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大战,得手可能性极低
特朗普对华关税大战:目标、挑战与意识形态壁垒下的博弈
特朗普政府时期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其背后驱动力复杂且多维,既有对长期贸易失衡的愤懑,也包含对国家安全的深层忧虑,甚至触及了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层面的根本差异。理解这场贸易战的目标、其面临的重重挑战以及最终的可行性,需要细致地审视特朗普政府提出的论点,并将其置于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
支持对华征收高额关税的主要论点有两个。其一聚焦于贸易不平衡。长期以来,美国从中国进口了远超其对华出口的商品,形成了巨大的贸易逆差。特朗普政府认为,这源于中国采取了包括倾销、窃取知识产权以及设置市场准入壁垒等不公平贸易手段。以视频游戏为例,美国公司为了进入中国市场,往往需要对其产品进行严格的审查以符合中国共产党的规定,而中国开发商的游戏则可以未经类似审查 свободно进入美国市场。特朗普及其盟友相信,高额关税将迫使中国与美国谈判更为公平的贸易规则。他们认为,依赖美国这个最大客户以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最终将不得不让步,允许更多美国商品进入其市场。
其二,国家安全是另一个重要的考量。美国在电子芯片、药品成分和稀土金属等关键领域对中国存在高度依赖。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方面曾暂停关键稀土的出口,凸显了美国供应链的脆弱性。与此同时,美国认为中国正致力于削弱其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且台海局势的紧张使得中美潜在的军事冲突并非遥不可及。因此,通过对华关税,特朗普政府试图推动两国经济“脱钩”,迫使美国企业寻找包括国内在内的替代供应商,以降低对中国的依赖,保障国家安全。
然而,批评者认为,与中国进行贸易战将使美国自身付出沉重代价。他们指出,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尤其是在先进机床等领域,其他国家难以在短期内匹敌。因此,将生产线转移到墨西哥或越南等国,并不能保证获得同样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商品。这将直接导致美国国内生活成本的上升和生活质量的下降。此外,专家警告称,即使美国最终“赢得”贸易战,其付出的经济代价也可能过高,而一旦战败,美国将可能在承受关税带来的痛苦后,面临更加不利的贸易条件。
在策略层面,即使是支持对华强硬路线的人士也对特朗普政府激进的关税手段提出质疑。在短短一周多的时间内,将对华关税从 20% 骤然提升至 145%,使得企业难以迅速将生产线迁回美国或转移至其他国家。这意味着在这一调整过程中,美国消费者将不得不承担更高的商品价格。批评者认为,如果特朗普政府采取更渐进的方式,分阶段实施关税,企业将有更多的时间调整供应链,从而减轻对美国经济的冲击。
正如分析人士所指出的,特朗普政府对华关税大战的目标是多维度的,既有经济层面的考量,也有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的博弈。虽然关税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压力,并促使部分供应链转移,但要迫使中国在核心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做出重大让步,其可能性微乎其微。中国共产党将对意识形态的控制视为其执政的基石,任何被视为对其政治合法性构成威胁的让步,都将面临巨大的内部阻力。正如研究中国政治的学者裴敏欣所言,中国共产党对权力的掌控是其决策的首要考量,经济发展必须服务于政治稳定和党的领导。
此外,经济现实也对关税政策的效果构成显著制约。尽管关税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中国经济的韧性以及庞大的国内市场,使其能够部分消化外部冲击。更为重要的是,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使得短期内将生产完全从中国转移出去既不现实,也会带来巨大的成本上升。中国在某些制造业领域积累的独特优势,例如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庞大的劳动力队伍,是其他国家难以在短期内复制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也指出,关税最终往往由本国消费者承担,导致物价上涨,损害本国经济。
从策略层面来看,特朗普政府单边加征关税的做法也备受争议。这种做法不仅招致中国的对等反制,也损害了美国与传统盟友的关系,削弱了其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领导力。许多国际贸易专家认为,通过构建多边联盟,联合盟友向中国施压,可能比单边行动更为有效,也更能促使中国做出改变。正如拜登政府上台后调整对华策略,更加注重与盟友协调一致,这反映了对单边关税策略的反思。
可以预见的是,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将在持续的摩擦和调整中寻求新的平衡。关税作为一种工具,其效力有限,且会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未来,更精细化、更有针对性的策略,例如针对特定产业和技术的限制措施,以及与盟友的协调合作,或许才是应对中国挑战的更有效途径。中美之间的经济博弈将是长期而复杂的,其最终走向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格局。而彻底回到贸易战前的状态,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已经变得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