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网友来稿

注册日期:2021-11-11
访问总量:461652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赵晓:在“安乐死”与“过度治疗死”之间


发表时间:+-


琼瑶,这个曾经填满我们青春书架的名字,再次回到了公众视野。这一次,她以一种充满争议的方式亲手写下了生命的终章,抛出了一道艰难却又发人深省的伦理命题。这位以柔情与悲情打动几代人心灵的作家,在86岁时选择自杀,据说是为了捍卫所谓的“尊严死”。一时间,“安乐死”与“生命尊严”的话题如同滔天巨浪,涌入我们的讨论场。

高中那年,我和同学接触到她的《窗外》、《几度夕阳红》,象呼吸到新鲜空气,一瞬间觉得自己俨然已成为时尚文学潮流中的一员。但今天回看,当年那些怦然心动的故事,却透出内里实实在在的虚空感。圣经早就说过:“著书多,没有穷尽;多读书,身体疲倦。”(传道书12:12)琼瑶一生著作无数,却在生命的最后坦言:“不知道人究竟有没有灵魂。”这句遗言,像冷水浇醒了许多人——即使是文学大咖、哲人智者,也都有限,无法参透生死,更何论永恒?

一、生死之外,别无大事

琼瑶的选择,把我们带回一个亘古的提问:如何面对生命的死亡?就连“疯子”希特勒都懂得,“看一个人,看他如何对待自己的死。”无可否认,如何面对死亡,确实关乎一个人的智慧与价值。

1. “过度治疗死”:孝道,还是逃避死亡的伪装?

中国文化中有“死者为大”的传统观念,又有“孝道文化”压在头上。在许多中国家庭中,面对至亲的临终阶段,放弃治疗似乎总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不孝’之罪感”。然而,这种执念背后,常常掩盖着对死亡的恐惧与无奈。也因此,对于身患绝症的患者,往往倾尽家财进行治疗,哪怕只剩“维持生命”的假象。

有统计表明,癌症患者中,许多人是因恐惧死亡而“吓死”,另一些人则是在过度治疗中逐渐失去了生命与尊严。最终,生命与尊严俱失,只留下医药账单和疲惫不堪的亲人。

2. “安乐死”:寻找一丝“有尊严的结束”?

与过度治疗相对的,是个人主义的西方现代社会悄然兴起的“安乐死”理念,倡导患者在生命不可逆转时有权选择“尊严地离开”。琼瑶也是这一观点的实践者之一,她不希望自己成为家人的负担,或在过度治疗中失去生命的意义。但一个重大话题是:这种“尊严”,究竟是出于信仰的盼望,还是对痛苦的绝望呢?

安乐死的理念表面上是为了捍卫个体选择的自由,但实际上,它可能模糊了社会对生命本身神圣性与不可侵犯性的认知。倘若个人或社会因经济压力、资源分配而默认这一选择,“尊严死”可能沦为一种“沉默的剥夺”——在经济、社会和医疗体系中,患者的选择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真正独立的意志表达。因此,这种“剥夺”令人警惕,因为它削弱了对生命本质的尊重,将复杂的生死问题简化为一种“选择的自由”,却在实践中埋下了剥夺自由的种子。

3. “酷死论”:荒诞哲学的死亡逻辑

法国哲学家加缪曾说,自杀是人掌控自己生命的唯一方式,给人一种“很酷”的自杀理由,也为自我了结找到人性的逻辑。琼瑶的选择似乎也是这一理论的注脚。但讽刺的是,加缪的哲学是基于生命的“荒诞”提出的,若生命本身毫无意义,如何证明自杀具有意义?

“用荒诞解决荒诞”的思路,本身就是无解的荒诞。如果生命的意义仅仅是荒诞的挣扎,那加缪的“酷死论”不过是将人生荒诞推向荒谬的极点。基督教却指出,生命因造物主的赋予而有价值,死亡亦因复活的应许而被点亮。

二、死亡的几种观点

死亡,这个永恒的主题,引发了不同文化与哲学的思考,但各自的答案并不一致。

1. 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是中国哲学中一种经典的回避态度:无法回答死亡的问题,便选择搁置不论。孔子的这一态度在历史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国人的死亡观——对死亡本身避而不谈,却在丧礼与祭祀中赋予死亡极高的文化仪式感。这种矛盾的处理方式,既体现了对死亡的尊重,也暴露出对死亡本质认识的局限性。孔子的“搁置论”折射了人类面对死亡真相的无知与困惑,而这一困惑,唯有透过基督教真理才能获得解答。

2. 西方的“安乐死”尝试

安乐死作为一种现代伦理选择,试图用医疗手段介入生命终点的掌控,理由是给人以死的尊严。但是否真的能实现“尊严”?如果生命的真正价值无法超越此世的短暂,那么人为选择的“死的尊严”,很可能仍是一种伪装。

3. 基督教的答案:死亡是永恒的入口

基督教不同于孔子的“搁置论”,也不同于西方的“安乐死主义”,更不是加缪的“酷死论”。基督教告诉我们,死亡既不是终结,也不是逃避,而是神为祂的儿女设立的永恒入口。

三、基督教的答案:生死的真正尊严

基督教对死亡的看法,是以永恒为基础的。这不仅仅是哲学上的高度,更是一个充满实际盼望的信仰表达。

1. 生死交托:在上帝主权中的安然信靠

基督教认为,生命是神所赐的,从起点到终点,无论长短与形式,都在祂的主权之下。但这并非使人消极面对生死,而是呼召我们以信心交托,坦然接受神的掌管。

正如圣经所说:“你们的生命是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的。”(歌罗西书3:3)基督徒的尊严不在于掌控生死,而在于信靠神的恩典,安然走完祂所命定的旅程。

死亡不是生命尊严的结束,而是生命尊严的升华。唯有将生死交托给神的人,才能以潇洒与淡定面对人生的终点,因为他们知道,死亡不过是进入永恒的门槛。

2. 死乃在神怀抱中的安息

基督徒的死,是进入永恒安息的祝福。圣经启示录说:“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启示录14:13)对于基督徒来说,死亡的痛苦不过是暂时的,真正的意义在于与神永远同在。

死亡不是被动的结束,而是主动迈向神怀抱的起点。这种安息不仅意味着世间劳苦的彻底终止,更是进入神同在的永恒享受——一种没有眼泪、没有忧伤、充满喜乐与平安的永恒福乐。


3. 复活的盼望:从死亡到永生

复活是基督徒信仰的核心,也是生命意义的终极答案。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翰福音11:25)死亡不是黑暗的深渊,而是进入荣耀的门槛,复活才是终局。

四、未尽的话语:生死的真正盼望:真理的答案在哪里?

琼瑶问:“人究竟有没有灵魂?”这一深刻的问题,唯有圣经以清晰而权威的真理作出了回答:“不要惧怕那些杀身体却不能杀灵魂的;惟有能把灵魂和身体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惧怕他。”(马太福音10:28)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真理盼望的死;更可怕的是,人早在年轻时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却拖到80岁才被埋葬;最可怕的,是灵魂的永死,最终堕入地狱的永火。

“神将永生安置在人的心里。”(传道书3:11)愿我们仰望星空,直面生死的真相,并在基督里寻得这唯一的真理答案——那就是生命的意义与永恒的盼望。如此,我们便能在神的怀抱中活出真正的尊严,并在离世时带着信心安然归去,进入祂永恒的荣耀。

死亡的答案,不是哲学的推理,也不是科学的假说,而是来自真理的呼召。基督以复活胜过死亡,向世人展现了永恒的盼望。你是否愿意回应这呼召,归向那赐生命与复活的主?


浏览(1603)
thumb_up(8)
评论(2)
  • 当前共有2条评论
  • 一冰

    琼瑶女士豁达果敢,她一生著作等身,功成名就,身价过亿,子孙绕膝,是最有资格享受幸福安逸的晚年生活,可是如果生活里没有了挚爱,没有了创作,在她眼里也许就失去了价值,不等病痛来临,她走得好决绝,86岁,容貌依然姣美,真是把最好的形象留给大家。

    屏蔽 举报回复
  • 一冰

    台湾是世界上卧床老人最多的地方,而大陆那些高干植物人消耗了社会巨额的资源,一个人就几千万,他们的状态正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只不过是医院和家属的摇钱树,这是畸形的政策导致的畸形现象。很多人的生命都是没意义的,只不过是贪生怕死的心理苟活而已。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