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长贝占郎

注册日期:2023-11-01
访问总量:3946194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1985年,法国人拍摄的大庆油田


发表时间:+-

2025-02-12 17:52·净心阅读


1985年,法国摄影师加斯穆尔,带着老式照相机,来到广袤黑龙江。他的目标是“油海翻腾,能源之光”的油城——大庆。

大庆油田,仿佛一条沉睡黑色巨龙,在松嫩平原上绵延数百公里。这里油层最深达到2000米,储量56.7亿吨。比卡塔尔还要高!而且还是:低硫、低蜡的优质原油。

6000平方公里油田上,分布着6万台“磕头机”,日夜不停工作,从1959年打出第一口油井,到80年代已经累计生产原油15亿吨!

大庆因油而生、因油而兴,是国内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但是在发现油田之前,历史和地理上,都没有大庆这个地方。

这里地处松辽盆地腹地,清朝初年是蒙古人的游猎区,清朝末年,沙俄在此设立“萨尔图”站。

1929年,日本人又跑到这里勘探油田,而且他们打下的钻井,距离1959年第一个喷油的“松基三井”,只有短短2000米距离!

如果当时他们先一步发现大庆,获得足够石油储备,入侵东南亚和偷袭珍珠港,也许都不会发生,二战的历史轨迹也将改写。

△正在休息的石油工人,他们大都是油田子弟,父辈甚至祖辈,也都是为这片油田奉献了一生的老石油人。

△当年会战大庆的队伍情况。

△油田里的一台教练车,80年代黑龙江车牌代号是07,大庆是9,即07-9xxxx。

七八十年代,大庆石油工人收入是相当不错的,学徒工每个月28块,两年出徒,工资就能涨到34块。

到了三级工,就能拿到45块。平时还会发放米面水果等福利。

如果一家两三口人都在油田工作,生活是很不错的。

80年代初,大庆工人家庭中,已经开始普及黑白电视机,有些甚至还用上了彩电。当时能进这里上班,是让人羡慕的一件事。

△油田学校的子弟,当时的油田子弟学校,是十五年一贯制,包括幼儿园3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他们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的,会进入油田上班。成绩好的,会去外地念一个石油大学,然后继续回到油田工作。

△油田工人的家属,面对摄影师的镜头,露出了质朴纯真的笑容。

60年代的大庆,还没有公路,也没有采油机,全是自喷井,房屋不多也很简陋,还很多帐篷!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石油工人努力奋斗,一边生产一边建设,70年代就建起了第一个百货大楼!

△到了80年代,大庆已是楼房林立!并且分为了西城和东城,西城以采油为主,东城以生活为主。

△放学回家的油田子弟,那时候作业很少,吃完饭就和小伙们一起玩耍

△由于每个井边,都有个原油池子,小朋友一不小心,就会踩一脚油。然后用凉水猛冲猛洗,结果却越洗越腻乎,现在想想,真的是很有意思。


以上这些,就是1985年的大庆风貌。


浏览(1733)
thumb_up(6)
评论(4)
  • 当前共有4条评论
  • 自然 回复 弓长贝占郎

    谢谢回复,

    我在大庆钻井研究所工作了八年,王进喜的儿媳妇就在我们研究所。 我已没有精力写完整的大庆故事,下面两篇旧作,可以看到一部分情况


    1. 埋在心中三十年的疑问


    https://jhuang22.com/storm/2L19question.aspx


    2. 吃鱼的故事

    https://jhuang22.com/mix/q2daqing.aspx


    屏蔽 举报回复
  • 弓长贝占郎 回复 自然

    谢谢您的指点,您是我的长辈。您抱着娃娃的时候,我还只是个不经世事的少年。那时候“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震天响,王进喜陈永贵的名头如雷贯耳,但基层民众的生活我确实所知甚少。这篇图文也是取自网络,如果比较清闲时,我会比较仔细审视并稍作修改,然而近来年龄见老有时候又比较忙,往往要到夜深人静之时才到万维走一遭,这样所贴之图文往往没有花多少时间审视就贴上,确实会有不足之处。您曾在风华正茂时在大庆数年,那一段经历极其宝贵,愿您在保重身体的同时能抽空写一些那段往事,因为书本上看不到的东西往往是最难得的。

    屏蔽 举报回复
  • 自然

    另外,这些照片都是1985 年 照的,那时候大庆最苦的时候已经过去了,那段悲惨的历史真的不堪回首啊。

    2000年,我重访大庆时,在雄伟的大庆纪念碑的旁边欲哭无泪,我听到那个碑下无数的苦魂在哭泣,大庆的功勋是多少人的汗泪堆积起来的。 这个悲壮的历史,不会有人去真实的还原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自然

    你的照片很好,但是文字完全不对,正好相反。


    我从1972 年 到。1979。年 在大庆工作,这是我当时照片,


    大庆人生活极其悲惨,不是你说的这样, 尤其 钻井队,进了井队是不能出去的,这个工作极其危险。


    大庆人生活改善是从1978年后,大庆工委决定留下20%的上交利润改善工人生活,然后开始盖起砖房来了,以前住的都是泥房。


    这段历史我已经没有精力去复述了,我相信国内也没有人会去真实的描写它了,肯定会被中共文人的胡说八道埋到历史·中去了。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