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也可能没用的人生经验
昨天《纽约时报》给我推了一篇文章的标题,说《【应付】衰老的法则》一书的作者罗杰·罗森布拉特 (Roger Rosenblatt) 在一篇个人观点的专栏文章中写道,他花了 85 年的时间才学会这10条有关幸福的秘诀,”How to be a happy 85-year-old(like me)”,但他声称这些秘诀适用于任何年龄段的人。
我不是《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的长期订户。之所以没有订阅这份报纸,原因多种多样,不过网上的免费资讯还不够多吗?尤其是对可以看懂两种甚至三种文字的读者来说,想看点儿新闻,八卦,趣谈,古今中外的名著,可以说是垂手可得。
跟我们极需文化养分的青少年期,手里握着几本翻破了皮的小儿书;《半夜鸡叫》,《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国庆十点钟》相比,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代是信息超载时期,信息量太大了,自己控制不好,就会消化不良。
各个网站,频道,博客,五花八门的信息来源,众多虚拟”阅览室”,只要你一点开其中的一篇文章,一条新闻,马上就有弹窗跳出,劝你开启小铃铛,请你享受免费推送服务。他们保证一有更新内容,会在第一时间将这些刚出锅,还喧乎热腾的内容送到你的眼前。
如果你不小心开启了多个小铃铛,一不留神就变成了《阿拉丁神灯》里的精灵,随时等待主人们的召唤。
眼下美国的这些杂志,报纸的政治倾向性真强,看个标题就能猜出作者想说些什么,不是左,就是右,几乎看不到比较中立的内容。
右媒们造神,把总统当神来拜,全知全能,没有缺点。左媒们张嘴就是批评,移民政策失误,经济政策失误,关税加错了,总统有多无能,支持率又创新低等等,批评的声音之大,像鸟巢里闭着眼嗷嗷待哺的小鸟,张着永不满足的一只只大嘴。批评的意见看的多了,想向这些大嘴们喊一句:嘿,您看到的问题这么多,批评地如此尖锐,那国家应该怎么搞,您倒是给出个主意,提些建设性意见啊。
想听建设性意见吗? 那你问错人,敲错门了。提不出建设性意见,因为这不是他们的专长。想想也对,术业有专攻,向以写新闻为生的专家们询问管理国家,经济,股票市场,移民政策的确是缘木求鱼啊。
行外人猜测,职业媒体人也有苦衷。每个专业写手都得负责炒热一些话题和版面,报社老板把调子定下来: 要满足某一部分读者的口味。这一路的读者满意了,报纸,杂志才能有稳定的订阅量。为了稳定的订阅量,写手们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怎么博眼球怎么来。况且报纸上的文章,到点儿就得交稿,有时限。如果赶上地主家也没余粮了,就算绞尽了脑汁,那也得吃麻绳拉网兜,编。
所以啊,这些报纸,无论左右就那么回事儿,看个标题就行了。再说了,花钱看你編的,还不如我自己编呢。至少自己编的,自己爱读,自己的博客,想怎么写,写什么,没人干涉。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治国不是媒体人的强项。这道理也可以用到博主们身上,除了挣五毛钱,负责带风向的,咱们这些临近退休和已经退休的老头儿老太太们谈治国的政策,总统的得失,就像幼儿园的孩子们踢足球,重在参与,重在怡情。人人都有奖杯,千万别伤了和气。
废话说了这么多,现在要进入正题了。《纽约时报》把罗杰·罗森布拉特写的获取幸福的10条秘诀这篇文章介绍给了我,但具体内容,我却看不了,因为不是订户,当我一点击这篇文章的链接时,提醒订阅报纸的弹窗就跳了出来,挡在这篇文章上面,无论鼠标怎么移动,上下左右,我还是一个字也读不了。越看不了就越想看,就越想知道他写了些什么。也许就是一篇心灵鸡汤,却激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心里痒痒。
这篇文章的作者,罗杰·罗森布拉特 (Roger Rosenblatt) ,是时代周刊的专栏作家,写的那本应付衰老的书(Rules for aging),据读过的人说,不错。坊间写”如何优雅地变老”,”如何慢慢老去”,”如何过好人生的下半场”,”如何享受暮年”,如何,如何,老多了,讲老年生活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据说他的这本书幽默,诙谐,书中给出的建议,普通人可以付诸行动,操作性强,实用。
罗杰·罗森布拉特今年八十五岁高龄了,是否手抖,眼花无从知道,但还可以发表文章,至少精力不错,脑子清楚。据说在美国只有2.5%-6%的同时代男性可以活过80岁,八十五岁那应该是top 1%(百里挑一)了吧。关于长寿和幸福的话题,他应该很有些心得和体验。看不了原文,我可以在网上试着搜简介,看个简介聊胜于无,再不济让AI给总结一下。收集,总结,归纳是AI的强项。
您别说,网上随便一搜还真有好几处谈到这篇文章。领英(LinkedIn)上还有(女)人写,说读得飙了泪,心动不已,感谢作者,感谢报纸,有些煽情,但具体罗森布拉特分享了什么秘诀,文章中语焉不详。
又找了另外一个网站,将这篇文章总结得比较全面,帖子下面还有人跟帖讨论,貌似参加讨论的也是一群老头老太太。这也不奇怪,20-30岁的人谁会想到80岁后的事。但作者说了,文章中的建议对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用,尤其第一条,第六条,第九条的洞见对年轻人特别有用。即使是心灵鸡汤,多喝一碗也没问题。
好吧,《怎么样像我一样活得快活(”How to be a happy 85-year-old(like me))》的总结终于来了:
--------------
2000年,我【作者】出版了一本名为《[应付】衰老的法则》一书,这本指南是想指导人们如何度过晚年。当时我60岁,自以为对衰老略知一二。25年后,我刚刚完成了续集,里面记录了我对【应付】衰老的建议。(最近我一直照着我自己的建议去做。)我花了85年才学会这些道理,但我相信它们适用于任何年龄。
1. 没人会总想着你。
25年前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没人在想你。永远不会有人想你。你的老师不会,你的牧师不会,你的同事不会,你的心理医生不会,任何一个灵魂都不会。这个想法可能令人沮丧,但也令人感到解脱。你在公共场合摔倒的那次?你上周晚餐时说的那句蠢话?你写的那本精彩的书?都没有人想过这些。其他人都为自己着想。就像你一样。
2. 结交年轻的朋友。
3. 经常看的医生尽量少于五个。
4. 养条狗。
5. 不要听那些欢呼声。
6. 每个人都有难言的苦衷。
7. 听听鲍勃·马利(Bob Marley)的歌。
8. 加入帮派。
这条建议更适合男性,因为女人们总是属于某个圈子。独来独往惯了的男人们更习惯独来独往,像不参加战争的将军,骑着铁马。
9. 关于遗憾。
遗憾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会与之共处。
10. 每天以听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音乐开始和结束。
“西区布鲁斯(West End Blues)”或者其他什么都可以。我不会告诉你为什么。但你会感谢我的。
—---
谜底终于揭开了,做一个快乐的85岁老人的秘诀就是这么简单。简单的秘诀要想变成日常的生活习惯,不加思索地行出来,好像也不容易。
像第一条,”没有人再乎你,总想着你。” 真正在乎你的人知道你的底细,高矮胖瘦,不会笑话你出洋相的样子,可是我们却总要有意无意地带个面具,装的比我们实际上要高大上得多。
第二条,与年轻人交往。年轻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看问题的角度新奇,跟他们在一起,会不知不觉地被年轻人的热忱,旺盛的生命力所感染。咱们不用迎合他们的想法,但小朋友们可也不是来给咱们做说教对象的,也不能成为垃圾情绪的的出口。放下身段吧,跟年轻人在一起就要像个年轻人的样子,这对我们的健康有益。
第三条,少看医生,听说过过度治疗这个概念吧。没事别去医院"上班儿",又没有薪水可拿。生死有命,不妨无为,更逍遥自在。
第四条, 养条狗,狗狗爱你,给你的关注可比你周围的亲人朋友们多得多。周围养狗的朋友们的确乐在其中,可惜这项建议不适合所有的人。
第五条,别去听那些欢呼声,也别去看朋友圈里各种晒,秀恩爱,撒狗粮。专注于真实而有目的的生活。也别去做那个晒的人,不理解的再读一遍第一条。
第六条,每个人都有难言之隐。当你不小心违反了第五条的时候,马上看看第六条。每个人都有难言之隐让我们更富于同理心,更能”同病相怜”。
第七条,听Bob Marley, Bob Marley 又是哪方神圣? 特意去查了一下,这位进了摇滚乐,流行音乐名人堂的70年代的音乐巨星,写的歌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社会正义:《站起来,站起来》和《救赎之歌》等歌曲探讨压迫,激励人们反抗不公。
爱与团结:《一个爱》等歌曲宣扬和平、和谐与团结。
灵性:深受拉斯特法里教信仰的影响,马利的音乐体现了精神解放和与更高力量连接的主题,《Jah Live》中所展现的那样。
人生的挣扎与胜利:《三只小鸟》等歌曲传递着安慰和乐观,提醒听众无需担忧。
第八条,加入组织,与民同乐。
第九条,遗憾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会与之共处。过去的事要放下,心中放不下的时候,多做几个放下的动作也有帮助。
第十条,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这位爵士乐音乐家的名字您也许不熟悉,但”What A Wonderful World”(多么美好的世界)的旋律,您一定听过。
多么美好的世界
“
我看見樹木的翠綠和玫瑰的紅艷
她們為你我而綻放
我心中想著
多麼美好的世界啊!
我看到了藍天白雲
明亮而幸福的一天
夜晚向人們道晚安
我心中想著
多麼美好的世界啊!
彩虹的七彩顏色
在天空中多麼美麗
那些過往的行人臉上也是
我看到朋友互相握手
說著" 最近好嗎?"
他們是真心的關愛著彼此
我聽著嬰兒哭泣,看著他們長大
他們學習著許多我從不知道的事物
我心中想著
多麼美好的世界啊!
“
我看出了这位八十五岁的老人所分享的”幸福生活秘诀” 的底色,是真实,关爱,连接,珍惜。是顺应造物主的安排,命运的带领。生命可贵,虽不完美,但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