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加持的孔庙
皇帝加持的孔庙
生民未有[1]雍正意
斯文在兹[2]由皇释
与天地参[3]莫超越
道洽大同[4]合统一
[1]
“生民未有”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又在《孟子·公孙卫》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意思是说:自有生民以来,从来没有像孔子一样至高无上的圣贤,世上只出现了这一位圣人。
“生民未有”匾由雍正皇帝御笔题写,一说是在雍正三年(1725年)御赐,一说是在雍正四年(1726年)御赐。雍正皇帝题“生民未有”四字,颁定阙里孔庙及天下文庙大成殿予以悬挂,以昭示后人铭记孔子在创立儒家文化中的至尊地位。
[2]
“斯文在兹”语出《论语·子罕第九》:“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1]
朱熹注曰:“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后死者”为孔子自称之词。
清“斯文在兹”匾,“此匾为光绪皇帝题书,意指世间所有文化盖源于儒学创始人孔子。现存于云南建水文庙。”,详见百度百科:清“斯文在兹”匾。
[3]
与天地参,汉语词语,意为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出自《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与天地参”是乾隆二年(1737年)御笔题书,时乾隆皇帝“临雍”释奠行三礼,书“与天地参”,匾额悬挂阙里及天下学宫。
[4]
“道洽大同”依《易经》解,“道”为“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泛指沧桑变迁的万物规律。“大同”语出《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脩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与,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即秦汉时代儒家学者向往的太平盛世。“道洽大同”意指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人间正道之学,遵崇儒家学说可成就大同世界,四个字体现孔子思想的精髓。
“道洽大同”匾是一块长方形木质横匾,长3.04米,宽1.43米,正中刻有“道洽大同”四个贴金大字,字体遒劲有力,浑然一体,由清朝末年最后一位状元、著名书法家刘春霖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