說:儘管我和漢王有舊交,但是現在項羽實力更強,而且我也是他任命的王,我想去投奔他。手下說:儘管項羽現在很強,但是將來天下必歸漢王。張耳於是改投劉邦,劉邦也厚待他。陳餘打敗張耳,收復了趙國的領地,趙王為了感謝陳餘,立他為代王。 後來漢王劉邦請求陳餘出兵一同攻打項羽,陳餘說:如果殺了張耳,就出兵。於是劉邦殺了一個和張耳很像的人,把他的人頭給了陳餘。於是陳餘出兵助漢,後來劉邦被項羽打敗,陳餘也知道張耳並沒有死,就背叛了劉邦。
後來劉邦派韓信和張耳攻打趙國,殺了陳餘,立張耳為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