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畅

注册日期:2025-02-27
访问总量:157189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舒畅:老年健康系列(10):糖和食物脂肪对健康影响的误区,


发表时间:+-


舒畅:老年健康系列(10):糖和食物脂肪对健康影响的误区

我们一直认为食物中的油脂是健康的最大敌人,将脂肪,尤其是动物脂肪,视为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低脂饮食”也因此成为公共健康政策的主流。然而,越来越多的新证据表明,真正对健康构成更大威胁的,可能并不是脂肪,而是我们每天摄入过多的糖,尤其是精制糖,它才是引发多种严重老年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原因。下面是一些最新研究结果,供各位参考。


高糖对健康影响极大

1. 心脏病:
糖,尤其是精制糖和高果糖饮料,会显著提升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水平。医学早已发现,人体中存在两种胆固醇:一种是低密度脂蛋白(LDL),另一种是高密度脂蛋白(HDL)。LDL是心血管风险的关键因素。高糖饮食会提升甘油三酯,而甘油三酯正是生成LDL的重要原料。LDL容易穿透血管内皮,引发斑块堆积,进一步导致动脉堵塞和心脏病。

2. 抵抗力下降:
糖还会削弱免疫系统功能,使白细胞抵御病菌的能力下降,从而增加感染风险。

3. 肝脏负担:
糖,尤其是果糖,会加重肝脏负担,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4. 精神和认知:
高糖摄入者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记忆力减退等认知问题。

5. 皮肤老化:
糖会加速胶原蛋白的流失,使皮肤松弛、出现皱纹,提前衰老。

6. 胰岛素抵抗与大脑:
长期高糖饮食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这种代谢异常不仅影响身体,也会波及大脑。大脑中的胰岛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能促进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维持突触连接并改善记忆功能。一旦大脑对胰岛素失去敏感性,神经细胞将更易退化和死亡,诱发认知障碍。

7. 癌症风险:
糖本身不会直接致癌,但高糖饮食易引起肥胖,而肥胖是多种癌症的高危因素。此外,高糖饮食还会升高胰岛素和生长因子水平,刺激癌细胞生长与扩散。

8. 阿尔茨海默症:
高糖饮食促进体内慢性炎症,增加β-淀粉样蛋白的积累,这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病理特征。研究发现,长期大量饮用含糖饮料者,其患老年痴呆的风险明显增加。

因此,从年轻时起就减少糖的摄入,不仅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也能保护大脑、延缓认知功能的衰退。


油脂对健康的影响要一分为二

动物脂肪对健康的影响一直是营养学界的争议焦点。长期大量摄入的确可能升高LDL胆固醇,特别是在同时摄入大量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健康风险会更高。但如果整体饮食结构较为健康、精制糖摄入较少,那么适量摄入天然动物脂肪,其风险可能并不如我们以前想象的那么严重。

最新研究发现,动物脂肪的健康影响取决于来源、摄入量以及个体的饮食结构。例如,动物脂肪中也含有大量对健康有益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Oleic Acid)。2018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声明,认为油酸含量高达70%的植物油可认定为对心血管有益的食用油。

油酸能降低体内诱发冠心病的LDL和总胆固醇含量,具有抗氧化、降脂、保护心脑血管的功能。我国相关研究也指出,油酸能降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及LDL胆固醇,同时升高HDL胆固醇。此外,动物脂肪中还含有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和共轭亚油酸(CLA),这些成分对身体有一定益处。

不同来源的动物脂肪健康效应也不同。例如,乳制品中的饱和脂肪可能有益心血管,而红肉中的饱和脂肪则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风险。鱼类脂肪富含ω-3脂肪酸,对心脑血管尤其有保护作用。

总的来说,适量摄入动物脂肪,尤其是来自乳制品和鱼类的脂肪,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但过量摄入,尤其是红肉和加工肉类中的脂肪,可能提高慢性病风险。


真正该警惕的是反式脂肪

相比之下,工业反式脂肪才是真正应当完全避免的脂肪类型。它不仅升高LDL胆固醇,还降低HDL胆固醇,被全球主要营养机构一致认定为“高危成分”。

在日常饮食中,人造黄油、起酥油、蛋糕、饼干、甜甜圈、速冻食品、炸鸡、炸薯条等加工食品中,往往含有大量反式脂肪。特别是在标签上标明“部分氢化植物油”的产品中,这类脂肪尤其常见。权威医学研究已证实,反式脂肪不仅提升坏胆固醇、降低好胆固醇,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中风和2型糖尿病风险。有研究甚至指出,反式脂肪可能干扰胰岛素调节系统,诱发慢性炎症,危害代谢健康。

孕妇和儿童若摄入过量,也可能对胎儿发育和神经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建议日常饮食中尽量避免加工零食和油炸快餐,优先选择新鲜天然的食材,以蒸煮为主、少油少炸。阅读食品标签时,应避开“氢化植物油”类产品。烹调用油方面,可选择橄榄油、牛油果油、菜籽油等健康脂肪来源,避免使用人造黄油和反复高温加热的油。

总之,糖和脂肪都是我们日常饮食中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关键在于选择种类和控制比例。我们不应简单地“妖魔化”某种营养素,而应关注整体饮食结构与长期代谢反应。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单一的糖或脂肪,而是现代人“高糖 + 高脂 + 久坐 + 精加工”的生活方式组合,这才是导致慢性病广泛流行的根源。


参考文献:

  1. Ludwig DS, Willett WC. Vicious cycle of sugar consumption and obesity. JAMA. 2013;310(10):1027-1028.

  2. Krauss RM, et al.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Nutrition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00;102:2284–2299.

  3. Yudkin J. Pure, White and Deadly: How Sugar Is Killing Us and What We Can Do to Stop It. Penguin Books, 2012.

  4. Lustig RH. Fat Chance: Beating the Odds Against Sugar, Processed Food, Obesity, and Disease. Hudson Street Press, 2012.

  5. 《科普时间丨高油酸食用油更健康吗?》健康中国,2024年3月11日。94b926afb62f1653bcad19321836079.png

02e40c45c7acf2997a5001b0d333236.png

b7047122146eb3fa4483182f1b43265.png


892a638932998bd4393eec8b5d9c47d.png





浏览(732)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