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畅:乌克兰制裁中国企业背后的信号与中美战略走向
舒畅:乌克兰制裁中国企业背后的信号与中美战略走向
据路透社2025年4月18日报道,乌克兰政府指责多家中国企业涉嫌协助俄罗斯生产用于攻击乌克兰的伊斯坎德尔导弹,因此将北京航空航天翔辉科技有限公司、瑞金机械有限公司以及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列入制裁名单。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甚至公开指责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武器和关键组件,并声称在俄乌前线有中国公民为俄军作战。对此,中国外交部明确否认,重申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始终秉持中立立场。不过,乌克兰国家预防腐败局接着已将多家中国企业列入所谓“战争赞助商”名单,理由是这些企业在战争期间继续与俄罗斯保持商业合作。
这一系列举动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乌克兰政府对中国的不满正在不断加剧。尤其是乌方还公开展示了两名被俘的中国公民。这两人自称是在“误导”下加入俄方军队,但他们的说法在乌克兰舆论和国际媒体中可信度普遍不高。无论事件真相如何,这一插曲无疑加剧了乌中之间的外交紧张。
那么,中国未来将如何处理与乌克兰的关系?北京是否能够在现有战略框架下达成其所设想的地缘政治目标?我个人认为,中国目前坚持“中立不结盟”的外交姿态,是一种睿智且务实的选择。中国既没有明确支持俄罗斯,也没有倒向乌克兰或西方阵营,这种策略为中国保留了灵活的外交空间,也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利益(尽管暗地里说的和做的并不完全一致)。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中国的这一立场与美国前总统川普最近在战略上作出的调整,某种程度上”英雄所见相同的“。川普上台之后已经清楚地表示,如果俄乌战争无时无止地继续,美国将“抽身而退”,不再承担主要责任,而是把战争负担移交欧洲和北约。昨天又宣布美国将不再参与俄乌之间的调停。
与此同时,欧盟也做出了回应,决定自筹22兆美元的军援资金支持乌克兰。这不正是川普希望达成的结果吗:美国不再当“冤大头”,却仍能通过源源不断的售卖军火武器获取实质利益。
从美国的立场来看,这一战略堪称“乾坤大挪移”——一方面大幅减轻了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依然维持对战争的影响力。在这种背景下,欧洲无奈的承担起自身安全的责任,而美国则实现了“坐收渔利”。
那么,中国是否也能从中吸取经验?我认为完全可以。中国无须在乌克兰战争中选边站,而应将重心放在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和国际战略地位上。尤其是在中美关系方面,如何与川普政府重启接触、修复贸易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我刚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习近平主席在其中提到,中美之间的贸易战没有赢家,只会造成双输。他用“把自己关在一个封闭空间里,没有阳光和空气”的比喻,生动地表达了中国不愿意继续打贸易战的态度。显然,这是一段近期的讲话,表明中国政府仍希望通过对话解决分歧。
这是有现实考量的。中国目前是一个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体,美国市场对中国来说仍具决定性意义。如果美国彻底关闭这一市场,中国经济将面临严重挑战。
川普日前也表示,美国仍在等待中国高层作出积极回应。这可以看作是对谈判释放善意的信号。如今,俄乌战争不再是阻碍中美关系改善的主要障碍,而是可以被跨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