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从哈密到敦煌月牙泉
2024-12-26 23:19·小哎历史
此套《伯希和中亚考察团摄影集》由法国探险家 Paul Pelliot(伯希和)及其同事拍摄。此次整理了共 1439 幅,记录其中亚探险之旅。主要是新疆的喀什地区和库车图木舒克的脱库孜萨来以及甘肃的敦煌石窟,进行了广泛的考察。拍摄时间大致为 1906 至 1909 年。
官道边的驿站,已经人去楼空。
1 月 21 日,伯希和离开瞭墩(Liaodun),前往三道岭子(Sandaolingzi,哈密地区)以及周边的煤矿。在快到三道岭子和塔克塞萨尔(Tach-Kes?r)之前,他们来到了一个有着芦苇和一片白杨树丛的山谷。
他们从瞭墩(Liaodun)重新上路,朝着东边然后往东南方向行进,大约又走了 40 公里后,来到了一个叫托哈齐(Toghachi)、三堡的地方,他们在此处歇脚。
继续往南,在托玛(Toma)之后 20 里(约 10 公里)处,人们会来到一片布满佛教遗迹的平原,这些遗迹是拉普楚克的名称,如今叫四堡留存下来的。在一处天然的方形台地上,佛塔或多或少还保留着,其穹顶是通过将内部的泥土挖出,然后在外面砌上砖块而形成的,这种做法与吐鲁番(Turfan)地区那些大型佛塔的建造方法相同,只是这里的佛塔规模要小得多。
四号佛塔坐落在一座双层高台上。穹顶依然还在,但南侧已经遭到破坏。过去也曾有一个带有拱顶的阶梯通道可通往此处。
在三号佛塔和四号佛塔的西南方向,有一片遍布穆斯林墓葬的区域。再往远处便是古代拉普楚克(Laptchouk)城。它建在经过修整的台地上,台地的边缘被用来增加城墙的高度,其布局大致呈方形。可以推测出在城的西南和东北方向各有一座城门。
他们在 23 日傍晚回到了托哈齐(Toghachi),次日便出发前往哈密(Hami),并且在当天就抵达了那里。按照惯例,他们与当地的当权者结识交往,其中包括 “王爷” 沙木胡素特,此人像个暴君一样统治着哈密的突厥族民众,还有两位官员,分别来自文职和军方。
哈密城,中文叫 “哈密”,在古代文献中称作 “伊吾”,对于沿着这条路线的丝绸之路来说,它曾扮演着极为重要的桥头堡角色。
他们于 1 月 28 日离开哈密(Hami),前往沙洲 / 敦煌(Shazhou/Dunhuang),敦煌已不在新疆境内,而是位于甘肃省酒泉专区。这段行程将分十三站完成(大约 400 公里)。
此地位于群山之中,这座地处偏僻之所的中式寺庙似乎有着精美的建筑,其入口融合了牌楼与月亮门。尽管旅店里有火炉,但室内的寒冷程度仍在零下 23 摄氏度到零下 16 摄氏度之间变化。不过,白天的时候雪会融化。
再往南大约三十公里处,他们来到了柳园镇(Hongliuyuan),这里处于一大片砾石地带的边缘,而这片砾石地带通向另一片更为广袤的沙漠区域。
他们穿过安西绿洲的西部地区,渡过了疏勒河,当时正值冬季,河水水位很高,河面宽达 20 米。出了绿洲之后,先是柽柳沙漠,然后又是一片柽柳沙漠,而且还有盐碱地。这片盐碱地里有众多佛塔和房屋的遗迹。
这个地方已经变成了一处旅游景点。它的中文名字叫月牙泉。月牙形的形状清晰可见。后面的鸣沙山(Monts Mingsha)在敦煌绿洲的尽头与南山山脉的丘陵之间形成屏障,莫高窟就倚靠在南山山脉上。
该湖泊位于敦煌市正南方向,直线距离 3 公里处。有一条道路穿过绿洲,然后继续延伸在布满沙石的沙漠上,一直通向 “鸣沙山”的丘陵地带,鸣沙山俯瞰着为湖泊提供水源的泉眼。
湖泊的名字叫月牙泉,意为 “月牙形湖泊的泉源”。在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湖泊前方的沙漠地带,而在背景中,则是 “鸣沙山”山脉。
1908 年,在敦煌这个极具佛教特色的地方,道教也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单从中国当局将守护之责委派给道士王圆箓这一点就能看出来。不过,在一些洞窟的局部装饰中也能看到道教元素,有绘画形式的,也有浮雕形式。
敦煌莫高窟的第344号洞窟。它面积比较大,位于地面层,在藏经洞窟南几个洞窟的位置。它开凿于唐代,在西夏时期经历过修缮。
在 9 号洞窟右侧的延伸部分,先前的装饰已荡然无存。此处有一组三尊像,中间是主像,两侧各有一名侍从。主像戴着骷髅项链,模样怪异。
167号洞窟左侧延伸部分,保留了其古老的截顶金字塔式屋顶以及屋顶上的装饰。
12 号洞窟,是一座晚唐时期的洞窟,洞内有精美的绘画装饰,还有一个很大的壁龛,而且前室也完全布满了绘画。
位于地面层的15 号小型洞窟,坐落在遗址的北部区域,就在藏有经卷的洞窟右侧。可以看到有四个人物,其中主像很可能是那位有着长长的白胡子的老者。这一特征常常让人联想到寿星。
151号洞窟位于南大佛洞窟的另一侧。它看上去非常小,位于地面层。在洞窟中央,有一个模样怪异且丑陋的人物,看上去他戴着一串骷髅项链,手持一根长杆,长杆上挂着一种类似网兜的东西。
148号洞窟是此地六座最著名的洞窟之一,形状如同巨大的棺椁,里面供奉着一尊唐代初期的涅槃佛像。尽管后来经过了一些修缮,但留存下来的那尊侧卧的佛陀像尤为令人印象深刻。
这张照片是从通向洞窟前室的入口处拍摄的,这里呈现的是其南侧。布局与右侧的情况类似,但由于拍摄视角的缘故是相反的。在前景中,是力士,这些形象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
246 号洞窟位于第二层,处在大佛洞窟右侧的一排连续洞窟之中。这是一座北魏时期修建的中型洞窟,但在西夏时期经过了大规模的改造。照片只拍摄了中间的立柱。
138号洞窟位于遗址的最南端,从最南端的洞窟 131 号开始数的话,它是第八个洞窟。洞窟内深处的祭坛,古老的绘画,重塑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