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建交50年:从热恋到情缠,再到各怀鬼胎
五十年一轮回,中欧建交的日子赶在2025年5月6日热闹登场。想当年,中国和欧洲好似一对热恋情侣,眉目传情,携手共赢。如今,情愫变了味儿,甜言蜜语里夹杂着口臭味。中美贸易战硝烟弥漫,中国忙着对欧盟抛媚眼,欧盟呢,也盘算着拉中国一把好给美国添堵。可惜,旧日缠绵早已化作一地鸡毛,双方你来我往,活像一对沤气老夫妻——面上将就度日,私下各怀鬼胎。
回想197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的前身)副主席索姆斯叼着粗雪茄,带着丘吉尔女婿的光环飞到北京,跟中国外长乔冠华谈笑风生。索姆斯回布鲁塞尔后,嬉皮笑脸地说:“你以为他们看上了我迷人的蓝眼睛?他们是想卖货,我们也想赚钱!”这话糙得像街头小贩,却点破了中欧初恋的真谛:一个要市场,一个要技术,彼此心照不宣,搂着跳起了经济华尔兹。
那时的欧洲只有九个成员国,中国还是个穷小子,靠着“勤劳加模仿”在国际舞台上蹭经验。五十年来,双方的贸易额飙到8000亿美元,上海港一年吞吐5100万个集装箱,活像个不眠的搬运工。中欧这对CP,堪称“双赢”的教科书案例:欧洲企业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德国车企、法国奢侈品在中国开花结果;中国呢,靠着欧洲的技术输血,从“拍照模仿德国车”进化到“中国制造2025”,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欧盟商会的大佬博尔赫特说得直白:“这关系值大钱!就业、出口,欧洲本土都跟着沾光。”
这哪是爱情,分明是各取所需的市场联姻!中国学技术学得飞起,欧洲赚银子赚得手软,双方你侬我侬,背后却都在偷瞄对方的底牌。
好景不长,热恋期一过,中欧关系就陷入了“七年之痒”的升级版——“五十年之尬”。欧盟如今27国抱团,底气足了,开始给中国贴标签:合作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三顶帽子一口气扣上。上海学者龙静吐槽得妙:“这就好比交通灯同时亮红黄绿,你是走还是停?”中国气得直翻白眼:既是伙伴又当对手,你这是要谈恋爱还是要打架?
欧盟的变脸不是没来由。中国靠着“中国制造2025”野心勃勃,不仅要当全球工厂,还要当技术领跑者。太阳能、汽车、制药,中国的竞争力让欧洲企业直冒冷汗。欧盟商会2024年的调查显示,44%的欧洲企业对中国市场信心跌到谷底,外商在华投资同比缩水29.1%。与此同时,中国自家经济也不好过,房地产危机、消费低迷,像个病号还得硬撑着出口过剩产能。欧洲本土企业被中国货挤得叫苦连天,智库专家奥特尔一针见血:“中国这是想让欧洲离不开它,自己却悄悄脱钩!”
中国也不是吃素的。眼看中美贸易战打得火星四溅,川普对中国商品加征145%关税,习近平赶紧转向欧洲,发动“魅力攻势”。5月6日,习近平给欧盟两位大佬——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贺电,肉麻地吹捧中欧是“多极化的两大力量、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多样性的两大文明”。欧盟两位也不甘示弱,回电说要“深化伙伴关系”。这互相吹捧的架势,活像两个老奸商在酒桌上推杯换盏,面上笑嘻嘻,心里盘算着怎么坑对方一把。
更逗的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抛出重磅消息:中欧“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这话听着像要破冰,可转头一看,欧洲议会还在为新疆人权问题死咬着对华制裁不放,压根没松口。欧洲议员们义正词严:“取消制裁?想都别想,我们人权底线不丢!”这剧情,一方急着递橄榄枝,另一方还在磨刀霍霍。这哪是建交50周年,分明是50年的相爱相杀!
展望未来,中欧关系怕是要继续在这“伙伴、竞争者、对手”的三角色里转换。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齐说得明白:欧洲不急着跟美国签“烂协议”,但也不傻到把鸡蛋全放中国篮子里。川普给中国以外国家90天的关税“宽限期”,把税率降到10%,摆明了想拉欧洲站队对付中国。欧盟呢,嘴上说“公平谈判”,私下却准备对1000亿欧元美国商品开征报复性关税,摆出一副“谁也别惹我”的架势。中欧这边,习近平忙着邀欧盟大佬来华开峰会,战略、经贸、绿色、数字对话排得满满当当,活像个急着续约的老情人。
可这续约能有多真?中国经济病恹恹,出口又被美国卡脖子,欧盟市场成了救命稻草。可欧盟也不是慈善家,德国商会代表布特克一语中的:“竞争就竞争,我们得自己争气!”欧洲的工程师和企业家精神还在,但谁也不想当中国的“备胎”。更别提人权、制度差异这些老问题,随时能让中欧的“友谊”翻车。
中欧这对沤气老夫老妻,表面上还得搂着跳探戈,背地里却都在偷练独舞。未来是携手抗美,还是各奔东西?怕是得看谁先把对方的底牌摸透。50年的爱恨情仇,讲白了,就是一场“你算计我,我算计你”的博弈。
素材来源:德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