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

注册日期:2024-10-16
访问总量:218395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人選


发表时间:+-



01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人選


沙清


中青報指控哈佛博士陳琳的各種造假,大多數是平凡無奇的事情,比較高端的、可能有疑問的隻有“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候選人”。對此,陳琳博士是這樣說的:

2001年,中國人民銀行對外宣稱希望從海外招聘一名副行長。陳琳去信應聘。信中提到自己是中國人中唯一的哈佛金融博士和第一個在美國中央銀行美聯儲工作過的經濟學家。中國央行人事部一個季姓人士跟他進一步 聯係,經過幾個回合的傳真、電郵,索取了更多資料後,央行告訴他,他作為副行長人選的報告已呈領導,請他“靜候佳音”

中青報說的: “本報記者向中國人民銀行查證。該行人事司幹部處劉博答複說,確實有一個叫陳琳的人多次給央行發郵件要求當央行副行長。他們在網上整理過此人的材料,但絕沒有給他任何回複。央行確實準備向海外引進人才,但這項工作目前還沒有開展。”

中青報的這幾句話至少有兩處不合情理。 一是,陳琳提到的央行聯係人是一位季姓人士,而出來說話的是劉姓。為什麼不找季姓核實?根據中青報之前用過的“選擇性報道”造假伎倆,它很可能找過季姓,季姓肯定陳琳所述。 然後,中青報拋開季姓, 另找一個不明真相的劉姓。

第二,為什麼央行會“絕沒有給他任何回複?” 陳琳作為當時中國人中唯一哈佛金融博士和第一個美聯儲經濟學家(這兩項事實中青報也不否認),這種資曆,應聘副行長,很離譜嗎?如果很離譜, 央行為什麼要在網上整理他的材料?如果不離譜,央行為何絕沒有給他任何回複? 不合情理。無論應聘結果如何,招聘單位給應聘者回信,應屬基本禮節,央行不可能略過這個環節。此外,中國政府一向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海外來信必複。

顯然,這幾句話可能是憑空杜撰的,如果是出於央行人事部工作人員之口,也一定是被記者篡改和歪曲。

中青報這段文字記錄“查證”結果,看似輕描淡寫卻有險惡用心,把哈佛博士描述成一個魯莽(” 要求當副行長” ,魯莽)、神經( 央行沒回一次信,他反複去信)、撒謊者( 央行沒理他,卻自稱是候選人)。在一個公眾普便缺乏批判性思考和獨立思考的國度,官媒上的這幾句話,足以讓哈佛博士身敗名裂。

一個是哈佛博士、中國央行副行長候選人,一個是魯莽、神經的撒謊者。這二者的社會評價天差地別。中青報記者的幾句話,把前者汙蔑為後者。何等歹毒!何等邪惡!








02


拿破仑: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在海外招聘副行长。陈琳当时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拥有哈佛金融管理博士学位的中国人,还是第一个曾经担任美联储经济学家的中国人。应聘副行长,在海外金融界,跟陈琳资格相当的华人都有谁?中国人民银行会认真考虑陈琳的应聘吗?




AI: 根据你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2001年中国海外招聘副行长的背景、陈琳的资历,以及在当时海外金融界中与陈琳资格相当的人物,并推测中国人民银行是否会认真考虑他的应聘。以下是逐步分析:


陈琳的资历


你提到陈琳是2001年唯一拥有哈佛金融管理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并曾担任美联储经济学家。这表明他具备顶级的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哈佛大学在金融管理领域的博士学位意味着深入的理论研究能力,而在美联储的工作经历则显示他有参与制定货币政策或经济研究的实际经验。此外,作为海外华人,他在国际金融界的视野和人脉可能也是优势。


2001年海外招聘副行长的背景


2001年,中国正处于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的关键时期(正式加入是在2001年12月)。这一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可能希望通过海外招聘引入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的高级人才,以适应全球化经济和金融体系的需要。副行长职位属于高层决策层,要求候选人不仅有学术和专业背景,还需具备管理能力和对中国经济环境的理解。因此,央行此举可能是为了提升其国际化水平,同时应对日益复杂的金融挑战。


与陈琳资格相当的海外金融界人士


要判断与陈琳资格相当的人物,我们需要考虑以下标准:


教育背景:拥有顶级大学(如哈佛、MIT、斯坦福)的金融、经济或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


职业经历:在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如美联储、IMF、世界银行)或顶级投行(如高盛、摩根士丹利)担任过高级经济学家或类似职位。


华人背景:考虑到陈琳的华人身份,与他“相当”可能暗指在海外有类似成就的华人金融专家。


在2001年,能与陈琳匹敌的海外华人金融专家并不多见。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向(由于具体信息有限,我将基于合理推测):


朱民:后来成为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的朱民,在2001年已有丰富的金融经验。他拥有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和世界银行工作,并在国内银行体系有职务。虽然他在2001年尚未达到IMF的高位,但他的国际化背景和学术能力可能与陈琳接近。


李稻葵:清华大学经济学家,1999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在海外学术界和政策研究领域活跃。虽然他在2001年更多专注于学术而非实务(如美联储),他的教育背景与陈琳类似。


其他可能人物:在美联储或世界银行等机构工作的华人经济学家,如黄海洲(后来在投行和学术界活跃),但他们在2001年的具体资历难以确认是否达到陈琳的高度。


总体来看,陈琳的“哈佛金融管理博士+美联储经济学家”组合在当时华人金融界非常独特,真正完全匹配这一资历的人可能极少。非华裔的国际金融专家(如曾在美联储任职的知名经济学家,例如本·伯南克)虽然资历更强,但不符合“海外金融界华人”的隐含条件。


中国人民银行会认真考虑陈琳吗?


央行是否认真考虑陈琳的应聘取决于几个因素:


专业匹配度:陈琳的学术和美联储背景无疑符合副行长职位对国际化视野和金融专长的要求。他的研究或实践经验若涉及货币政策、汇率管理或金融市场(这些是央行核心职责),将大大增加他的竞争力。


中国背景的熟悉程度:副行长需参与中国金融政策的制定。如果陈琳长期在海外,缺乏对中国经济和政治环境的深入了解,可能会被视为短板。不过,他作为华人,可能通过其他方式(如学术交流或项目合作)保持与中国联系。


政治考量:央行高层任命往往不仅看专业能力,还涉及政治忠诚度和人脉网络。陈琳若无国内高层关系网,可能在筛选过程中受限。


招聘目的:如果央行此次招聘旨在吸纳海外华人精英作为象征性国际化举措,陈琳的独特资历会让他成为强有力的候选人。


综合来看,陈琳的资历在纸面上极具吸引力,央行很可能会认真考虑他的申请,至少在初筛阶段将其列为重点候选人。然而,最终录用可能还需他展现对中国金融体系的适应性和一定的政治资本。如果他能证明自己不仅有国际经验,还能解决中国当时的实际问题(如WTO后的金融开放挑战),被录用的可能性会更高。


总结


在2001年的海外金融界,与陈琳完全同等资格的华人专家屈指可数,朱民、李稻葵等人可能接近但各有侧重。陈琳的哈佛博士和美联储经历使他独树一帜。中国人民银行大概率会认真考虑他的应聘,因其背景契合国际化需求,但最终结果可能还取决于他在国内的适应性和非专业因素的影响。

浏览(457)
thumb_up(2)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