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被人从中国领养。我至今仍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我小时候被人从中国领养。我至今仍无法接受这个事实。https://blog.creaders.net/user_blog_diary.php?did=NDk5MTM5
2024 年 9 月 15 日
黑鸟成群结队地飞在地上,中间有一只孤独的小红鸟。
致谢...邓嘉伦
分享全文
作者:Cindy Zhu Huijgen
Huijgen 女士是一位驻华荷兰记者,曾被领养,她在北京撰文。
从我记事起,我就希望自己不是中国人。
我讨厌自己凌乱的黑发和眼睛,在我长大的荷兰,它们让我看起来像个外国人。我晚上睡觉时,希望自己醒来时能像其他荷兰孩子一样,拥有金发碧眼。有时我欺骗自己相信这真的发生了——直到镜子提醒我我来自哪里。
1993 年,我还是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时,就被荷兰白人父母从中国领养,他们无法独自怀孕。我在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小镇长大,每周都有几十个穿着盛装的人(全是白人)从我家门口走过,去教堂。从身体、文化和种族上来说,这大概是离中国最远的地方了。
我不会因为我长大后与养父母的疏离感而责怪他们。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让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我非常爱他们。但当中国本月早些时候确认将终止大多数外国父母的领养时,我感到一阵宽慰,随后是压抑的愤怒。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开放国际领养以来,被安置在海外家庭的中国儿童数量估计超过 16 万。这些孩子中约有一半去了美国。这个话题通常是从养父母的角度来讨论的:它如何让他们建立家庭,他们如何拯救这些孤儿,而现在突然的禁令又如何让申请夫妇陷入困境。
人们很少关注这些收养的阴暗面及其对被收养者的影响。
中国于 1979 年出台了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迫使许多中国父母放弃婴儿。这些婴儿通常是女孩,因为传统上偏爱男性继承人。因此,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海外收养行业应运而生,在这个行业中,人命有时被买卖。
订阅《今日观点》时事通讯,获取专家对新闻的分析,以及每个工作日早上塑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指南。将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对于许多像我一样的人来说——脱离了我们的家乡文化,在我们不太适应的国家长大——寻找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属于哪里是一生的过程,充满了发现,也充满了困惑、遗憾和失落。
我是荷兰小镇阿尔布拉瑟丹小学里第一批非白人孩子之一。有些同学会踢我的自行车,试图把它弄坏,因为正如一个男孩所说,“一个肮脏的中国人不值得这样对待。”无处不在、不可或缺的自行车是荷兰民族的象征,对他们来说,我不够荷兰,配不上自行车。我听到大人说“斜眼”,看到他们用手指拉起眼角。
即使在我的大家庭中,我有时也觉得自己是个入侵者。当我的父母告诉亲戚他们要把一个非白人婴儿带进家庭时,并不是每个人都支持。我的表妹出生后,我祖父母的房子里很快就贴满了她的照片。只有几张我的照片。我并不介意;我只是嫉妒我的表妹长得和其他人一样。我和任何人都不一样。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与电影或电视中那些罕见的亚洲角色产生共鸣,他们不是典型的按摩院工作人员或社交尴尬的数学怪人。我的偶像是《实习医生格蕾》中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克里斯蒂娜·杨医生,由吴珊卓饰演。我当时并不知道,但研究人员用一个词来形容我所经历的一切:“文化再造”,即发展一个人的身份并在出生文化和收养文化之间游走的过程。
我从小就觉得自己的一部分从未离开过中国,我渴望重新与中国建立联系。三年级的一天,每个学生都要画一棵家谱。我在家谱中间写上我的名字,线条向外辐射,结尾是问号。我哭着回家,恳求父母带我去中国。
他们用我们的房子再抵押一次,以支付这次旅行的费用,2003 年,12 岁的我回到了故土。突然发现自己置身于自己的族群中,这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我终于感受到了自己长期以来寻求的归属感。现在,我的父母脱颖而出。陌生人会盯着两个白人陪着一个中国孩子。我喜欢中国的食物,味道浓郁,没有荷兰菜的平淡。我学会的第一句普通话就是告诉餐馆工作人员“不要辣椒”。我发誓要学中文,然后回去,最终在 2019 年回来当记者。
我在中国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收养的现实。
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孤儿院爆满,婴儿成了商品。中国地方官员有时会从父母手中夺走婴儿并将其出售。该行业开始优先考虑海外父母,因为他们有能力支付超过 5,000 美元的强制性“捐款”,而这对许多中国夫妇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一些西方收养机构则打出白人救世主牌,暗示中国养父母不会真正爱一个不是他们亲生的孩子。
事实上,甚至在中国开始国际收养之前,中国父母就已经收养了数百万婴儿。但 1991 年出台了对中国父母的严格新资格要求。海外收养在 21 世纪初达到顶峰,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政府为孤儿提供了更多资金,并最终在 2015 年宣布放弃独生子女政策,海外收养数量逐渐下降。
许多被收养的中国人现在已经成年,他们正在寻求寻根。这可能是一次情绪的过山车之旅。
去年,我陪同一位朋友 Paula Vrolijk(2000 年被荷兰父母收养)前往中国农村老家寻找亲生父母。她找到了亲生父母,还发现自己有一个同卵双胞胎,由家人抚养。两个女孩出生时,她们的祖母想要一个男孩,当时,如果第一个孩子是女孩,夫妻可以生第二个孩子。但由于她们是双胞胎,其中一个女孩不得不先被放弃。后来,这家人寻找 Paula 多年,却不知道她在世界的另一端。
去年,我来到中国西南城市贵阳寻找亲生父母,在那里我查看了我的领养档案。档案上说,一个女人——可能是我的母亲——让城里的两个陌生人抱着我,而她去洗手间。她再也没有回来。我身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孩子很健康。我希望她能活得长久。”我继续寻找,但我对自己的机会很现实。
9 月 5 日,在中国外交部的每日新闻发布会上,我紧张地举手向一位政府发言人询问有关国际收养将被停止的报道,当时尚未得到证实。当她宣布,这种实质上已成为合法形式的儿童贩卖行为确实已经结束时,我感到如释重负。
但我感到的任何宽慰都被中国政府可能永远不会完全承认该系统的滥用而减弱了。我仍然很生气——对收养的遗留问题,对人们一直关注未来父母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感受,以及当人们暗示我应该感谢被收养时。
中国收养时代的结束和我与出生国的重新联系带来了一些安慰。我知道我可能永远不会被完全接受为荷兰人或中国人,但我已经学会为我的双重身份感到自豪。这就是我。
我不再对镜子生气了。
I Was Adopted from China as a Baby. I am Still Coming to Terms with That.
Sept. 15, 2024
更多关于中国收养的信息
中国停止外国收养,结束复杂的篇章
2024 年 9 月 6 日
Cindy Zhu Huijgen (@czhuijgen) 是荷兰日报《Trouw》驻北京的记者。她是《Dit Is Ook China》( “这也是中国” )的作者,这是她在中国收养经历和生活的回忆录。
纽约时报致力于发表各种各样的读者来信。我们想听听您对这篇文章或我们任何一篇文章的看法。以下是一些提示。这是我们的电子邮箱:letters@nyti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