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渔家傲》(塞外秋来风景异)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塞外秋来风景异)赏析
历代名家名词赏析之十
王能全
我思我在摄影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北宋】 范仲淹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六月,宋与西夏爆发第一次宋夏之战,长达三年之久。仁宗康定元年(1040)八月,范仲淹被调到边塞,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时52岁。其后在陕甘前线多处任职,直到庆历三年(1043)战事平息,他被调回京城委以重任。在守边期间,他作了数首《渔家傲》,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记述边关将士的劳苦,现在仅存这一首。
上片描写边塞的景况。“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塞下”:意指西北边疆;“衡阳雁去”:相传秋天大雁南飞,终点是湖南衡阳回雁峰。秋天来临,西北边塞的风光与内地迥然不同,空中大雁列阵,匆匆地向南方的衡阳飞去,丝毫没有多留片刻之意。“塞下”是大雁都毫无留意的地方,而戍边的将士为国日日夜夜镇守在这里。“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黄昏时分,边塞四周寒风呼啸,胡笳声咽,战马嘶吼,军营的号角响起。各种声音混为一体,在山间、在旷野飘荡。一片苍凉悲壮的景象。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暮色苍茫,军营的朵朵炊烟袅袅升起。崇山峻岭之中,边疆重镇城门紧闭,如同一座孤城。“长烟落日”,西北塞外的景色依然如同唐代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然而军事形势却与唐代大不一样。“孤城闭”,反映了当时在宋夏之战中宋方的局面相当严峻。词人,作为身临前线的指挥官之一,头脑非常清醒。
下片转入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汉和帝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勒”:在石上记录。饮一杯浓酒,寄托对万里之遥的亲人的思念。眼下战事胶着,大功未就,何时凯旋而归还难以预计。热酒满杯,壮怀激烈!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管”:即羌笛,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音色嘹亮,略带悲凉。唐代多首边塞诗里写到它,如王之焕《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词中此句沿用唐代边塞词的意境,同时呼应上片的“长烟落日”。深夜,天气寒冷,大地铺上一层厚厚的白霜,远处传来悠悠的羌笛声,凄切,悲凉。“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营帐里,词人思绪万千,无法入眠。战况复杂多变,边塞烽火,国家安危,怎能不让身为将军的词人白发顿生!多少与自己一道征战沙场的士兵,在夜间思念家乡的亲人,感伤不已,黯然泪下!范仲淹是一位平易近人、体恤士兵的将军,他深知军队底层官兵的甘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登岳阳楼记》),是他人生的远大抱负。他心中的“天下”,有国,有家,有民众,还有“征夫”。范仲淹,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令人高山仰止!
这首词是作者亲身的体验、感情的迸发。笔力遒劲凝重,意境苍辽悲壮。家国情怀,英雄气概,儿女情长,尽在其中,读之荡气回肠。其历史的内涵、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的魅力均在唐代边塞诗之上,它是一首激荡心扉的千古传诵之词。
本文取自作者的著作《词苑漫话–常用词牌及其历代佳作赏析》
此书已经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正式出版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