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依靠内需能否打赢中美关税大战?
单纯依靠内需能否打赢中美关税大战?
Original 逆行斋主 夜读社
2025年04月27日 00:26
川普发起关税战以来,扩大国内消费作为应对之策的声音很高。逻辑是美国人不买中国人买,以庞大的国内市场接盘“出口转内销”。
这一破局思路的确有宏观数据支持。
根据国家海关总署及权威媒体发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为5246.5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8万亿元。同年,中国社零销总额为48.79万亿元,同比增长3.5%。对美出口总额仅占社零销总额的8%。理论上讲,保持社零销总额4%左右的年增长率,哪怕对美出口归零也能靠内需补上缺口。听起来像小学算术,一边掉了块饼,另一边加点菜,凑一顿饭。
宏观数据的加减法看上去解题不难。可是,现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中国仅靠内需,能否消费掉那么大的产能?
根据高盛的报告,在制造业七大行业中,中国在五个产业中的产能已经超过全球的需求:其中,光伏组件的产能是全球需求的197%,锂电池的产能是全球需求的153%。我国有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在2018年,中国的中间产品生产价值首次超过了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占据着全球中间产品生产的42%份额
看到一份资料,说有些行业一开始定位就是为了满足全世界消费市场的,现在让中国一个市场来消化,是无论如何也消化不了的。
其次,中国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有多大?
看到一组数据:3月份北京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大跌9.9%至1049亿元,跌幅接近10%。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3459亿元,同比下跌3.3%。上海一季度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057.45亿元,同比下降1.1%。减去其官网已经公开的1-2月的商品零售总额2777亿元,上海3月份的商品零售总额为1280亿元,同比大幅下降了14.1%。
国内最重要、最繁华、收入最高、市区人口最多的两个城市,向来是中国消费市场的标杆,现在看来不容乐观。
其实,老百姓早就说了,刺激消费,用不着,不就是花钱吗?有钱谁不会花啊?关键是兜里没钱。就像本山大叔说的那样:“最最可怕的是,人活着钱没了。”
这其中有三方面因素。
因素之一:消费能力弱
根据世界银行2022年的数据,中国家庭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7%,这意味着中国人辛苦一年创造的财富中,自己只消费了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都用于投资或者出口。而美国家庭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分别为68%。也就是说,同样干一年活,美国人能用大半收入改善生活,而中国人只能攒点“刚需支出”。
因素之二:消费能力不均衡
清华大学教授李强说,中国社会是“倒T字型”,少数富人掌握大头资源,大多数人处于很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官方数据也是如此:6亿人月收入不到3,500元,还有一亿人更低。这种结构下,高质量商品造得再多,老百姓也买不起。
因素第三,家庭债务太重
现在中国家庭债务破11万亿美元,比五年前暴涨一半。最大头是什么?房贷。六口人凑首付买房,全家成房奴。七成家庭财富锁在房子里,能喘得过气吗?别说消费,连生活都绷紧了。
第三,内外需存在错位
你想吃面包,我给你袜子,你买吗?消费不是配数字,而是看人家真需要啥。
以对美出口额中占比16.5%的六大家电商品中的吸尘器、微波炉为例,国内供给主要是为外销匹配的,“出口转内销”的市场空间十分逼仄。这种内需和外需之间脱节的情况,在对美出口的消费商品中并非个例。比如占对美出口5%左右的玩具,在如今国内低生育率的市场状况下很难指望内销有多大的增长。再如,占比11%的日用杂件中的很多小玩意儿,诸如很“网红”的竞选纪念品、圣诞节装饰品,几乎都是为美国市场定制的商品,难言内需。
美国年消费市场19万亿美元,欧盟10万亿美元,中国仅6.7万亿,占GDP比重仅38%,远低于欧美,所以孙立平老师说中美两国想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美国要干活,中国要消费。
中国的问题是消费。当然,消费直接涉及的是分配,但分配不是简单的均贫富的问题,这涉及到经济结构,涉及到就业,涉及到工资,涉及到税收,涉及到保障。而在所有这些东西背后的,是理念。
其实事情也许并不复杂,关键是打通经济发展与改善生活之间的通道。问题是,这需要深刻的变革,同时也需要时间。
中美博弈的胜负,将取决于谁能更快实现结构性改革—美国而言是需重建制造业竞争力,对中国来说则是需打通“生产-分配-消费”的内循环堵点。
所有的经济代价,最终都会向消费传导,消费者永远是经济的终极埋单者。因此,对我们而言,关税战不是一道宏观数据加减法的考题,而是一张从微观到宏观的庞大考卷,更是一场难度很高的闭卷考试。
如何在中美贸易大幅下滑的不利条件下提高国内市场的消费力,是这张考卷上的一道难题,而不是答案。这道难题解开了,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