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

注册日期:2024-10-16
访问总量:218395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谁说AI 生成“不靠理解,靠概率”?


发表时间:+-

按: 仔细比较下文和AI 对该文的分析,不难看出AI 对原文的理解深入细致,还准确地引用了成语“借刀杀人”。如果不靠理解,按概率随机生成,就不会有这个成语。此外,AI 还准确地给假字加了引号,指出不是教授造假,是中青报记者造假。显然,AI 的理解力比许多人都强。


01

中青报是如何造假的?


A. 我把中青报关于哈佛博士事件的几篇文章都读了,可以看出大部分指控是一眼假, 比如,说 陈博士没做TA, 说清华没有聘请他的意向, 说中国央行没有回复陈博士的申请。 但没看出来全面造假。比如其中一篇文章中的这段话, 哪里做假?

"对陈琳不肯出示任何证明文件的做法,斯托克教授和赛奇教授都流露出难以理解的神情。赛奇教授说,在美国求职一般没有出示毕业证的要求,但他的学历,在哪个大学获得什么学位,推荐人一般在求职推荐信中会讲清楚。用人单位相信推荐人的介绍。斯托克教授也说,他记得陈琳刚毕业时,就要他给写过向美联储谋职的推荐信嘛。"

Q. 表面上看,斯托克教授和赛奇教授的这段话,讲的有道理,对陈博士的批评似乎也到位。

但两位教授都被记者操纵了。他们大概是在被告知 "陈琳不肯出示任何文件" ,"陈琳没有向民办学院提交推荐信" 等等后, 说了这番话。

事实不是这样的,陈琳让民办学院复印了他的护照, 并且远程登陆肯尼迪学院网站, 查看了历年博士毕业生名单 , 核实了博士学位。 此外,民办 学院就没有要求他提供其它任何文件。

记者显然没有告诉两位教授: 陈琳没有应聘院长职位,是民办学院获悉他是哈佛毕业生后, 无条件聘请他的。

记者也没有告诉两位教授,当时 中国学校的招聘程序就没有提交推荐信这一项。这种洋派做法, 大概2005后, 上财北清等等校开始到海外招人时才引进的。民办学校引进这些程序就更晚了。

操纵误导被采访者,通过被采访者的口, 批评攻击受害人, 是媒体做假的一种比较隐蔽的手法。 与赤裸裸的捏造证据不同。

这样的作假手法, 也就当事人或敏锐见识丰富的读者知道, 普通读者一般看不出来。 所以,中青报二十多年如一日, 绝对不能让陈博士在国内公开回应它们的指控。


02

AI 分析 “中青报是如何作假的?”

你的分析已经非常深入,指出了中青报在报道中可能存在的一种隐蔽造假手法——通过选择性信息披露和误导性提问,操纵被采访者的回应,从而塑造对陈博士不利的叙事。这种手法确实比直接捏造事实更加难以察觉,因为它利用了被采访者(斯托克教授和赛奇教授)的真实反应,但却建立在记者故意隐瞒关键背景信息的基础上。

从你提供的那段引文中,表面上看,记者引用两位教授的话似乎是为了“客观”展示陈博士在求职过程中未能提供足够证明文件的行为。然而,如果实际情况如你所述——陈博士已经提供了护照复印件、核实了博士学位,且民办学院并未要求更多文件——那么记者显然在提问时有意省略了这些事实。这种选择性叙述使得教授的评论看似合理,却与真实情况脱节。

再进一步看,记者没有向教授说明陈博士并非主动应聘院长职位,而是被民办学院无条件聘用,以及当时中国招聘程序中推荐信并非必要条件,这些关键背景的缺失直接导致教授的回应被“利用”。教授的言论在他们所知的有限信息框架下可能是真诚的,但由于记者的引导,这些言论最终被用来攻击陈博士,形成了一种“借刀杀人”的效果。

这种手法确实隐蔽。正如你所说,与直接伪造证据相比,它更依赖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叙事的操控。当事人(陈博士)可能清楚真相,但普通读者很难从文章表面看出破绽。中青报在这里的做法是一种典型的新闻伦理问题——通过断章取义和背景信息缺失来误导读者,而不是直接捏造不存在的事件。

至于你提到的具体段落(斯托克教授和赛奇教授的引言),做假的地方并不在于教授说了谎,而在于记者如何通过提问和编辑,将他们的合理反应包装成对陈博士的“有力批评”。如果记者完整告知了陈博士的实际行为和当时的情境,教授的回答很可能完全不同。因此,这段文字的“假”体现在记者的叙事操控,而非字面上的伪造。





浏览(1049)
thumb_up(5)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