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不能成为民主转型的绊脚石
传统文化不能成为民主转型的绊脚石
在当下中国的思想争论中,常有人反对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理由是:“传统文化并非一无是处”;“民主不错,但传统也有可取之处”;甚至以台湾、日本、韩国为例,主张“可以保留传统,又发展民主”。这种声音看似中庸,其实掩盖了一个关键事实: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结构,与现代民主理念存在本质冲突。如果我们不能清醒认识这一点,民主转型的道路将被“文化自恋”严重阻碍。
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等级与服从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其主干是儒家体系,而儒学的政治哲学建立在“三纲五常”的等级结构之上。无论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还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都旨在维护一种固定不变的社会秩序,强调臣服、顺从、身份与血缘的秩序正当性。
在这种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民众,天然缺乏权利意识,认为“不顺从就是不道德”;统治者也自视为“天命所归”,可以居高临下,以道德之名行专制之实。这种价值观与民主社会中“人人平等、权力制衡、公民主权”的基本原则彻底对立。
二、不是所有传统都应保留,尤其不是其“根”
有些人常说“传统文化不是百弊无一用”。这话不错,但问题不是在于“有没有用”,而是在于:“哪一部分是文化的根本,哪一部分是可以脱离的附属物”。
可取的传统,如中医、书法、家族孝道、敬老文化,很多只是表层文化(皮毛)。而“天命观”“君权神授”“等级伦理”才是传统文化的主干结构。当一个社会试图用这类根基来“调和”现代民主制度,结果往往是:民主空转,专制复辟,人民麻木,文化裹足不前。
三、台湾、日本、韩国的“保留”是误解
很多人举例说:台湾、日本、韩国也有传统文化,为什么能发展民主?这恰恰是对历史的误读。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全面学习西方宪政与教育体制;战后更是在美军占领下,彻底瓦解军国主义,实现民主新宪法。
韩国在光州事件和学生运动推动下,强人政治倒台,真正民主化是在80年代之后。
台湾的蒋经国主动推动民主转型,是冷战后压力下的偶然妥协,而非传统文化的胜利。
这些国家并非“保留传统又搞民主”,而是在完成制度性革命之后,才允许文化的某些元素“温和存在”。他们不是“保留传统”,而是让传统服从于现代制度之下。
四、改良还是革命?中国现实不允许慢慢改
许多人幻想“渐进改良”,但中国的现实是:
没有政党轮替;
没有舆论自由;
没有司法独立;
传统文化被扭曲为统治工具,民众普遍丧失公民意识。
在这种体制下,所谓“文化改良”只能变成温水煮青蛙式的拖延。即使某些领导人想要改革,也会在体制惯性中被吞噬。回顾胡温时代的“和谐社会”口号,以及近年来无数改革“空转”,都说明一点:不是改不了,而是体制根本不允许。
五、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敢于清理历史毒瘤
一个民族的成熟,不是迷恋“我们老祖宗说得多对”,而是能坦然面对:“哪些部分已经过时、落后、阻碍现代文明”。如同欧洲人在启蒙运动中敢于批判教会,法国人在大革命中敢于砸碎王权,中国人也必须敢于拿起思想的斧头,劈开那些以“文化”为名的精神枷锁。
只有在思想上完成“文化革命”,彻底否定等级制、父权崇拜、愚民哲学之后,民主转型才有希望。
---
结语:先革命,后保留;先清除,后承续
文化从来不是“传家宝”,而是“工具箱”。适用,就留下;阻碍,就更换。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留恋于“千年古风”,而要着眼于“百年后路”。
如果不能彻底清除它的反民主根基,任何所谓的“保留”,只不过是拿铁链装饰囚笼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