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地名考》节录:鞍山
鞍 山
鞍山因明朝在马鞍山脚下设置驿城鞍山驿堡而得名。
鞍山旧城坐落在这座马鞍形山岭的东侧山下不远处,并因此得名鞍山
鞍山驿堡的南城门
鞍山驿堡城南门上面“鞍山驿堡”石刻门额
1587年,明朝为了抵御来自满族的侵扰开始在现今鞍山旧堡的马鞍山脚下修筑防御城堡,并定名鞍山驿堡。这也是鞍山地区有史可查的第一个建制名称。满洲国期间,鞍山发展成为当时全亚洲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成为一座现代工业化城市。1937年,满洲国正式设立鞍山市。此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鞍山在辽朝第一次作为地名出现。《奉天通志》卷一百七十载:“辽太祖神策年间(916-921年)曾于安(鞍)山之地方设置铁榷,俱用土法冶铁鼓铸。”自辽朝后,“鞍山”之名频见于史书及文学作品。如金朝诗人赵秉文所作《松糕》诗中“殷勤小方饼,裁以鞍山刀”;其所作《宿王佐寺》诗中“鞍山柘水事茫茫,犹记同游宿上方。”等句。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鞍山作为地名出现在元代地图之上。
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明廷开辟驿路,在此修筑鞍山驿堡。1578年(明万历六年)重修,改筑为砖城。《辽东志》载:“鞍山驿,辽阳城南六十里,洪武二十年设驿,万历六年重修。设百户一员,定辽中卫带管。递运所鞍山站内,定辽前卫带管,有走马二十匹、馿一十头,专司文报。”
明末清初之际,鞍山成为明朝与后金争夺的焦点之一,其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发生在后金天命十一年五月(明天启发六年,1626年),东江军首领毛文龙曾偷袭鞍山驿堡,被鞍山守将、努尔哈赤第九子巴布泰大败,死伤士卒4000馀名,游击李良美被生擒。
清朝初年,鞍山驿堡仍为军事要地。顺治元年(1664年),鞍山城设有满洲章京和汉军章京各一员,率兵驻防。此后改名鞍山驿铺,专司邮递文报。在明、清两朝,驿内车马繁多,商贾极盛。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六月,立山邮政局成立;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七月,据《清实录》载:“奉省设立文报局,原设驿站该行裁撤,以节经费。”至此,存在520年的鞍山驿始告结束。
1898年,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修建的中东铁路开工建设,在此设立鞍山火车站。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胜利,与沙皇俄国签订《朴茨茅斯合约》,作为战胜国,取得对南满的控制,并于1906年11月26日在东京正式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
1913年,时任满铁总裁的中村是公向日本政府提出在鞍山地区建设炼钢厂的提议。1916年10月4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大隈重信正式向满铁颁发了经营制铁许可证。为建设制铁所,在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允许下,满铁将相关土地划入满铁附属地,因而拥有一部分行政权力。1917年3月,满铁“鞍山工场准备系”在立山设立,着手建立鞍山制铁所,同时管理鞍山附属地的街道建设。1918年5月,鞍山制铁所正式成立。铁矿石则由合资的“振兴铁矿无限公司”提供。制铁所成立后,设置“地方系”,管理鞍山附属地的地方行政事宜。满铁“地方系”编制了鞍山规划史上第一个城市规划,即“满铁附属地市街计划”,计划把鞍山建成人口15万人、年产铁100万吨的工业城市。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全面控制中国东北,钢铁厂变成日本国有公司。1933年,扩建后的钢铁厂能够生产钢铁,并且更名昭和制铁所。鞍山也成为了满洲国的一部分,也围绕着钢铁厂开展了其他的产业。鞍山的城市规划也围绕着新的工业区显著增长。鞍山成为全亚洲最大的钢铁生产地。因此,鞍山在太平洋战争中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并经常受到来自美国空军(USAAF)的战略堡垒战略轰炸机的轰炸。大日本帝国皇军在鞍山派遣了第104战队与其他的空中部队一样用于工业和防务用途。
苏联在8月9日出兵中国东北、内蒙和朝鲜北部。8月26日,苏联红军到达鞍山,并于9月1日开始抢劫昭和制钢所设备,装车运走。从1945年9月中旬到11月上旬,仅仅40多天时间,鞍钢的主要设备被苏军抢走五分之四以上,尤其是一些关键设备被运走之后,工业生产能力下降为零,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中共建政后的五十年里鞍山在中国钢铁工业领域的地位十分重要,而如今的鞍山随著当地煤、铁矿资源的逐渐枯竭,国家产业结构的变迁,已经逐渐走向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