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引进标点符号的曲折历程
来到美国以后发现,这《万维读者》博客园地,就像一座北美的「新东方」培训机构,这里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不请而来的讲师—理工科出身的哲学家、医生改行的历史学家、国际关系本行的资深学者,以及成功串行的“体育老师”。前不久,看到“体育老师”的博文《1866年中国从英国引进标点符号》,眼泪差点掉下来——不是感动,是心疼咱祖宗。
说起汉字的标点符号,好像是100多年前打包进口的,跟速溶咖啡、牛排刀差不多路数。搞笑的是,我们祖宗硬是靠一股子死磕劲儿,熬过了几千年没有标点的日子——说白了,就是跟文言文打了几千年游击。
咱们老祖宗真是苦,一部文言文读下来,全靠自己琢磨断句。就拿《论语》来说,你要是分不清“食色,性也” 和 “食,色性也”,那基本算白念了十年书。于是那时候的书生们,只能用点自虐的办法,比如“悬梁刺股”,一边勒脖子一边琢磨这到底是句什么玩意儿。可奇了,这么折腾,居然没人提过给句子加点符号的事儿,哪怕一个逗号,也能救不少命。
后来意大利有个老外传教士,叫利玛窦,跑到中国来跟皇上讲“上帝爱你”。人家不光传教,还干翻译,把《圣经》搞成了文言文。没标点?当然没标点!利玛窦真聪明,他要是真加了,估计早被驱逐出境了。说到底,这事儿不只是文化问题,还是个政治问题——你洋人想改我们老祖宗的规矩?门都没有。
再后来,终于有人憋不住了。五四运动那帮人站出来喊话,说咱也别整那些深奥的文言文了,搞点白话文吧,顺便学学西方标点符号怎么用。胡适这人挺有意思,写文章写书,自己先用了标点符号,还特意跟大家说:“你们都看看,这玩意儿多方便!”他这话一出口,学术圈就跟着跑了,标点符号一夜之间成了香饽饽。
不过话说回来,这事儿真该记在胡适账上。每年5月4号,咱都应该给他烧炷香,感谢他让咱看文章不用再悬梁刺股。顺便警惕点啥呢?就是别真有人开倒车,说标点符号是“文化殖民”的产物,要把它废了。没了标点,你再试试读文章,估计得哭晕在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