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季刊

注册日期:2020-06-20
访问总量:4568348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古旧福音遇上时代精神:相对主义


发表时间:+-

   


 

古旧福音遇上时代精神2

 

文/时尽书

生命季刊专稿

 

本系列第一堂信息:

古旧福音遇上时代精神1

 

点击观看时牧师信息视频(YouTube)👇

https://youtu.be/JcF0OMRr-Ko

 

国内读者观看时牧师信息视频👇

 

以下为时牧师信息音频:


 

上面这幅图画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可能你在路上看到有人的车尾贴着这个包含了各种宗教标志的图案。很显然,这幅图表达宗教的多元化。宗教多元化在欧美社会已经是一个现实,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有些人很无奈地接受这个现实。有些人则是积极地推行多元文化。

 

最近这些年,在美国的很多大学、公司、非营利组织和政府机构都在保护和促进多元文化,并设立DEI(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多元,平等和包容)办公室,促进多元、平等和包容。某些著名的企业在年度报告中会统计他们在员工和领导层当中有多少比例的人是女性、有色人种、少数族裔、LGBTQ人士。这些人的比例越高就显得这个机构在多元、平等和包容方面更进步。这是美国当下的“政治正确”。比如星巴克就在DEI方面表现优异。现在,星巴克在全美国有47%的员工是多元化种族。 93%的星巴克门店经理从内部晋升中人员中有60%是女性,25%是黑人、土著印第安人和其他有色人种。星巴克于2018年加入联合国全球LGBTI商业行为标准。不只是星巴克,很多大公司都在追随这一股“政治正确”的潮流。

这种现象符合基督徒的信仰吗?基督徒相信人人被造而平等。圣经教导我们行公义,好怜悯,那么,关心少数族裔和边缘群体是否与基督徒的信仰一致?很多基督徒并没有察觉多元文化主义背后的时代精神,竟以信仰的名义支持这一股文化潮流。但是,基督信仰与当下的多元文化主义如同两棵不同的树,扎根在不同的信仰基础,也会结出不同的果子。那么,多元文化主义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它与基督徒的信仰有何差异?要解答这个问题就需要谈到相对主义。

 

首先,我们需要区分相对主义在两个层面的内涵:描述性和规范性相对主义。描述性相对主义陈述了人类对道德、宗教、文化等现象有不同的观看,描述了文化多样性的客观现象。描述性相对主义并不对各种价值观进行是非善恶的判断,只是根据经验和观察承认这个世界上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规范性相对主义主张,对知识和伦理的判断标准是相对的,随个人、时间和环境而变化的。没有绝对真理,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道德权威。规范性相对主义宣称每一种信念对于相信它的人来说就是真理。对于不相信这种信念的人来说,这种信念不是真理。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道德和真理。没有任何一个人或任何宗教具有普世的权威。简言之,这个世界里没有绝对的真理,没有普世的道德。

我们接下来要谈的相对主义不是描述性的相对主义,而是规范性相对主义。按照规范性相对主义(以下简称相对主义),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绝对真理。如果一个原始部落的人在他自身所处的文化里找到自己可以接受的真理,那么一个外来的基督徒就没有理由用福音去转化这个部落人的信仰,因为基督徒所信的福音仅适用于基督徒,对于那些不相信福音的人来说,福音并不是真理。而且,基督徒不应该用自己的信仰去评判那个部落的文化的优劣。因为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标准,所以基督徒不应该用圣经的价值观去评价非信徒的生活方式。如此,基督徒的宣教就失去了合理性。按照相对主义的逻辑,正确的作法不是宣教传福音,而是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宗教和生活方式。而宣教则冒犯了不同信仰的人。

 

我在2023年12月去乔治亚州的一座小城考察学习一个美国教会给国际难民传福音的事工。这座小城里有美国政府安置的来自中东和非洲的不同宗教信仰的难民,包括穆斯林、印度教徒、佛教徒和基督徒。这间美国教会致力于给不同宗教信仰的难民传福音。这间教会的牧师讲述他在过去几年的事奉经历时说,当他们给这些不同宗教信仰的难民传福音的时候,穆斯林从来没有表示他们被冒犯,印度教徒和佛教徒也没有被冒犯,反而是自由派的美国人被冒犯。自由派人士希望以包容的名义欢迎不同宗教信仰的难民,营造多元文化的社会,却反对基督徒给他们传福音。在美国,许多自由派人士推崇多元文化主义。基督徒的宣教违背了他们的愿景。而相对主义是他们的精神底色。

 

明白了相对主义,我们就能理解上一堂课结尾提到的惠顿学院发生的事。(作者并非全盘否定惠顿学院,仅仅谈论这一件事而已。)曾经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丛林中住着不与外界往来的奥卡族人。在他们被福音改变之前,奥卡族内部有60%人死于本族人互相打斗的暴力事件。1956年,几个宣教士要进入他们的丛林传福音。他们被奥卡族人杀死,却没有用身上的枪反击。被杀的一位传教士的妻子带着孩子进入丛林和奥卡族人住在一起,继续向他们传福音。后来奥卡族人集体信主,停止了相互残杀的生活方式。几位被杀的宣教士中有两名惠顿学院的毕业生。惠顿学院为他们制作了以纪念牌,摆放在学校里很多年。纪念牌上有这样一段话记载当时的宣教过程:“世世代代,所有进入的陌生人都被这些未开化的印第安人杀害。经过许多天耐心的准备和虔诚的祈祷,宣教士们与奥卡族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友好的接触……”

 

 

这块纪念牌存留在惠顿学院超过半个世纪。但是,2021年,这块牌子被惠顿学院正式摘除了。原因是很多学生和教职员工对这个匾额上的话感到不满。碑文使用了“未开化”(Savage)一词。许多教职员工和学生认为这个词是对奥卡族的侮辱。

 

我们不禁要问了,savage这个词如果带有侮辱的意思,那么,在过去几十年为什么没有人觉得有问题?在上个世纪,人们设立这个纪念牌时当然没有侮辱奥卡族的意思。几位宣教士不仅没有藐视奥卡族,还爱奥卡族的人以至于为他们舍命。Savage这个词从始至终都是“未开化的”、“不文明的”、“野蛮的”意思。这个词的意思并没有改变。但时代精神改变了。相对主义的时代精神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一位惠顿的学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让他们(奥卡族的人)遵守我们的标准(基督徒的标准)并不一定正义/公平。”另一位学生说:“这样的牌匾给人们带来了痛苦,因为它们的存在以及它们让有色人种在惠顿感到不受欢迎,它们几乎是白人至上的象征。”

 

理解了相对主义,我们就能理解这些学生的底层逻辑。按照相对主义,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真理和普世的道德权威。基督教的道德标准对基督徒适用,但奥卡族人有自己的信仰,基督徒应该尊重。用基督教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奥卡族的生活方式未免太过霸道。当这些白人宣教士用基督教的标准评判奥卡族人是未开化的野蛮民族,这就在把白人宣教士的信仰强加在奥卡族身上,这是一种白人至上的文化优越感。所以,这个匾额对奥卡族造成了歧视。相对主义拒绝用基督教的标准衡量野蛮与文明。

 

相对主义是后现代文化的基因,已经充斥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塑造了几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那么,相对主义是如何产生的呢?

 

上一堂谈到了人本主义。当人类放弃了神本主义信仰,必然落入了人本主义的误区,而相对主义就是必然结果。当人想要如神一样知道善恶,人就否定上帝制定的真理和道德的权威。人想要自己当作真理和道德的仲裁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于是,人类社会一定出现多元化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却不接受超越人类的普世的权威,那么,相对主义就是必然的结论。

相对主义并不是新事物。旧约圣经记载的士师时代相对主义在以色列社会就已经盛行。士师记中的一句话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国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国中没有王,意味着国中没有权威。每一个人都凭着自己的喜好做自己看为正确的事情。分裂之后的犹大国和以色列国也出现宗教多元化。其原因同样是人们不再顺服上帝的权威。

 

公元前 5-4 世纪,古希腊以雅典为中心的城邦里兴起了“智者学派”。智者学派的信仰和当下的后现代文化极其相似。他们都相信相对主义和人本主义。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就是人本主义的信仰宣言。在推崇人本主义的同时,智者们也推崇相对主义。普罗泰戈拉认为,真理和谎言并不是取决于人类之外的事物,而是从人自己的角度来看的。也就是说,要想判断真理和谎言,你不需要诉诸于超越人类的标准,而是人自己来决定。“真理”的衡量标准就是人自己的观点。这是古希腊的相对主义。

 

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遭到了柏拉图的批评。后来,基督教神学主宰了欧洲。但是,启蒙运动之后,相对主义死灰复燃。

 

当代相对主义的兴起不得不追溯到康德。康德认为,现实世界的本质超出了我们人类的感官。 我们所能处理的只是我们看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现象。生命中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上帝和道德是我们无法通过人类感官接触到的。

 

康德并没有拒绝这些更深层次的事物。他的哲学为上帝的存在保留了一定空间。所以,康德并不是如同普罗泰戈拉一样的相对主义者。但是,康德提供的认识论为后人走向相对主义铺就了一条路。

那些不相信上帝的人开始说,只有你能看到、触摸到、闻到的东西才是客观真实的;所有其他的东西都是主观意见。沿着这个思路再往前走一步,人们就认为属灵的事情,以及伦理和上帝都是个人的主观意见。宗教信仰不再是上帝向全人类启示的普遍真理,而只是信徒的个人观念。这种观念对于相信祂的人是正确的,但对于不信的人并不适用。

 

当代的相对主义还主张,所有的文化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的文化比其他文化更优越。基督教文化并不比土著印第安人的文化更优越。基督教也不代表普世的标准。如果基督徒用基督教标准衡量其他文化的优劣,那么,他们就是在推行基督教至上的霸权。这对其他文化的人缺乏尊重和怜悯。这是不正义的。而“正义”的做法是消除偏见,“包容”不同的文化。一个社会文化越多元,就显得人们越包容。而包容成了一种正义。

所以,相对主义会导致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要求基督徒不要用基督教的标准去评价其他的文化,否则你就是不包容。不包容就是不正义的,在道德上是反动的。可见,相对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本质上是敌对基督教的。

 

我们如何用福音真理反击相对主义的时代精神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逻辑上反驳相对主义。柏拉图对普罗泰戈拉的批评至今仍然被人们采用。按照相对主义的逻辑,真理只是一种个人化的观点,而不适用于不相信它的人。那么,相对主义也只是一种个人观点,对不相信它的人并不适用。你大可不必理会它。康德的观点,尼采的观点,马克思的观点,都只是个人的看法,不等于绝对真理,所以,你完全可以把这些人的观点抛在脑后。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真理,这一句话是不是绝对真理?无论是与不是,相对主义都自我否定了。所以,相对主义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

 

相对主义不仅在逻辑上自我否定,在实践层面也自我否定。相对主义者要求人们包容,但是他们并不是什么都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发表了《包容原则宣言》中写道:“包容并不意味着包容社会不公正的行为。” 那么,我们要问:如何判断什么是不公正的行为?当人们把公正当作普世标准要求所有人都遵守,这就意味着所有人必须接受这一道德权威。如果是这样,超越全人类的道德权威必须是存在的。

 

第三,我们的良心也否定了相对主义。如果这个世界没有普世的道德权威,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标准是所有人都应该服从的,那么,滥杀无辜,种族灭绝,虐待儿童又有什么错呢?如果人杀子献祭和寡妇陪葬只是文化习俗,而外人不应该进行道德判断,那么我们的良心岂能平安呢?良心深处的道德律告诉我们有一种普世的善是所有人都应当追求的。

 

第四,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否定了相对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致力于追求各种不同的文化和谐相处的缤纷多彩的世界。但是,多元文化导致的冲突对这种天真的乌托邦愿景狠狠地打脸。致力于追去文化多元主义的欧洲穆斯林人口集聚增加。2020年10月,法国一名历史老师因为在课堂上展示了穆罕默德的漫画,在巴黎郊区遭到割喉杀害。几天之后法国又有三个人遭遇恐怖袭击。一名男子在法国尼斯圣母教堂持刀杀害一名神职人员和两名女信徒。该男子在被捕时多次高喊“真主至上”。法国总统马克龙随后发表了捍卫言论自由以及世俗价值观的演讲。马克龙:“伊斯兰主义者在法国创造了一个平行文化,拒绝接受法国的价值观、习俗和法律。”

综上所述,从逻辑、实践、良心和现实后果四个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相对主义的荒诞与危害。但是,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即使我们不刻意营造多元文化,现实世界里的文化已经是多元的了。基督徒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如果我们说相对主义是错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提供一条正确的出路来回应多元文化的现实。

 

圣经给了我们答案。首先,我们需要持守上帝启示的道德与真理。无论世人是否相信,基督徒都应该成为真理的守护者,传递者和实践者。上帝是独一真神。基督是独一救主。圣经是绝对真理。尽管这样的宣告在相对主义盛行的后现代社会并不“政治正确”,我们仍然要如此相信并如此宣讲。如果我们宣讲真理在政治上不正确,那么,这样的政治本身就不正确。

 

我们捍卫真理即是出于对上帝的敬畏,也是出于对世人的爱。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因为人类只有一位救主,所以,我们只能宣扬这唯一的福音。只有这样,才能有人听信福音而得救。这是对人最大的祝福。

 

真理具有排他性。那么,基督徒难道不要包容吗?难道基督徒必须为了真理而袭胸狭隘吗?我们需要反思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11月16号设立为“国际包容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olerance),并发布了1995年《包容原则宣言》(1995 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 on Tolerance)。该组织对包容提出了这样的定义:包容并不意味着包容社会上不公正的行为,也不意味着放弃,而是对我们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的不同文化、不同的思想的表达形式和不同的行为方式的尊重、接纳和欣赏。该宣言表示,包容不仅是一种道德上的责任,它对于个人、群体和国家来说也是一种政治和法律上的需要。

 

联合国的机构需要照顾到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群,不可能采纳基督教的标准。但是,作为天国的子民,我们毫不羞愧地说,基督教是唯一的真信仰。所以,我们需要用圣经来评判世俗领域的包容是否正确。

 

在中文和合本的圣经里,哥林多前书13:7出现了包容一词。“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这里谈到的包容,与当今西方社会的政治正确所要的包容截然不同。

 

首先,从上下文来看,哥林多前书13:7是在谈神圣之爱的具体表现。爱的表现包括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然后才是凡事包容。包容是以上帝启示的绝对真理为前提。如果拒绝了绝对真理,包容就变成了藏污纳垢。

 

另外,这里的“包容”一词并不是纵容的意思。这个词也被用于哥林多前书9:12、哥林多前书13:7、帖撒罗尼迦前书3:1,5。这些经文中,这个词表示一个人对待外来的威胁和压力可能忍受得住。这个词有掩盖、隐藏、忍耐和承受的意思。凡事包容绝对不是凡事认同,不是凡事赞许,更不是凡事支持。

歌罗西书3:13也出现了包容一词。“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

 

这里的包容是指的基督徒之间的人际关系,而不是用于基督徒面对异教思想或世俗思潮的态度。当基督徒之间出现人际关系的裂痕时,他们应该彼此包容。包容的对象是某个具体的人,而不是认同那个人的罪,更不是接纳那个人错误的思想。

 

当今西方左派的政治正确语境下的“包容”,与启示录2:20中的“容让”一词意思比较接近。“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容让那自称是先知的妇人耶洗别教导我的仆人,引诱他们行奸淫,吃祭偶像之物。”这里的“容让”一词在很多英文译本中翻译为“tolerance”。容让的意思是接受违背圣经真理的歪理邪说。这恰恰是当今世俗文化所要求的包容。主耶稣对这种包容予以严厉的责备。

 

在中文和合本的翻译中,有“宽容”一词比“包容”更为常见。“宽容”出现在大约22节经文中。其中大部分经文都是指宽容人,而不是宽容异教思想或世俗哲学。

 

综合以上所有的圣经教导,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圣经教导基督徒对人有宽容,但不是无限度地纵容。宽容的对象是人。但是,对待文化,我们需要警惕地分辨。

 

对待人要宽容,因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因为我们敬畏上帝,所以尊重承载上帝形象的人。 我们也相信人的全然堕落,所以,我们承认人总是会犯错,人的观念会违背真理,人的生活方式会违背上帝制定的道德律。别人如此,我们自己也是如此。我们生活在堕落的世界里,与会犯错的人生活在一起。上帝也让我们所爱的邻舍都是堕落的罪人。所以,我们不可能等到一个人观念都归正了,行为都圣洁了,才去爱他。对人的宽容,建立在爱与尊重的基础之上。

 

所以,我们当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出错时,我们仍然尊重他的人格尊严。甚至当他成了我们的仇敌,我们仍然爱他。我们宽容的对象是人。但是,宽容并不能以抹杀真理和道德标准为代价。我们对人的宽容体现在,尽管我们不认同某人的观念和行为,我们仍然尊重他的人格,并寻找机会帮助他认识真理,经历救赎。如果他拒绝福音,我们的宽容体现在我们有耐心继续向他分享福音并展现基督的爱。只要他不逃避我们,我们也不逃避他。对人的宽容体现为,尽管你不认同一个人的行为,你仍然愿意与他交往,为的是把福音分享给他。

 

但是,对人的宽容也不是无底线的。假如有一位教会成员传播LGBTQ的伦理观念,并公开自己与同性伴侣同居。教会应该按照马太福音第18章的原则带着爱心规劝他悔改,帮助他改变错误的观念,并且停止同性之间的犯罪行为。教会的牧长同工应该给他及时而长久的辅导。如果他拒绝接受教会的劝诫和帮助,那么教会就把他看作还没有信主的人。他将不再是教会的成员。帖撒罗尼迦后书3:14说,若有人不听从我们这信上的话,要记下他,不和他交往,叫他自觉羞愧。对人的宽容也是有限度的。但这种宽容的限度在当今教会界常常被忽略。

 

多元文化主义要求的包容是指包容文化。刚才提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包容是对世界上的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多元性予以尊重、接受和欣赏。

 

文化包含了很多内容。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都包含堕落的文化元素,但也会包含一些相对良善的元素。有些文化元素可以被欣赏,有些文化元素需要被批评。中国人用筷子吃饭。西方人用刀叉吃饭。这是饮食文化。在美国的中餐馆,服务员会提供筷子,也会提供刀叉,即照顾美国顾客,也照顾华人顾客。这不仅是为了吸引客户,也表达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日本传统绘画的风格与西方的油画风格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尊重并且欣赏这些文化的多样性。

 

我们教会有几位弟兄姊妹聚集在一起时,会很自然地说起广东话,我虽然听不懂,却很高兴地听他们侃侃而谈。他们用第一语言交流,可以享受更亲密的关系,我为他们深入的团契感到欣慰。我尊重他们讲方言,也鼓励他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尽情使用广东话。我认识一位蒙古族的朋友。她在朋友圈里有时使用蒙古语发布信息。她珍惜本民族的语言。我也非常支持她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在文化多样性中,我们可以欣赏上帝丰富的创造。

 

人类之所以有不同的语言,并依据语言形成文化,乃是因为上帝曾经变乱了人的语言。虽然那是上帝对人类集体背叛的审判,但是,在语言被变乱之后,上帝在文化多元的人类社会仍然有护理的工作,并赐给所有人普遍恩典。所以,多元文化中包含了上帝的创造和护理。因此,我们应该加以分辨地欣赏文化多样性。更确切的说,我们不是欣赏文化本身,而是通过文化的多样性去瞻仰上帝的丰富。

 

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堕落的世界里,每一种文化都是由罪人构建的。上帝的普遍恩典与人的罪性并存于文化当中。所以,我们需要分辨哪些文化元素可以彰显上帝的荣耀,哪些文化元素是堕落的产物。

 

文化不只是包括语言、饮食等可以被欣赏的元素,文化还包括有关道德、真理和宗教的元素。所以,对待文化,我们需要分辨。在历史上,印度曾经有寡妇给丈夫陪葬的传统。在中国曾经有妇女裹小脚的传统。这些文化是邪恶的,不应该被欣赏。如果我们关爱并尊重人,就应该批评这些错谬的文化,并努力废止它。

 

这两个例子都是比较极端的文化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很多并不极端,却同样堕落的文化。对待堕落的文化元素,我们不应该欣赏。因为那不是出自上帝的创造,而是出于人的罪,或魔鬼撒但的计谋。但是,按照当下的政治正确,如果你批判某个族群的文化,你会被扣上种族歧视或仇恨言论的帽子。根本原因是相对主义的时代精神抹去了上帝的权威。所以,在这种时代精神的背景下,我们要持守真理就需要有唯已受逼迫的勇气。对待人,我们有限度地宽容;对待文化,我们谨慎地分辨。比如,如何对待LGBTQ文化,以及如何对待LGBTQ人士,就是当下棘手的问题。

我是这样对待这个议题的。我并不包容LGBTQ文化。我的不包容表现为,我坚持相信LGBTQ这股思潮推行的性别认知、变性文化、同性婚姻、同性性行为等观念和做法,是亵渎上帝的罪。我如此相信,也如此公开宣讲和表达。这是我不包容的体现。

 

我对LGBTQ文化的不包容是出于爱。首先,我爱上帝,也爱上帝启示的真理。其次,我爱LGBTQ人士。所以,我愿意让同性恋者、变性人或跨性别人士按照上帝的心意过蒙上帝祝福的生活。我渴望那些在性倾向上有挣扎的人经历基督的救赎,依靠圣灵的能力过圣洁的生活。我渴望LGBTQ人士不再把罪当成骄傲,免得落入上帝的愤怒。因为我爱这些人,所以我不爱那些腐蚀他们灵魂和肉体的堕落文化。

 

我用宽容对待LGBTQ人士。这种宽容体现在我欢迎他们来教会听福音。我们也愿意走到他们身边给他分享福音。我愿意用上帝的恩典去祝福他们。即使他们拒绝接受福音,我仍然可以和他们坐在一起吃饭。只要他们愿意,我乐意成为他们的朋友。这是宽容的体现。但这种宽容绝不以牺牲真理为代价。而且,这样的宽容是有限度的。当一个人故意进入教会推广LGBTQ观念,这个人就如同新约圣经里所说的“假教师”。教会不能向他敞开大门。

 

别人是否能接受这种态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凡事讨主喜悦,而不是讨人喜欢。我们无需得到人的认可,只求在主面前有无愧的良心。

 

刚才谈到相对主义自相矛盾。一方面,相对主义主张所有的文化都有同等的价值,对待所有的文化都要采用包容的态度。但是,在现实中,追求多元文化主义的进步派人士并不是凡事包容。他们也没有把所有文化都视为同等。他们可以包容伊斯兰教的文化,却不能包容基督教的传统价值观。他们美化穆斯林的多妻制,却用奴隶制抹黑基督教。他们为穆斯林学生在公立学校里祷告提供条件,却把公共场合祷告的基督徒告上法庭。说好的平等与包容在哪儿呢?

仅仅从相对主义还不足以解释这种文化现象。下一堂我们谈文化马克思主义。

 

时尽书 来自中国大陆,现为牧师,在北美牧会。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生命季刊主页



浏览(484)
thumb_up(51)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