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2023年中国对美出口额仅占出口总额的14.7%·(5,002亿美元),即便加上转口贸易的数据,对GDP(17.79万亿美元)的影响也就是约0.5%左右。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中美贸易背后的产业结构问题。今后随着美国增加中国商品的关税,中国对美出口会继续降低,但是对外贸易总额不一定会受大的影响。美国的保护贸易主义反而会促进中国的产业升级。
从2023年贸易数据来看,中国出口总额达到3.39万亿美元,进口2.56万亿美元,贸易顺差0.83万亿美元,约占GDP的5%。其中对美国的出口额是5,002亿美元,占中国全年出口总额3.39万亿美元的14.7%。
回看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时,中国对美出口总额从4,784.2亿美元降到2019年的4,187亿美元,下降了12.5%。但这种下降并不能说明什么大问题,因为很多贸易转移到了其他国家走转口贸易的路子。
再说服务贸易,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3,811亿美元,进口5,520亿美元,逆差1,709亿美元。主要集中在旅行服务、运输服务这些领域。特别是运输服务这块,中国的海运能力确实不够强,全球前十大航运企业中国只有一家上榜。
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国对美出口的产品结构。拿手机中国在美国卖的主要是帮苹果代工的iPhone,国产品牌手机几乎打不进美国市场。汽车就更明显了,美国最大的汽车进口来源是日本和墨西哥,中国车企在美国市场可以说是微不足见。
美国每年进口总额约5万亿美元,主要进口国是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和德国。这些国家要么是卖资源,要么是卖高端制造业产品。墨西哥每年生产400万辆汽车,80%用于出口,是北美最大的汽车生产国。
现实情况是,中国的中低端制造业只能往东盟、印度或南美转移。欧洲自顾不暇,日本类似;非洲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薄弱;东欧和中亚受地缘政治影响;澳大利亚人口少、成本高。
但这种转移反而可能促进中国产业升级。这些地区发展制造业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和工业设备,而这些只能从中国进口。中国的制造业实力在过去10年突飞猛进,2013年对美贸易顺差才1,000多亿美元,现在接近1万亿美元。
这种变化从改革开放后就开始显现。美国在失去苏联这个对手后,为了利益大规模转移产业。看看美国的盟友们:日本经历了"失去的30年",欧盟GDP从2008年的16万亿美元只增长到现在的18万亿美元,仅相当于美国GDP的60%。
所以美国加征关税虽然会造成一定冲击,但主要是结构性的,未必影响总量。随着中国产业不断升级,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强。毕竟欧美日加起来也就10亿人口,很难支撑起完整的工业体系,最终这块市场多半会被中国占领。
这种产业格局的变化其实早有迹象。中国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出口不降反升,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已经空心化,连最基本的防疫物资都要靠中国供应。
美国这些年一直在喊"制造业回流",但效果并不明显。以特斯拉为例,虽然在美国建了工厂,但核心零部件仍然要从中国进口。美国制造业的人工成本太高,一个产业工人的月薪抵得上中国好几个,这还不算医疗保险等福利开支。
从全球产业链来看,中国在中低端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客观事实。就说家电行业,格力、美的、海尔这些品牌在全球市场份额越来越大。美国人买空调,十有八九是中国制造的。这种情况下,美国就算加征关税,最终也是美国消费者买单。
再看看高科技领域,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产业已经建立起全球竞争优势。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突破120万辆,是2022年的两倍多。比亚迪已经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有意思的是,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打压反而加速了国产替代。华为被制裁后,国产芯片产业获得空前发展。2024年初,中国已经实现14纳米芯片的量产,7纳米也在加紧研发。
现在的情况是,美国想限制中国高科技发展,但又离不开中国的中低端制造业。这就陷入了两难:打压太狠,伤害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力度不够,又控制不住中国产业升级的步伐。
从最新数据看,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速远超对美出口。2023年中国对东盟出口额已经超过对美出口。这说明中国外贸正在形成新的增长极,对美依赖度在逐步降低。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也在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以前只能给苹果代工,现在华为、小米等品牌在欧洲、东南亚市场占据重要份额。汽车产业更是如此,比亚迪、长城、吉利等品牌在欧洲市场快速扩张。
所以中美贸易战虽然会带来一定困扰,但正在倒逼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未来几年,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深入实施,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联系会更加紧密,形成一个更大的经济圈。
这种趋势已经很明显了。印度尼西亚的镍矿、越南的加工业、马来西亚的电子产业,都在与中国形成产业互补。即便美国极力拉拢这些国家,但经济利益面前,很多所谓的地缘政治考量都显得苍白无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本身就是最大的优势。随着人均收入提高,内需市场不断扩大,即便外部环境再恶劣,中国经济也有足够的回旋空间。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贸易战收效并不明显的根本原因。
近期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4年一季度,中国对欧盟、日本的出口增速明显快于对美出口。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光伏设备这些新兴产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持续提升。这说明中国外贸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抗风险能力在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