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老照片:100年前的汶川
2025-01-22 17:00·历史图馆
一提到汶川,不禁让人想到17年前那场大地震,仍让人记忆犹新。
汶川县,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华夏始祖大禹的出生地,有2200多年的郡县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那么,过去的汶川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1917年,美国摄影师甘博来到四川,拍到了100多年前汶川的真实面貌。汶川的绿水青山,一草一木、朴实的村民,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文中图片未按实际行程排序)
1917年,甘博考察队一行人,来到了汶川飞沙关。飞沙关地势险峻,常有飞沙跌落人身上。又因过去这里设有关卡,因此得名飞沙关。照片拍摄于岷江西岸,山坡上分布着不少村寨和农田。
在汶川考察途中,甘博看到江边的山头上,有一座古塔。由于年代太久远,塔身斑驳有脱落,还出现了坍塌现象,充满了沧桑感。江对岸的大山高耸入云。
甘博一行人来到了桃关。桃关是松茂古道下九关中的一个重要关口。山脚下平坦地带,房屋建筑古色古香。不少商旅在这里停留休息,路边堆放着很多货物。
甘博来到桃关附近一条小河边,拍下了这张照片。河水清澈,在大山中蜿蜒曲折。远处的青山连绵不绝。此情此景,犹如一幅漂亮的风景油画。
当时的汶川县城,只有一条大街。街边这座古建筑是孔庙。门楼飞檐高挑,山门上悬挂匾额上书“贤关”二字。透过院墙,能看到棂星门的牌坊。
甘博进入孔庙,发现里面已经长满了杂草,可见很久没有人打理了。这座牌坊就是棂星门,飞檐高挑,保存的很完整。牌坊前建有泮池和泮桥。
这是孔庙里的魁星楼。四层楼阁很壮观,保存得也很完整。魁星楼附近,有一面墙,墙上写着“万仞宫墙”四个大字。“万仞宫墙”,象征孔子精深的学问、深邃的思想,无人能及。
甘博一行人离开飞沙关后,沿着下坡路继续前行。很快,他们便来到了绵虒镇(汶川旧县城)外。站在河对岸,甘博举起相机拍摄了对岸的风光。山坡上光秃秃的,山脚下有村庄和农田。
在绵虒镇,甘博参观了羌族人的房子。他沿着台阶登上二楼,发现这里有一个平台。踩着木梯,还可以爬上房顶,平整的房顶上晾晒有粮食。
在汶川考察期间,甘博看到山上有很多羌寨。寨子不是很大,分布在一些山坡上,四周山清水秀,犹如世外桃源。
考察队被江水挡住了去路,甘博看到一名当地人,将自己吊在溜索上,快速滑到江对岸。溜索下面是湍急的江水。因为没有桥,甘博一行人不得已也乘坐溜索到达对岸。
甘博一行人,沿着茶马古道继续前行。他们遇到了驮着货物的马队,马匹上山竟然走的是“之”字形路线,这样可以省力不少。照片最上部,能看到路边的岩石上有一座古塔。
在汶川县城里,甘博看到几名妇女坐在门口的板凳上,她们手里拿着针线,正在做针线活。一个小男孩坐在板凳上,身子斜靠在门槛上,看上去非常瘦弱。
考察队经过一个村落时,发现街边有一座寺庙。寺内殿宇众多,烟雾缭绕,可见香火很旺。街边有不少挑夫正在休息。常年的行走,地面上铺的石头已经磨得没有了棱角。
甘博带领考察队前往汶川瓦寺土司官寨。途中,他站在山头向下俯瞰,岷江在峡谷中蜿蜒曲折,两侧大山连绵不绝。江岸上那条小路,是有名的“松茂古道”,从半坡村中间穿过。
甘博一行人,进入了瓦寺土司官寨。瓦寺土司官寨,位于今汶川县绵虒镇涂禹山村,始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在这里,甘博看到很多独特的建筑。小巷尽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碉楼。
甘博一行人,专门拜访了瓦寺第23代土司索代庚。索代庚身材瘦小,穿着汉族人的服饰。土司是世袭继承,他在官寨里有很大的权力。站在他两旁的分别是考察队的Robert Fitch和J.H.亚瑟。
照片中是一对父子。父亲是第23世瓦寺土司索代庚,年轻勇武又帅气。坐在旁边的是他的儿子索观澐,浓眉大眼。瓦寺土司,为嘉绒十八土司之一。1939年,索代赓参加28军征战黑水死于维谷,索代赓之弟索观瀛承嗣土司。
这是瓦寺土司官寨的一条小巷。官寨的房子都是用石头垒砌而成。瓦寺土司官寨在2002年一场大火中被焚毁,仅存城墙。2008年大地震后完全坍塌,如今只存遗址。
汶川瓦寺土司官寨,地势险要,面向岷江的一面,是陡峭的悬崖绝壁,易守难攻。
官寨内的主要建筑有公署,为四合院布局,位於城堡中后部偏右侧。还有后堂、厢房等。公署四周分布着管家、译师、差役、仆人及其家属的住房。
进入官寨后,考察队沿着山路前行。看到前面路边有一座建筑,底部用石头垒砌而成,十分坚固。上面是房屋,木制的墙壁,蓝瓦覆顶。推测这可能是一座具有防守作用的寨楼。
在一户人家的院子里,矗立这几座白塔。旁边竖立着一根木头,顶上站着一只木头雕刻的鸟。石头垒砌的院墙上,长满了杂草。远处,青山连绵不绝。
在小巷的拐角处,一个老人坐在二楼的门口。房屋的下面专门修建了一间养牛的棚子,一头小牛在里面吃草。小巷里静悄悄的,只有两只小狗在晃悠。
在官寨的衙门口,放着一张大方桌,上面摞着一个木凳。凳子上绑着一些树枝。向导告诉甘博,因为长时间不下雨,人们在这里举行祈雨仪式。
在甘博拜访索代庚的时候,看到一名手拿转经筒的喇嘛,他不苟言笑,站在寺庙前的台阶上。对于甘博等人的到来,他表示欢迎。
在瓦寺土司官寨一条小巷里,一名放羊的老妇人,正赶着几只羊走下台阶。她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小巷很窄,一眼望不到尽头。
在汶川县城的街道边上,一名剃头匠正在为顾客理发。他们一般挑着担子,担子一头装着理发的工具箱,一头挑着火炉和脸盆。他们走街串巷,随时随地停下来理发。
甘博在官寨外面的田地里,看到当地人在劳动。他们沿用的仍是传统的耕种方式,两头牛拉着犁子犁地。远处,还有几个人正在锄地。
在一座村寨里,甘博看到一对夫妻正在忙碌着。地上铺的是麦子,两人正用连枷击打地上的麦子,麦粒就会从麦穗上掉落下来。
一名男子正在放牧鸭子,他背着一个硕大的斗笠,手拿木棍站在田埂上,鸭群在刚收割完毕的水里寻找食物。
甘博来到瓦寺土司官寨,门楼上有一只“大鹏金翅鸟”木雕,伸展双持,手拿一根红绸。也有人说,雕刻叫“琼”,意为马鹍鹏鸟。大鸟两侧还有两只动物木雕。
在一个藏族人家庭里,甘博看到了主人家的两个孩子。哥哥正抱着弟弟坐在椅子上,真是太懂事了!甘博举起相机,拍下了这对可爱的兄弟俩。
这名男子,是甘博聘请的一名背夫。他年轻力壮,因常年从事负重工作,身上的肌肉很发达。在考察途中休息时,甘博为他拍下了这张照片。
甘博一行人在路过村寨时,拍下了村民们的房屋。墙壁都是用石头垒砌而成。仔细看,在院子里还有几座白塔。
在汶川县城里,甘博看到人们正在制作纱线。他们采用的是传统的制作工艺,吸引了几名路过的女子驻足观看。近处,一名石匠正在雕刻一块石碑。
在过去,男子的头发也很长。由于卫生条件差,经常不洗头,头上就会生虱子。两名男子正坐在小庙的门槛上相互捉虱子。一名背夫扛着竹篓从门前走过。
这是位于汶川一座山头上的牌坊。三间四柱三楼牌坊,砖木结构,有几个飞檐已坍塌,看上去有些年头了。这座牌坊现在应该已经见不到了。
1917年甘博游历四川汶川,拍摄的这些照片太珍贵了。通过这些照片,我们看到100多年前汶川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