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灭之城

注册日期:2022-10-30
访问总量:115096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他颠覆了整个行业—(上)


发表时间:+-


这些天,马斯克又一次“火”了。

1013SpaceX第五次飞行测试发射成功仅一天后:

14日,猎鹰重型火箭从佛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发射升空,成功完成了NASA的欧罗巴快船任务。欧罗巴快船是NASA为行星任务开发的最大航天器,其太阳能电池阵列翼展跨度约30米,发射重量接近6000 公斤,它需要5年时间才能到达木卫二。

Screenshot (343).jpg

猎鹰重型火箭14日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成功完成欧罗巴快船发送任务

 

接着,在1015日的一天时间里,猎鹰9号分别从加州范登堡太空军基地的东4号发射台和佛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40号发射台,先后将20颗和23颗“星链”(Starlink)低轨卫星成功送入地球轨道。

一西一东,交相呼应;一先一后,此起彼伏。像是在放炮仗!

SpaceX硕大的计数牌上,赫然显示着:

总发射次数:392

总着陆次数:355

总重复飞行次数:325

这是何等的成就!

这,就是马斯克的节奏!

西部凌晨的发射.jpg

猎鹰9号火箭15日凌晨的西部发射


东部凌晨的发射.jpg

猎鹰9号火箭15日凌晨的东部发射

 

还是让我们回顾一下13日猎鹰重型火箭的那次试验。

美国当地时间上午7:25分,有着122米高的星际飞船运载火箭从位于德克萨斯州南部的星际基地进行了发射。这次试验任务的目标是将巨大的猎鹰重型火箭(第一级助推器,Super Heavy)直接送回发射架,这是一个异常大胆且前所未有的壮举。

结果,发射升空后大约七分钟,SpaceX的第一级助推器便开始执行貌似靶心着陆的动作,只不过它并没有落向地面,而是在有着“巨大机械”称谓(Mechazilla)的发射/回收塔附近盘旋片刻,终于为Mechazilla所捕获,成功地完成了塔上回收。

有记者使用了这样的描述: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火箭再次飞上天空——但这一次,它回来了!这个巨型星际飞船助推器在着陆回收时,被一双“筷子”稳稳接住了!

GZ33URNWoAA7o66.jpg

GZ33URPWUAEGLkg.jpg

GZ33UROXAAAxwe6.jpg

 

在火箭发射直播中担任解说的SpaceX质量系统工程经理凯特(Kate Tice)评论:“这是载入工程史册的一天!”她的身后是SpaceX位于加州的霍桑总部。

凯特曾在猎鹰9和星舰发射任务的解说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观众解释技术细节和发射过程,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复杂的航天技术,她在公众中的知名度由此而来,但她的主要工作则是SpaceX公司内部的质量控制流程管理,为火箭和航天器的持续改进与安全性做出贡献。

此次发射中她坦承:“我们本来没有预期回收星际飞船的任何部分,但我们却看到了最好的结局!”

马斯克对此表示同意。

准备着没有回收,却成功地完成了回收,是马斯克运气太好了吗?

Kate Tice.jpg

凯特既是现场解说员,又是SpaceX质量系统工程经理

 

在马斯克弟弟发布的现场发射视频中,第0:34秒时有人说了一句“what the fuck!”,马斯克的弟弟评论:“我几乎可以确定是马斯克说的。”

当然,马斯克不仅仅说了这个,他之后在X平台上写道:

“刚刚检查了星际飞船助推器,现在臂架已将其放回到发射架上,看起来很棒!一些外部发动机喷嘴因加热和其他一些小问题而变形,但这些问题很容易解决。星际飞船的设计目标是在升空后一小时内实现火箭助推器的再次飞行。助推器在约5分钟内返回,因此剩下的时间是重新装载推进剂并将飞船放置在助推器顶部。”

没有过多的赞誉,在外人看来,好像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真是“举重若轻”!

成功的当天,马斯克立即转到下一步,在他看来,所有的东西,都服从于改进中的推进。

这是怎样的一支团队!

可谁能想到,当年猎鹰1号火箭的最初三次发射均以失败告终,当时特斯拉汽车公司的融资也告失败,马斯克几乎全线破产,据说他当时由于压力过大而常常从噩梦中醒来,尖叫并感到身体疼痛难捱……

凤凰涅槃!

unnamed.jpg

 

有这样两组数据可以对比: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工业主导力量的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均成立于1999年,其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历经七机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历史沿革。两个集团现有从业者32万余人,主要从事运载火箭、各类卫星、载人飞船、货运飞船、深空探测器、空间站等宇航产品和战略导弹、战术导弹、无人系统等武器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试验和发射服务。这还只是大型央企,行业龙头。倘若在加上外围配套企业与单位,中国号称“航天人”的总人数早已超过了70万!

而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SpaceX),截止到20239月,全部员工总数为1.3万人。

对比结果,让人哑然。

Robert Zubrin.jpg

马斯克的星际移民计划来自前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祖布林

 

SpaceX成立于2002年,总部位于美国德州布朗斯维尔附近的星际基地。

说到公司创立的最初动议,颇有戏剧性。

首先,马斯克最初的火星殖民计划,是受到祖布林(Robert Zubrin)的启发。

祖布林,前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航空航天工程师,他是一个著名的火星探索倡导者,1998年创立了火星学会(Mars Society),他所提出的“直达火星”(Mars Direct)计划,致力于使用相对简单和经济的方案,通过现有技术与资源来实现载人火星任务,而无需等待昂贵和复杂的新技术开发。

这简直就是马斯克个人风格的翻版!

2001年初,马斯克向祖布林的“火星协会”捐了10万美元,甚至还一度加入过董事会。

接着,不能不提坎特雷尔(Jim Cantrell)。他是一名美国航空航天工程师兼企业家,曾供职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法国空间局(CNES),参与过多项国际航天任务,在航天领域的经验丰富,尤其是在航天器开发和轨道动力学方面十分突出。

马斯克最初想通过坎特雷尔的俄罗斯人脉关系,购买一枚第聂伯洲际弹道导弹用做发射工具。坎特雷尔甚至还陪同马斯克首次访问莫斯科,以洽谈购买火箭事宜,但最终未果。

马斯克仍不死心,2002年他邀请了一位更大的“大腕儿”跟他一道再次探访了莫斯科,他就是格里芬(Michael Griffin)。

Jim Cantrell.jpg

在航天器开发和轨道动力学方面经验丰富的坎特雷尔

 

格里芬,美国航空航天工程师、物理学家,曾担任NASA的第十一任局长(2005-2009)。在加入NASA之前,格里芬曾在多个政府和私营部门的机构中担任领导职务,包括五角大楼、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等,对美国的航天政策产生过重大影响。但可惜的是,此次俄罗斯之行依旧是铩羽而归。因为他们发现俄罗斯人越来越不愿意在这个项目上合作。

正是在从俄罗斯回程的航班上,马斯克经过思索做出了决定:他要自己做!他要创办一家公司来制造所需的廉价火箭,通过应用垂直整合尽可能地采用廉价的商用现成组件,以及使用现代软件工程的模块化方法来加以实现。他相信这可以大大降低发射成本。

这无疑是一场豪赌,“马斯克式”的豪赌!

就像今天有人评价他全力支持川普一样,是all-in

同年,这家从事航天服务的私营公司宣告成立,其目标简洁而清晰:降低太空运输成本,最终实现人类的多星球生存。

有人感叹:马斯克永远拥有一流的执行力和落地能力,他能把最初的灵光乍现,在最短的时间内化虚为实。

谁说不是呢?

Michael Griffin.jpg

航空航天工程师、物理学家,曾担任过NASA局长的格里芬

 

公司最重要的不是钱,甚至也不是目标,而是“对”的人!当你回看SpaceX,在公司早期发展中居功至伟的是以下几位“牛人”:

1)作为创始人、CEO兼首席设计师的马斯克:提出公司愿景,负责公司战略和技术方向,提供公司初期资金支持。而且,他除了负责公司管理与运营外,还深度参与着火箭和航天器的设计工作。

2)作为联合创始人、火箭推进系统设计专家、推进系统工程副总裁的穆勒(Tom Mueller):他是默林火箭发动机(Merlin engines)的主要设计者。作为SpaceX核心竞争力之一,默林发动机使用液体燃料,即液氧(LOX)和RP-1(精炼火箭煤油)作为推进剂,具有高效能(最大推力达850KN)和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后被用于猎鹰(Falcon1号、9号,以及重型运载火箭(Falcon Heavy)。所谓的重型火箭,是由三个Falcon 9的第一级助推器并联而成,其中每个助推器都由9台默林发动机提供动力,因此这个重型火箭共计有27台发动机。目前穆勒已经离开。

Tom Mueller.jpg

火箭推进系统专家、推进系统工程副总裁穆勒


SpaceX_Testing_Merlin_1D_Engine_In_Texas.jpg

默林1D发动机在德州麦格雷戈的试射

 

3)作为总裁兼COO的肖特维尔(Gwynne Shotwell):负责公司日常运营和客户关系,她在2008年救公司于危难,为SpaceX赢得了NASA的首个合同,这不仅“火种送炭”般地填补了公司的资金缺口,还大大增强了公司在行业内的声誉。

Gwynne Shotwell.jpg

担任SpaceX总裁兼COO的肖特维尔

 

4)作为航天工程师与企业家、公司早期联合创始人的坎特雷尔:上已提及,不再赘述。无论如何,他为马斯克提供了关键的航天技术知识并参与了公司初期的火箭概念开发。后离开SpaceX创建了自己的公司Vector Launch,专注于小型卫星发射服务和低成本发射市场。

5)后担任过NASA“一把手”的格里芬:上已提及,不再赘述。他最早与马斯克合作创立了SpaceX,但他拒绝了公司总工程师的职位。

6)结构副总裁汤普森(Chris Thompson):最早加入SpaceX的工程师之一,专注于Falcon 1火箭的结构设计并在公司早期火箭建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Chris Thompson.jpg

公司结构副总裁、专注于Falcon 1火箭结构设计的汤普森

 

7)高级项目总监戴维斯(Steve Davis):参与了SpaceX多个创新项目,后领导了龙飞船(Dragon)的发展,同时参与了公司更先进的航天任务。

8)前副总裁、前首席工程师科尼格斯曼(Hans Koenigsmann):SpaceX早期核心人物之一,其工作重点集中在飞行安全性、可靠性和火箭发射测试与验证方面。他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航天技术的深厚理解著称,他不仅参与了猎鹰1号的研发,还对后续猎鹰9号与重型火箭的成功、尤其为火箭可回收技术和可靠性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于2021年退休,但仍担任公司顾问。

Steve Davis.jpg

公司高级项目总监、龙飞船等创新项目的佼佼者戴维斯


Elon_and_Hans_CRS-8.jpg

公司前副总裁、前首席工程师科尼格斯曼与马斯克在一起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细数这支团队,是因为马斯克的执行力与落地能力正是通过他们来体现的,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只可惜查遍全网也找不到一张这支“梦之队”的合影。

200511月,公司已经有160名员工,这些员工大多来自TRW和波音公司,像穆勒、肖特维尔和汤普森等。更有意思的是:公司所有的早期员工,都是由马斯克亲自面试和批准的。

正是这些核心“大牛”,连同一大批有着共同理想与情怀的工程师一起,战胜了公司早期火箭研发失败的挑战,最终推动SpaceX实现了以可重复使用火箭为特征的发射及着陆等重大突破,奠定了其全球航天领域的领导地位。

目前,SpaceX有三大业务:

1)生产、运营猎鹰9号和猎鹰重型火箭。目前,猎鹰9号已着陆和再次飞行了300多次;

2)生产、运营星际飞船(龙飞船),主要用于向国际空间站(ISS)运送货物和人员,具体分为货运龙飞船(Cargo Dragon)和载人龙飞船(Crew Dragon)两个版本;

3)通过“星链”(Starlink)向全球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截至20244月,已在轨运行的小卫星超过6000颗。

当然,还有更颠覆人们认知的、面向未来服务的“星舰”。

Bangabandhu_Satellite-1_Mission_(42025498972).jpg

2018511日,由Falcon 9 Block 5火箭发射的第一个有效载荷、孟加拉国首颗通信卫星Bangabandhu-1,这是alcon 9 Block 5的首次商业飞行


AAAA.jpg

正在接近国际空间站的龙飞船一号C112


45th_SW_supports_successful_launch_of_Falcon_9_Starlink_(5903425).jpg

20191111日,Falcon 9从佛州的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CCAFS)升空,将60颗星链卫星送入轨道

 

想想看,在航天工程的五大系统中,马斯克的SpaceX就占了三个!(其余还有发射场和测控)

别忘了,这可是一家成立仅23年的私营公司,发展的如此之快,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一位曾是工程师的自媒体“大爷”说得好:

“之所以喜欢马斯克,就是他一直在刷新我的认知,颠覆我对世界的认识。他出现以前,我一直以为航空航天是非常神秘、非常高科技的东西。航天材料、航天技术简直就是最高科技的代名词。航天材料要经过千万次的打磨,误差不超过百万分之一!航天员要经过千挑万选,可谓万里挑一。发射点火要反复演练百次千次,非常封闭,非常保密。结果,老马来了,露天场地,就在那儿焊接火箭;设计图纸完全公开;外壳材料居然用的是不锈钢!火箭燃料居然是天然气!发射场地居然可以随便参观,随便拍照;航天员到天上转一圈,居然就可以卖票了!再看看发射现场的感觉,一点都不庄严肃穆,乱糟糟的,也不知道那根点火的手指需不需要反复练习。马斯克太坏了,他让我对航空航天的神圣感荡然无存!”

这说法虽然略带夸张,但作为曾经的圈内人和曾经的工程师,深以为然!

因为有他,全球所到之处,整个航天行业都被颠覆,而且这种颠覆并未停止。

听听一众航天界的大佬对他的评价吧:

曾在NASA工作了24年、在火箭和航天器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硬软件开发经验的沃森(Kevin Watson)说:

“他几乎参与所有事务,并对一切有着深刻理解。如果他问你一个问题, 你马上就会意识到不能简单地仅凭直觉来回答,他想要追溯到物理的基本定律。他对火箭物理学的理解无人能及,头脑中的计算能力令人惊叹。他可以随时讨论发射卫星的轨道和龙飞船的交付,知识量令人钦佩。”

美国前宇航员,曾于2008年作为航天飞机“奋进号”(Endeavour)的任务专家首次进入太空的雷斯曼(Garrett Reisman)说:

“他知识广博,能与顶尖工程师讨论软件和复杂焊接工艺。他跨领域切换自如,题目涉及火箭、汽车等各个技术。他在不同职能上都很出色,但真正驱动他的是作为首席技术官的角色,担任首席设计师和工程师,这才是他最大的优势。”

雷斯曼后来加入了SpaceX,担任人类航天项目的高级顾问,主要是帮助公司开发载人航天技术和与NASA的合作,推动载人飞船的成功应用。

曾在SpaceX负责软件质量保证工作的博姆(Josh Boehm)说:

Elon不仅是SpaceX的首席执行官,还是首席技术官,他深度参与火箭设计与工程,接触业务各个方面,是真正的工程师。”

还有前述提到的、曾担任过NASA第十一任局长的格里芬说:

“我2002年第一次见到Elon时,他对火箭一无所知,但到了2007年,他已掌握了所有知识。要了解这些,可不是仅靠闲聊就能做到的,他必须认真学习才行。”

截至20246月,SpaceX的估值已达到约2000亿美元!

有人不服气,也想不明白,为什么红潮洋洋数十万人却干不过一个区区万人的私企?

国内有专家这样回应:干不过的不光是我们,还有欧空局呢,还有NASA呢!

这话怎么听都觉得有点别扭,这不就是认怂嘛!如此这般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的说法,更像是一种恶搞,有点像老电影《南征北战》里“国军”参谋长的台词:“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

其实专家差矣!小小的私企怎能与庞大的举国体制相提并论呢?且不论体量,单说一旦失败的后果吧:马斯克一夜之间就会倾家荡产,说他身败名裂算是轻的,可能他连跳楼的心都有了。而堂堂国企、央企就不同了,反正钱不是自己的,天塌下来不是有国家“扛”着嘛!况且也找不出真正承担后果的领导,不但无需担责,还能理直气壮地声辩:“失败是成功之母”!再大不了,就躺平,工资照拿,福利照有,何乐而不为呢?在一众粉红眼里,“国家”有的是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一切,都是体制使然!

 

(待续,文中图片均引自网络)

 


浏览(5849)
thumb_up(17)
评论(5)
  • 当前共有5条评论
  • 0+1 回复 白草

    SPACEX 的成功,是个人魅力+制度使然。在中国,如果这样的公司成功了,国家极有可能以国家安全为理由,或没有任何理由,进行公司合营,最后变为国企。这是私与公的竞争。

    在公与公的竞争,国家按照自己需要,用直接手段,扶持一家,打压另一家。刚解放时,浙江大学数学系比复旦大学数学系高了不知几个量级。国家可以用行政手段,把苏步青谷超豪等调到复旦。

    现在的湖畔大学,假如哪一天真的成功了(不一定诺贝尔奖),国家又会想出什么高招,就像当初浙大复旦那样。

    屏蔽 举报回复
  • 天雅 回复 编程随心

    据说马斯克的电动车,Tesla 的营收中真正车的占比不足10%,他现在主要用作AI发展平台。这也是股东们投票给他额外奖励(在达成一系列营收目标后),使他的 holdings 达22%(?)的原因。他说过只有当他持有超过20%的股份时,他才会将Tesla作为他的AI平台发展的投资中心。

    屏蔽 举报回复
  • 编程随心 回复 白草

    "一切,都是体制使然!"

    这话没错!请您先把NASA运行的体制搞清楚,再来评论。当然NASA也是不断变化的,它的运行机制和阿波罗登月时已经完全不同。

    SPACEX的星舰火箭五次成功,已经是系统研发的最好例子了——这种划时代的火箭,每次都是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直到成功。我估计如果是中国航天搞这个,到第三次失败的时候,整个项目组就会被解散,因为领导担不起连续失败的责任。

    马斯克的电动车评论,和他的公司在航天上的成就没有关系,其实我也不喜欢这个人到处放炮。

    波音把两个宇航员扔在天上,是NASA扶植多个供应商的结果,为了保证航天员的绝对安全NASA决定等下一班SPACEX航班,其实波音飞船不是也正常回来了嘛。


    屏蔽 举报回复
  • 白草

    "一切,都是体制使然!"

    SPACEX的成功,如果是体制使然,岂不是对NASA的否定先于对中共的否定?更何况他是站在NASA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的。这个第5次才成功,前四次的失败怎么说呢?如果是NASA用公款放爆竹四次,国会不会问责炒掉NASA局长吗?

    SPACEX的成功,成在它是世界第一次。但elon musk 评价美国电动车离开关税无法与中国竞争时,显然没有把美国体制当作优势。SPACEX也没有在商业上成功,主要还是靠前期的投资。

    SPACEX是给美国长脸的罕见的实业项目,但如果说是体制使然,波音接连出事,把两个宇航员扔在天上要等SPACEX去接回来,是体制使然吗?

    屏蔽 举报回复
  • Siubuding

    Adding more manpower to a late project make it later.


    高强度高密度的高科技集成产品太空科技需要密集跨学科交流协作,人海战术战略是低效的而多废的。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