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的“倔”与“贵族精神”
陕西人的“倔”与“贵族精神”
萬沐
陕西人在外地人看来最大的性格特点是“倔”,但是他们往往对其内核却并不了解!其实这种“倔”,很大程度上是在于他们对原则的坚持,而这种原则,据我观察,其实是一种传统的价值观念的坚持。有的是对社会传统公义的维护,有的是对自己尊严的保护,荣誉的捍卫,虽然”倔”,但这在本质上却是一种难得的”贵族精神”。
把陕西人的精神与“贵族精神”相联系,恐怕让很多人又要笑话我了,他们可能会觉得只有高官巨贾、豪门大户,起码也是宝马香车、衣香鬓影,才能和“贵族”二字挂得起钩。而出现在现代影视剧中陕西的农夫牧人,穷酸书生,与“贵族精神”何干?但如果这么说,我却觉得实在是浅薄至极,可笑至极,实为市侩之所见也!
先说什么是“贵族精神”,“贵族精神”本身指的就是一种人格境界,一种担当,一种高于世俗的正气,而并非指官位、财富和名气。举个例子,刘瑾、魏忠贤、和珅、李莲英权倾天下,家财万贯,你觉得他们身上有什么“贵族精神”?历来经营赌业、妓业而暴富的人也不少,这些人有时竟然还非富即贵,但你觉得他们身上有“贵族精神”吗?杨国忠、秦桧、和珅也是身居高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可谓不显贵,你觉得他们身上有什么“贵族精神”可言?但韩城人司马迁很“倔”,遭受腐刑,而著《史记》;武功人苏武很“倔”,持节牧羊北海十九年,而不忘故国;曲江王宝钏寒窑十八载,备受磨难,而不改其节------他们非穷即困,在当时的社会既不富也不贵,然而,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恰恰不是一种“贵族精神”吗?易中天先生说过,真正的贵族是不会以财富、官职来作为评判标准的。
什么是“贵族精神”,其实孟子早就说过了。他老人家认为,贵族精神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甚至他认为苏秦张仪这样权倾天下、名满天下的人也沾不上边。当然,孟子的原话是讨论大丈夫的资格,但我理解,他称赞的那种大丈夫气,其实就是指一种“贵族精神”。
宋朝的关中大儒,号称“北宋五子”的张横渠先生,虽才高八斗,很多时间不过是陕西眉县的一个“民办教师”,但他却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警世名言,被誉为“关中人士宗师”。他也很“倔”,日常聚徒讲学,同时又号召乡邻,兴修水利,造福桑梓,还不时周济穷人。他虽然曾经做官,死时却身无分文,请问这种精神算不算“贵族精神”?
我们在《白鹿原》中看到的朱先生,是一介村儒,布衣蔬食,平时很“倔”,看到有人种鸦片,就套上自家的牛,不管不顾,把这害人的东西给犁掉了。而且为了保护民众安全,敢于闯清军大营,敢于和作乱的军阀较量,关键时刻顶天立地,焕发出了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另外,为了践行一言,又去陇西教书十年。一个村儒,本质上也就是关中的一个农民,体现出的是何等的担当!身上散发出的是何等的浩然正气!其实,这个朱先生也并非一个虚构的文学人物,原型是关中大儒牛兆濂,他平日过着“十亩薄田,一度春风一度雨;数椽茅屋,半藏农具半藏书”的耕读生活。牛兆濂博学广闻,谙达天文地理,生性恬淡,为人刚直倔强,是关学的最后一位传人。不过,朱先生的形象也是以前陕西读书人的一个缩影,并非个别现象,而是陕西农村引领社会风气的一个先生阶层。我就见过许多这样为人正派、行为端正的乡村读书人。遗憾的是,现在这个群体却在陕西消失,并为世风日下的社会所不屑。
陕西人的“倔”,其实也是与陕西的文化根植深厚有很大关系,比如长安县的张灵甫将军出身雇农家庭,一生精通文史,擅长书法,但由于性格倔强,在抗战中始终奋不顾身,打出了威名。什么原因?并非他不知道战争的危险,而是他知道职责所在,也深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杀身成仁”的价值尺度。华县的胡琏将军也出身雇农,但在国与家,义与生之间,他也选择了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其石牌保卫战的《祭天誓词》更是感天地、泣鬼神,堪称当代之《出师表》。而1939年6月,八百名十六、七岁的陕西籍国民革命军战士,在对日本作战的中条山战役中,弹尽粮绝后,向西跪拜家乡父老,唱着秦腔从山崖上跳进黄河,以死保全中国军人的气节。想想,这何等壮烈!何等高贵!这不就是全人类仰望如北斗、泰山、日月的贵族气节吗?
当然,以上所举并不是孤例,而是一种陕西人对高贵精神追求的缩影。虽然我们看到很多默默无闻的陕西普通人或衣衫朴素,或黄尘满面,然其内在的风骨和节操,由于受关中穆穆王风、儒家义理之熏染,日常的为人处世与生产劳动,传统的痕迹自然也就无处不在。
陕西人确实很“倔”,但“倔”出了道,“倔”出了义,“倔”出了一种“贵族精神”。
我出身陕西豳地,后来工作生活范围跨越了很多地域和领域,通过对比,我越发明显感到了“道”在陕西人生活中的巨大指导作用。自古及今,陕西人的“倔”、“死心眼”、“楞”,常为外界讪笑,但“倔”的实质是什么?其实就是陕西人对天理、对公义的持守,当然,很多时候也是包含对自身尊严的保护。我深深地感到,在仁、义、礼、智、信这些传统价值方面,陕西人都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和固执的坚持。在物质和道义,私利和公益方面,陕西人也有一个清晰的价值分野。可以说,对传统文明的持守方面,陕西人应该是处于中国社会前列的。
由于社会复杂,陕西人相对来说,思想却比较“单纯”,理想化色彩明显。历史上,陕西人其所以能当官的少,而文人众多,就在于其理想主义的人格文化,限制了很多人的投机与逢迎趋向,而形成了一种喜爱表达的习惯。当然,由于“倔”,也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据我观察,保持传统的道德观念,并具备一些较高的精神境界,陕西农村比城市做得好,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人比受现代教育的人做得好。而且据我所见,上两代人比现在下两辈更要做得好得多。
当然,我这种分析,是就陕西文化的大方向而言,属于“大数据分析”,如果要找出相反的例子,当然也有,其中比较出名的一个恶人,我现在就给大家举出来,那就是明朝的太监刘瑾,是陕西兴平人。但是,总体来看,陕西人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是严于律己、持守名节的占绝对优势。而大奸大恶之人,在陕西的历史和现实中还是比较少见。而且,陕西人由于一直崇尚文化,追求倾向也偏向自我精神的提升。比如,我在家乡工作期间,单位领导就给我说过他认识的两个放羊娃研究《红楼梦》的事。领导说,放羊娃说别人还笑话他们,但领导却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应该看到,陕西人对于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也促进了道德水准的提升。
同时,必须正视的是,由于在“新时代”,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价值观念受到批判,同时受各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陕西士人也越来越表现出了更多的投机心理和小聪明的趋势。巧言令色,谄媚狡诈,装腔作势等等,各种丑态不一而足,却自鸣得意。不过,在我看来,这些人可能是得了一时的好处,但却失去了风骨,失去了人格。人在做,天在看,背德而行,实在是不可取!
而且,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陕西人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缺乏系统的教化,其“倔”,也会造成一种固执己见,蔑视他人,自以为是,甚至愚昧无知的可怕后果。这些都是对陕西君子阶层“贵族精神”的一种反动,这是陕西人应该彻底根除的陋习和恶习。
我写这类文章,看到的人,知我者自知,不知我者,可能不是觉得我在美化陕西,就是我这人有些食古不化,是一种陕西传统读书人的迂腐。不过,正如老子所言:“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当然,我这里说的只是对陕西人“道”的探讨。
有折扣: 萬沐新书热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