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10多年前的成都
2023-02-11 20:08·历史图馆
成都,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种成都。成都是一座自带霸气、自信和底气的城市。成都,古称“锦官城”,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更是全国十大古都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路德·那爱德
早在100多年前,成都就已经声名远扬。1910年,美国摄影家路德·那爱德,来到四川高等学堂任教。立刻被成都的风貌吸引。他对中国真挚爱慕,在成都期间拍摄了大量写实照片。1913年,路德·那爱德病逝,葬于成都北郊凤凰山。通过下面这些由路德·那爱德拍摄的老照片,让我们一起感受百年前的魅力成都。
酒楼
这是成都二仙庵外的一座酒楼餐厅。建筑规模不小,有两层,还带有一个花园。酒旗迎风飘扬,一名客人正站在二楼,凭栏观赏小巧雅致的花园。
二仙庵,位于青羊宫东侧,是一座著名的道观,同祀吕洞宾、韩湘子。创建于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
小商品市场
这张照片也拍摄于二仙庵内,主干道两侧,搭建有简易的棚子,这其实是一个小商品市场。一些到二仙庵的人,能顺便买些需要的小商品。摊位前人不少,看来生意都还不错。如今,青羊宫、二仙庵两道观成为一个整体。
路德·那爱德与助手
路德·那爱德在成都任教期间,走遍了成都的每个角落。他有时候骑马,有时候坐当地的轿子。每到一处都详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记录他在各地工作、生活的社会情况以及他所到之处的风物景象。
花鸟市场
这是位于成都西郊青羊宫、二仙庵门外的苗圃和鸟市。很多爱鸟之人,都会到这里逗留观赏。遮阳棚下的花卉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鸟雀引人入胜。天气炎热,有些人打着伞到这里游玩。
农具市场
这张照片,拍摄于青羊宫大殿前。这其实是一个农具市场,大小摊位一字排开,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农具,都是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商品。青羊宫大殿前树木参天,绿树如荫,这个农具市场选在这里,不愁没有人流量。
书画市场
青羊宫内,在一座大殿前,房梁和台阶上挂满了各类书画作品。很多都是当地有名气的画家和书法家的作品,非常有功底。有青羊宫文化做底蕴,更为这些书画作品增添了些许人文气息。
苗圃
这是青羊宫外的一个苗圃,竹竿编搭的栅栏,花卉绿植做成的拱形门。苗圃内种有大小不同的景观树,还有各种盆栽花卉,苗圃的中间搭有几座花棚。据悉,当年这种经营方式已经遍布城郊乡里。可见,当时人们对精神和生活品位的要求逐渐提高。
农夫和牛
成都郊区,一名男子正牵着两头黄牛。他们站立的地方,应该是人工种植的一片草场,青草很茂盛。远处,一眼望不到边的篱笆墙清晰可见,这名男子是养牛场的一名工人。他正在展示自己养的牛,膘肥体壮。
一座工厂
这是位于成都西北彭州白水河附近的一座铜矿冶炼厂,规模不小。高大宽敞的厂房,高高耸立的烟囱,说明正在生产。据史料记载,这座大型铜矿冶炼厂,是清末成都最大的现代工业企业之一。
农舍
这张照片拍摄于成都郊区,这是一座典型的茅草屋,屋顶和墙壁都是用茅草建造的。房屋前面,设置的有栅栏,栅栏里面是屋子的主人种的蔬菜。房屋周围都是菜田,由此判断,这应该是菜农的房子。
背茶人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茶马古道上,最常见的就是背茶人。他们身上背着制作好的优良茶叶,运送到远方。这期间,他们都是步行,一般人一趟背10至12包,有人最多背到15包。随身还要自带干粮和多双草鞋。背一包茶能挣一个银圆,合8升米。
少城
清朝康熙年间,成都城内的西边,修建有满城,也称少城。其实是满蒙旗兵的居住地。这张照片拍摄的就是成都少城将军衙门一带的街区。建筑多为四合院,瓦房一座挨着一座,墙壁刷成了白色。
旅社
这是当时成都的一间旅社。仔细看,四合院的天井中,停放着三个轿子,这是旅社用来接送客人的,类似现在的专车。房屋的门窗都是实木,雕刻精美。看得出,这间旅社的规格还是比较高的。
四川高等学堂外国教师住所
这是四川高等学堂外国教师的住所。该校始创于1896年,清政府参照西方标准分别发布了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开始推行高等教育学制改革。聘请有外籍教师,路德·那爱德就是其中一位,他主要教授算学、化学和地质学。
集市
这是位于成都北郊的青龙场集市,这应该是一个农贸集市。照片中,可以看到一排摆放整齐带叶子的萝卜,一些菜农守着摊位。在庞斑,还有一些卖小吃的摊位,一些食客正坐在大方桌前吃饭。这里真热闹啊。
水上人家
在成都,内河湖港交叉密布,一些靠船谋生的船家,就整日生活在自己的船上。他们的小船,有竹席做的棚子,可以遮风挡雨。可以说,船既是他们的生产工具,也是住家。人们称他们为水上人家。
劳作的农民
天府之国,成都是川西坝子稻米之乡,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照片中,村边是成片的稻田,稻田里的稻子长势良好。不出意外,又是一个丰收年。
索桥
这是山中一处峡谷地带,湍急的河流之上,有一座几十米长的简易索桥。这是茶马古道上的一条必经之路。在河对岸,有一个村庄。村子不大,只有几间瓦房,房子前面还开垦出了一小块田地,种的庄稼长势良好。
男子和他的子女
这是当时一位家境殷实的男子,他坐在自家院子里,怀里抱着小儿子,身边站着大女儿。身后的房屋高大宽敞,院子里有花园,绿树成荫,花草芬芳。男子脸上带着笑容,他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
龙兴寺塔
照片中这座塔十分奇特,从正中间一分为二,仍屹立不倒。这就是位于成都以北彭州的龙兴寺塔。塔高十七层,始建于唐代,明弘治年地震,塔被震裂,但就是不倒,形成了图中这样的模样。
背茶的人
这也是一位背茶人,他沿着一条窄窄的石头路向山上走,正在这个拐角处歇息。不远处,有一户人家,也许是傍晚十分,屋子上面炊烟袅袅。房子一旁,是一条河流,映衬着远处的大山,很有诗情画意。
制盐作坊
这不是农家厨房,而是成都郊区熬制硝盐的一个小作坊。砖土垒起的灶台,上面有几口熬制硝盐的大锅,各种工具摆放在灶台上部。一口缸里,已经熬制好的硝盐,装了满满一缸。虽然这种制作工艺落后、产量低,但在当时已经够用。
自习室
这张照片,拍摄于四川高等学堂的学生自修教室。当时是冬季,自习室里很冷,不过在屋子中间生的有火盆。虽然当时条件比较差,但是这些莘莘学子,仍然坚持坐在桌前勤奋学习,对知识的渴望精神让人赞叹。
午饭
这是成都郊区内河航运的一个简易码头。照片中,河边停靠着几艘其形似竹筏的船,这种船叫“扒扦船”,一次可载货20担。一名船夫在河岸上吃饭,真是风餐露宿生活不易。
通过上面这些老照片,我们感受到了一百多年前成都的独特风貌,让人印象深刻。历史选择了成都,更造就了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