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谈判的前景
5月7日上午,官方公布了一则重磅消息,中国高层将在5月9日至12日访问瑞士期间,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就中美贸易问题进行具体磋商。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消息,此次会晤是应美国邀请,时间定在5月10日至11日,且消息后面附带了一段详细声明,阐明了中国立场。
1.这次谈判能否达成协议?
我认为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是开启漫长谈判的起点。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已经从单纯的贸易、关税谈判,演变成了一场战略博弈,更何况美国和日本、韩国都没谈拢,又怎么可能和中国一蹴而就。所以,对即将在瑞士展开的贸易谈判,我们不要抱有过高的期望,中美不可能在11日就所有问题达成一致并发表联合公报。
当然,联合公报有可能会发,也有可能不发,但即便中美发表联合公报表态谈成了一些事情,但这也绝不意味着中美之间的贸易问题已经得到全面解决。
对于美国来说,此次发起对华乃至全球的贸易战,主要是为了重塑全球贸易秩序和经济秩序,尤其是近80年来形成的贸易、经济秩序。而对中国来说,我们需要确保一件事,那就是美国在重塑全球贸易、经济秩序时,不能把中国排除在外。
特朗普要实现所谓“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目标,中国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两者并不冲突、矛盾。
所以这个过程中,中美要找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妥协之处,且这些妥协不能触及中国的根本利益。
2.这次中美谈判会采取哪种总体框架?
有人猜测,中国和美国这次可能会谈所谓的“一揽子”问题,把战略安全、政治和经济贸易等问题都放在一起谈,试图达成一个大交易。这种猜测是错误的。中国绝不可能用自己的核心国家利益去做交易,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也不会用政治战略议题去跟美国做交易。
所以,如果这次要谈,一定是就贸易谈贸易,就经济谈经济。
有两个观点已经可以确定:
第一,这次谈判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家不要期望在11号晚上就能达到谈出协议的消息。
第二,这次谈判也不会是一揽子的,而是会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就贸易谈贸易,就经济谈经济。
3.这次谈判会推动哪些议题?
我们先来看看美国财长贝森特。在美方发布消息后,贝森特在媒体上发表讲话说,过去一个多月,中美双方各自采用了高关税,美国对中国征收的关税高达145%,中国对美国征收的关税也高达125%,这实际上已经形同禁运了,双方都不想让对方供货。
但贝森特也表示,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因为中美在有些领域是脱不了钩的,而在有些领域则必须脱钩。
他用了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说中国“该做鞋还是做鞋”,但在关键的战略、高科技物资上,美国必须与中国脱钩。
从以上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思路。也就是说,美国可能会承诺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一些商品大幅降低关税,比如说“鞋类商品”,不一定是真的鞋,也不仅限于鞋,而是那些对美国来说人畜无害的日常用品。
但在高科技领域,美国的关税不仅不会降低,反而可能会大幅提高。所以,我们大概可以期待,在这次谈判中,美国可能会在一些非敏感领域,微量地降低一些关税,而中国也会给予一定的回应,但这种回应仅限于像鞋类工业那样人畜无害的领域。
相反,在一些敏感领域,美国绝不会轻易让步。
同时,关于小额免税额度的问题,也可能会按照敏感和非敏感两个领域来展开。
在非敏感领域,美国可能会象征性地做一些放开;但在敏感领域,不仅不会放开,反而可能会变本加厉。
当然,中国不可能用核心国家利益、政治利益、战略利益去做交换。美国可能会逼迫中国在这些问题上做交易,所以到时候双方就会互相拉扯。
4.这次谈判的前景?
如果能在今年美国的圣诞节之前,也就是在新年到来之前,中美能够基本解决贸易冲突问题,并且是阶段性、策略性的,那将是一个值得庆幸的结果,说不定可能还会延续到结构性和战略性的层面,持续到2026年等,一切都未可知。
对此,我们一直坚信“谈要比不谈的好”,因为目前双方都已经感受到痛了,但决不能掉以轻心,不可一蹴而就,而且双方显然已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
中国绝不会放弃核心国家利益,所以有可能存在在某些方面故意不达成一致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依赖对美出口的行业,可能还会继续面临困境。
到目前为止,中美贸易战已持续逾一个月,若未来一两个月仍未缓和,那它的传导机制就会逐渐传导到消费端等其他领域上。
当然,中国会采取一些补偿和补贴措施去帮助经营困难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