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从俄乌战争争论省思“固有思维”与“惯性思维”
固有思维:我们被固化的认知模式支配,习惯从既定角度看问题。
惯性思维:我们追随已有的思维惯性,不愿主动反思和调整。
如果不跳出这两种思维的“茧房”,我们看到的世界,也许永远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一、固有思维:受陈见影响的思维定势
1. 媒体叙事与固有思维的形成
“看得见的手,不止操控市场,还操控舆论。”
拜登执政四年,左派主导的主流媒体构建了强大的叙事体系:
“泽连斯基是英雄,普京是魔鬼”——正义与邪恶的对立叙事。
通过选择性报道和情绪渲染,媒体将战争简化为“乌克兰的正义抗争”。
信息被过滤,观点被导向,情绪被操控。
在这样的舆论场中,大众被塑造成“站队机器”:
支持乌克兰,你是正义之士。
对战争表示质疑,你就是“亲俄叛徒”。
“你看见的,不一定是真相;你相信的,未必是事实。”
2. 川普和谈建议:反转的右派叙事
川普来了,剧情反转了,叙事也开始颠覆。
川普提出和谈,反转左派构建的“正义与胜利”叙事,提出了“和平与繁荣”的新视角。
他揭示了全球化、俄乌战争背后的利益链条、腐败链条以及丑陋的另一面。
“战争不是正义的化身,和谈也未必是投降。”
右派叙事对固有思维形成巨大的冲击。
冲击引发强烈指弹。川普的和谈建议被贴上“亲俄”、“卖国”的标签。
原因在于:固有思维让人们拒绝一切与既有认知相悖的信息。
“不是不想接受新观点,而是固有思维让你觉得一切异见都是错误的。”
思考:人,能跳出固有思维吗?
媒体换了主人,叙事也跟着变。
当右派开始主导舆论,我们会不会再次被“洗脑”?
我们能否打破固有思维,兼听则明,重新审视不同叙事?
3. 固有思维的反思:从二元对立到多元视角
“正义与邪恶”——不,或许两者并不是绝对的二元对立。
同样,战争背后,是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文化冲突的交织。
“正义不仅是‘对错’,更是‘人性与尊严’。”
“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让我们陷入对立与对抗。
当我们只看到“乌克兰的正义”时,我们是否还能看到平民的苦难?
当我们只看到“俄罗斯的侵略”时,我们是否还能看到国际政治的复杂博弈?
“思维不破茧,世界就是黑白。”
真实的世界,或许“没有绝对的正义与邪恶,更多是立场与利益的博弈。”
如果跳不出固有思维,我们只能永远被牵着鼻子走。
二、惯性思维:停滞不前的思维惰性
1. 事物变化与思维惯性的冲突
世界在变,思维不变,对吗?
俄乌战争初期,俄罗斯被广泛谴责,支持乌克兰成为“政治正确”。
三年后,战争持续,民生凋敝,援助背后腐败丛生。
惯性思维让我们停留在最初的判断中,拒绝与时俱进,调整认知。
“支持乌克兰、反对俄罗斯” 的二元对立早已僵化,但我们却不愿反思。
三年后,乌克兰依旧困苦,俄罗斯未见败亡,战争陷入泥潭。
思维不变,我们永远看不到局势的转变。
2. 惯性思维的历史对照:从革命到战争
“18岁不谈革命没有良心,30岁还在谈革命没有脑子。”
18岁时,我们渴望改变世界,充满正义感;
30岁后,我们看清世界规则,明白妥协与平衡的重要。
思想要随着现实变化而调整,否则就是惯性思维。
支持乌克兰,最初代表正义与良心,甚至代表血性;
三年后,是否能接受“和平与繁荣”也是一种解决方案?
改变不是背叛,而是更成熟的认知,代表更加理性。
和谈未必是投降,而是避免无休止的牺牲。
“正义不应只追求胜利,也可以追求和平。”
3. 川普和谈建议对惯性思维的挑战
川普的和谈建议,打破了“正义与胜利”的二元对立。
和谈能否带来和平与繁荣,值得探讨;
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跳出惯性思维的新视角。
惯性思维拒绝改变,开放思维重新定义问题。
如果和谈可以减少伤亡,我们为什么不尝试?
如果和平与繁荣也是正义的一种,我们是否能放下胜负?
三、打破固有与惯性,重构思维模式
世界在变,思维不变,那你就out了!
固有思维是一种“认知安全感”,惯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惰性”。
打破固有思维的桎梏,突破惯性思维的惰性,才能真正做到独立思考。
川普的和谈建议未必完美,但它至少提出了一种打破二元对立的可能。
正义与胜利之外,是否也能追求和平与繁荣?
思想不设限,才能看见更多可能。
四、是否要重新审视战争与和平?
不是只有胜利才能带来和平,和谈也许同样可以带来繁荣。
跳出固有与惯性,重新定义战争与和平,或许比战争本身更重要。
思想不被框架限制,才能看见更多可能。
重新审视我们的思维模式,比战争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