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

注册日期:2024-10-16
访问总量:247983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一个媒体操守崩塌与权力滥用的惊悚样本


发表时间:+-


哈佛博士事件:媒体操守崩塌与权力滥用的惊悚样本



哈佛博士事件之所以令人难以置信,并非其复杂性,而是其恶劣程度超出了常人对媒体操守、假新闻及权力滥用的想象。这一事件不仅是新闻伦理的崩塌,更是一场系统性的人格毁灭行动,揭示了当舆论沦为权力工具时的极端危害。以下从六个方面剖析为何公众对其真实性难以接受:

一、全面蓄意造假,史无前例

假新闻通常源于疏忽或偏见,即便故意为之,也多服务于政治目的,极少针对个人进行系统性抹黑。然而,中国青年报针对哈佛博士的六七篇头版报道,竟无一句真话。这种彻头彻尾的造假,规模之大、恶意之深,在全球媒体史上极为罕见,令人瞠目结舌。

二、被揭穿后变本加厉,毫无底线

按常理,假新闻暴露后,媒体应澄清或道歉,即使不愿认错,也会在第三方压力下收敛。但中青报在首篇报道被北京青年报证伪后,非但不改,反而炮制更多谣言,将舆论彻底搅浑。这种滥用话语权、公然践踏新闻伦理的行为,挑战了公众的认知底线。

三、跨国封杀,阻挠真相

二十多年来,哈佛博士在国内被全面封杀,无从发声。近年他在海外试图澄清真相,却遭遇共青团及中青报代理人的系统性干扰,包括删帖、施压及散布新谣言,甚至误导西方媒体和自媒体。这使得一个堪称普利策奖级别的新闻题材,长期被琐碎消息淹没。这种跨国操控, 显示一家媒体兼具网管网警黑客功能,无恶不作,令人难以置信。

四、背景信息被蓄意抹除

中青报不仅删除或边缘化揭露真相的内容,还系统性在公共信息空间抹除相关背景信息。哈佛博士归国的新闻曾获新华社、中央社双通稿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及海外华文媒体广泛转载。然而,这一显著的新闻事件,竟然无法在中文和英文维基百科等平台建立相关条目。这种“清洗历史”的做法,让公众无从了解事件全貌,加剧了不信任感。

五、受害者特殊身份加剧质疑

哈佛博士陈琳拥有世界顶尖大学学历,是多个尖端学术领域的专家,其遭遇的诽谤与追杀显得格外荒谬。一位被誉为精英中的精英,竟被如此恶劣对待,超出了人们对社会秩序、尊卑与公平的认知,令人本能怀疑事件的真实性。

六、媒体动用暴力,匪夷所思

记者应是真相的追寻者,常因揭露黑暗而受害,而非施暴者。然而,中青报为掩盖罪行,竟在海外对当事人实施暴力追杀,形同黑手党。这种从舆论操控到物理消灭的极端行为,远超媒体职能范畴,过于超现实,令人无法相信。

结语:当“第四权力”成为权力的附庸

哈佛博士事件以其骇人听闻的恶意和系统性,撕开了媒体权力滥用的狰狞面目。当一家国家级媒体肆意撒谎、压制真相甚至诉诸暴力,所谓“第四权力”已沦为权力的附庸。这不仅是一场针对个体的毁灭行动,更是对公众信任的集体背叛。面对这样的真相,我们不禁要问:当舆论被操控、真相被埋葬,社会的正义与良知还能何处安放?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守护真相不仅是媒体的责任,更是每个人的使命,因为一旦沉默,权力与谎言的合谋将吞噬我们共同的未来。


浏览(604)
thumb_up(1)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