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萌

注册日期:2011-10-21
访问总量:10155715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大返城勇士今何在 ——来自黄浦江边的报道(附历史珍贵图片)


发表时间:+-


大返城勇士今何在  ——来自黄浦江边的报道

                                                                                杨培慧                                                    


Image

  2023年12月22日,冬天的上海,黄浦江水已结冰。豪华的城市,四通八达的交通,幢幢高楼耸立,浦东开发区突然放晴,迎来了阔别多年西双版纳远道的客人。


  版纳上海知青大返城总指挥丁惠民,与他曾并肩作战的上海请愿团,四十五年又在上海相聚。


Image

△2023年12月22日返城45年,丁惠民重返上海与上海请愿团七勇士相聚。


Image

△2019年上海北上请愿团九勇士在重庆与丁惠民合影。


  还是1979年的排座,丁惠民总指挥第一排居中,右是大返城请愿团秘书长朱一平,左边紧贴着是出色的摄影师胡寅康,站在第二排中后的仍然是丁惠民的贴心警卫顾新华,还有写得一手好字,刻印《挺进报》的陈允龙,及农民知青写简报的凌正龙、第一排右是看似腼腆且性格坚定、提面浆桶刷宣传标语大字报的赵国富……。


震天动地返城风暴

震天动地返城风暴

  1978年10月,版纳五万知青跟随上海知青丁惠民揭杆而起。他们置自身安危不顾,冒着被杀头,被抓坐牢的凶险,五万知青在版纳农场内捐款罢工。

Image

△首批请愿团全体合影


  第一批请愿团12月16日,共43人率先出发。途中因捐款经费在通关丢失,在昆明火车站,终因身无分文而绝死卧轨,使南来北往的火车整整停开了三天。


  北上请愿的火种在云南遍地燃烧,12月18日第二批请愿团51人,用担架抬着请愿团总指挥丁恵明,在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困境中,绕道穿插迂回。由昆明市郊读书铺乘窄轨小火车,克服千难万险,绕道从成都坐火车直抵北京。


Image

△请愿团在北京天安门演讲


  12月27日中午在北京火车站,第二批请愿团打着请愿大旗,冒着霜雪,在天安门广场雪地静坐演讲。在西单民主墙贴请愿书,传单标语简报,把“我们要回家”的呼声,从北京传到全国。返城之火在云南各地燃烧,勐定211人滴水不沾绝食三天,有的呕吐、有的昏倒,很多知青生命垂危……。


  此事,惊动了中央 。派出国家农林部副部长,农垦总局副局长赵凡组成的国务院调查组,赵凡坐飞机到昆明火车站,劝说卧轨知青。他又连夜驱车数百公里,到版纳勐定农场倾听知青们的苦难生活及不幸遭遇。


Image

△国务院调查组到版纳各农场,全体下跪,哭声一片。


  在处理知青们“不回家勿宁死”的绝命呼声中,赵凡当场毅然向中央电话汇报,提出收回知青返城。


Image

△版纳农场的五万知青全线罢工,做请愿团坚强后盾。


Image

△同中央派出的各部委领导谈判。


Image

△向国务院副总理王震递交请愿书


  经华国锋主席,邓小平副主席同意批准,赵凡马不停蹄,在昆明召开了北京,上海、四川,云南四省知青问题落实会议。1979年上旬,版纳知青掀起了蜂涌的返城热潮,结束了全国知青上山下乡。总指挥丁惠民策划领导的版纳知青大返城,在全国知青史上,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丁惠民:顽强执著为知青

   上海知青丁惠民,有勇有谋,有胆有识。1978年10月,他给国务院副主席邓小平写三封信无回音。于是,策划组织了版纳农场兵团五万知青大返城的运动。他从各农场选调了最优秀的知青组成了北上请愿筹备总组。有条不紊开展了捐款,罢工、请愿等活动。组成请愿团上北京向党中央递送请愿书,个中首批请愿团卧轨、勐定知青绝食48小时,国务院调查组到各农场调查,各农场知青集体下跪恳求回家。第二批请愿团冲破围堵,冰天雪地到达北京与中央谈判……。团队的抗争,赵凡宽容仁慈,敢担责任,提出了让知青回城的请示报告,获得了中央领导的批准,同意让知青们根据相关的政策开始返城。


Image

△第二批请愿团在北京天安门


  丁惠民的一生都走在为知青维权谋利益的路上。在1985年,他返回版纳,在景洪曾发生暴风疾雨的市中心,挂牌写道:“知青有事请找丁惠民”,并公布电话。他成功组织重庆、北京知青为企业下岗工人争50岁退休权益。组织团队到上海,为农民知青诉求进城安置、为农民知青进城保而鼓与呼。他成功组织了全国知青首届艺术节。创办了重庆版纳知青网,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与邹盛永合编了云南知青大返城图片《见证历史》一书。2018年,他在版纳与祥悦公司筹建知青基地。


Image

△大返城总指挥丁惠民今昔照。


  2020年,他不辞辛劳,用了30多天时间走访云南知青数十个农场,寻求农场和知青联盟之路。终因疫情耽误,但他仍痴心不改。始终不停走在创建知青康养的路上。去年,他重整旗鼓,近日在版纳参与创办寻梦知青康养基地已开业。现走南闯北,以年老体弱的身躯,向全国各地的知青,宣传推荐景洪嘎洒知青康养基地。

  

朱一平:返城创业当上企业家

  秘书长朱一平,在大返城中英勇无畏。他与顾新华,刘胜去云南省农垦局做信使,撒放丁惠民团队将到达昆明的“烟幕弹”。迷惑了当局的视线。从而让请愿团得以在政府当局的眼皮子底下,成功地绕过昆明转车成都,坐上了直达北京的火车,完成了当面向中央领导递送请愿书的任务。


Image

△1979年,朱一平参加北上请愿团,任大返城秘书长,在火车上写工作日记。


  他率邹盛永,李长寿,陈允龙写出知青《大返城会议纪要》,发给请愿团人手一份。成为研究这段历史不可多得的资料。他为人豪爽大气,知青聚会他抢着买单请客。


  在改革开放中,他抓住机遇下海经商,创办企业。他的企业重质量,讲信誉。在政府拆迁建桥重点工程中,屡屡夺标。成功的运作,使经营走势良好。由于太追求完美,他经常忙碌劳累夜里加班加点。


Image

△朱一平近照


  几年前,诊断患肝癌开刀做过手术。但他仍然淡定乐观,开着豪车,住着市中心繁华地段 , 作为成功人士,他现到处游山玩水,过着休闲快乐的生活。

  

胡寅康:传承医术治癌成名医

胡寅康在大返城途中,用团队捐款购买了一台120相机,一路抓拍了700多张像片。真实拍摄了请愿团当年的活动情景。多年来这些照片一直被媒体,报社宣传部门采用。这些图片,构思好,画面有动感,成为记载大返城的刹那历史画卷。


Image

△胡寅康跟第二批请愿团坐上从成都到北京的火车。


  返城后出身医学世家的他,考取夜大。传承祖辈医学,创办中医药学研究集团,任上海地康药物研究所所长。


Image

△胡寅康近照


  他发明的用中药抗肿瘤,在癌症医治中,被运用于中药科技创新新医药。他发明的抗癌新药,祛邪扶正,抑制癌细胞生长,挽救了一批癌症患者生命,现他成为中国著名的治恶性肿瘤专家。

  

顾新华:面对逆境不屈服

  顾新华,是大返城总指挥丁惠民的贴心警卫,他是个全才,任何事一看就懂,一做就会。第二批请愿团出征中,总指挥丁惠民由于两个多月夜以继日、组织策划动员累病了。发着高烧,水米不沾。他精心照顾,掏钱给他买营养品和药品,掏钱买地图打长途电话联系。


Image

△顾新华与丁惠民


  在路上,时时刻刻形影不离,保证总指挥的安全。他和朱一平刘胜三人去云南省农垦当信使,“谎报军情”。他会武功,危急时刻曾独挡一面,面对丁惠民不轨者予以迎头痛击。丁惠民曾送他一本日记写道:“如果没有你那无微不至的热心照料,我这虚弱的身躯,也许早已在北上途中冷却。”至今他们的战友情谊依然长存。


Image

△顾新华近照


  返城后,顾新华经历了改制下岗,仍然不屈不挠。他曾干过区生产安全监督、消防安全监督等多种工作。退休以后担任上海市郊农民知青联谊会会长 ,他率农民知青经过长达八年的艰辛维权,终于在2008年让上海市郊知青全部进入了城保。做到了老年有靠。由于多年的劳累,他患了好几种慢性病,心脏开刀搭桥,身上多处安有支架,每天要吃一把药。但仍精神抖擞,声音洪亮,他身性开朗豁达。身边总有一群人围坐,常听他讲大返城故事和其他掌故,一堆知青朋友直到现在,仍然跟着他,每年多次到国内国外去旅游。


  

陈允龙:摄影书法写春秋


  陈允龙,写得一手漂亮的美术字。请愿团分工明确,有宣传组,团直组、机动组、警卫组、纠察组、财务组、后勤服务组,陈允龙在宣传组,与潘方林是搭挡。由于陈允龙仿宋字写得好,被宣传组长邹盛永指定刻蜡纸、刻写简报、传单文章,刻写第一、二、三封联名信,及知青的申诉材料、刻好后交由潘方林油印。


  大返城请愿团宣传组,任务繁忙条件简陋;在火车上,在旅馆都争分夺秒抄写刻印。在北上途中,陈的脚受伤发炎,导致经常在发低烧。没有时间无法去医院时,只能靠卫生员张秀英红贡碘酒消炎止疼,火车停站临时住宿普洱、扬武等地及时跑医院,开点药打青霉素医治脚的溃疡。好在当年还是年青力壮,终于扛了过去。陈允龙虽然带着脚伤,但仍每天雷打不动刻蜡板出简报抄写宣传资料。


Image

△  陈允龙昔日照


  简报邮寄到版纳农场。农场把每一份简报都张贴在各农场分场连队,为请愿团冲破阻力进京、为国务院副总理接见请愿团,递交请愿书欢欣鼓舞;为总指挥丁惠民签名的五万知青复工令积极复工;无论在火车大站,天安门广场、招待所全体队员都胸前挂着请愿代表证,抬着布标、张贴请愿书、在墙上贴简报,把“我们要回家”呐喊呼叫声传遍全国。陈允龙、潘方林坚持当天出报。无论多晚都加班加点,把云南知青北上请愿的宣传气氛搞得浓浓的。


Image
△ 陈允龙今日照


  陈允龙至今还保存着一叠厚厚的传单,那是他用仿宋体刻印的简报,保留着他抄写大字报时的图片。宣传组的笔似尖刀,对鼓舞士气,把版纳大罢工与北京请愿信息连贯互通,让大返城的“挺进报”洒落在进京路上,形成了强大的宣传阵势。返城后陈进企业,不管工作多忙累,都坚持练字,他拿起相机,加入当地摄影协会,一批作品脱颖而出,他修剪翻拍大返城图片,出版大返城战友聚会画册,成为了专业摄影师。

 

凌正龙:农民知青坎坷人生

  农民知青凌正龙,家住上海川沙县。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是家中独儿子。1970年,上海动员近郊青年农民2万人,到版纳农垦“参军”。刚满18岁的他,瞒着母亲偷户口报名来到勐腊农场,一干就是八年。


  1978年他参加请愿团到宣传组写简报,请愿团离开景洪到北京,他每天负责把请愿团当天的活动,写一篇简报。从1978年12月18日至1979年1月10日共写简报19篇。这些简报向社会,向广大知青通报每天活动行程,途中发生的各种情况,他和其他代表一起去铁路站,北京西单民主墙张贴标语,宣传请愿团演讲申诉知青要回家的信息,及北京农垦总局对知青的接待等。


  这些简报,邮寄到版纳大罢工留守组,经留守组翻印,把这些简报张贴到版纳九个农场,给坚持罢工的知青们极大的鼓舞。


Image

△凌正龙在北上请愿团途中


  1979年凌正龙回到上海,上海市政府出台“社来社去”文件。版纳回泸的近二万农民知青是农民户口,城区招工不要,生产队地少人多不能安置。仅川沙县还有一万多插队知青(包括版纳返城的4800人)未安置。凌组织二十八个乡的版纳回上海知青,去川沙县政府反映交涉,并准备组织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后川沙县委和农民知青谈判,最终县政府出文:在乡镇企业,每户版纳回上海农场知青家庭,安排一名农民知青进乡镇企业工作。从重庆远道而来丁惠民带团队,上海知青朱一平赶来川沙申援支持。


Image

△凌正龙今日照


  1979年10月,历经艰辛的凌正龙,终于被安排到社办集体所有制纺织厂工人。他当过设备维修工、供销员。企业改制后,他代销过香港化装品,卖过中小学辅导教材。在丽华日化厂销售过洗涤产品。90年代末,浦东旧城改造,他所在的村被拆迁,父母的旧房拆迁分了三套新房。他当过保安,做商品推销和杂活。在艰难中靠租房维持生活,支撑全家生活费用。他说:我是上海农民知青,靠维权进入了社办集体企业,靠维权让农民知青同城市知青一样进入城保,一生都在不停的奔波中寻找工作,但顽强斗志使我面对坎坷。

  

赵国富:竞竞业业守企业


  赵国富,端庄的脸庞,廋长身材到舞台上演个旦角绰绰有余,但却沉默寡言。他出身京剧世家的子女,却对唱剧无缘。但他却喜欢看书读报做事认真,一丝不苟。


  1969年,在上海怀着理想报名到版纳,在六团十三营三连当农垦战士。当时的版纳荒天野岭,杂草丛生,无灯无路无房睡草棚,每天挖橡胶坑,开荒。强烈的生活反差使他垂头丧气。下乡八年,丁惠民点燃了《我们要回家》的大返城之火。他到景洪找到丁惠民,坚决要求参加请愿团。


  在请愿团他被分到后勤组,负责提面浆桶贴标语传单。在扬武,丁惠民考虑目标太大,他把51名请愿团代表,分兵重庆,上海,北京三路。赵国富因积极勇敢,被编入28人北上请愿团。他和战友们在冰天雪地的冬天,到达了北京。冒着寒风凛冽,在天安门手拉横幅,站立演讲,不负五万知青使命递交了请愿书。


Image

△赵国富参加请愿团在北京天安门手执布标演讲


  返城后,因无学业年龄大工作难找,他到处打零工。供职在街道企业上海申花集团家用电器厂一呆就是一生。


Image

△赵国富近照


  由于工作踏实认真,他从工人、到技术员产品测试验主任、厂质量监督部副部长。由于长年劳累,在工厂加班时,他突然晕倒。送到医院抢救诊断是脑梗。手脚不能自如,一度记忆中断,并安装了一个支架,经三年治疗现已基本康复。

  

翟荣志:经商多年后当志愿者

  大返城请愿团司务长翟荣志,负责请愿团进京途中的吃住行。当时是票证年代,靠人头划拨捐款,经费粮票都是五万知青一分一角拼凑,十分珍贵。他一路都精打细算,克服困难,很多时候,由于资金的紧张和票证的缺乏,队员的饮食,有时只能买两个馒头,或吃碗面条就算一餐。请愿无定日,他做好长时间的规划。有时临时下站,找不到饭店,大家疲惫地坐等,他却四处奔波找吃食。他看到路旁偶有卖香蕉水果蕃茄,自己掏钱买来一堆,让队员临时充饥,丁惠民生病他调剂买点粥,卫生员张秀英怀孕,增加个鸡蛋,异地住宿,对比三家,找价亷的旅馆,做好进京的后勤保障工作。


Image

△翟荣志昔日照


  返城后翟在冰库做过制冰工,在工厂铸造车间当过学徒,在纺织棉花仓库码过棉垛,1983年,他招聘进外商在中国投资的上海第一个超市任业务总监,尔后又任三星级酒店业务总管。


Image

△翟荣志今照


  退休十年在社区担任民政、社科工作。他作为志愿者多年来,参与了质量监督,疫情防疫,城市卫生保洁等工作。

 

永远定格的记忆

  时间在前行,历史留痕迹。大返城请愿团的牺牲者,永远是他们聚会的话题。上海知青大返城副总指挥胡建国(已故),作为留守总组负责人,在版纳九个农场组织坚持罢工,国务院调查组到来,组织各农场写申诉材料,指定专人发言。把“不能回家宁可死”作为信仰,用坚定不移的目标,组织版纳全线坚守大罢工,成为申援请愿团进京的坚强后盾。


Image

△记者和重庆北上请愿团宣传组长邹盛永,到上海采访请愿团七勇士。


  副总指挥刘先国(已故),一路辅佐丁惠民。冲锋在前,立下了汗马功劳,功不可没。因在版纳农场找到上海女知青,定居上海。曾任新华书店销售部经理。


  首批请愿团负责人刘庭明(已故),敢冲敢闯,率先在东风农场,参加丁惠民发起的大返城运动。途经通关捐款被盗,万念俱灰中他鼓动在昆明火车站卧轨。首批请愿团用生命抗争,成为大返城开路先锋。90年代中期,他到缅甸做生意十年后,意外死亡。


Image


  徐裕铭(已故)曾在大返城中担任留守组联络员,每天骑自车到各农场,传递请愿团简报。又把各农场罢工及国务院调查组情况,发电报反馈请愿团。返城后在炼钢厂当工人,改制后开过餐饮,在矿山挖过矿。他参加丁惠民团队,在重庆到北京,为知青争50岁提前退休权益。到上海为知青争城保养老待遇。


  朱德坤(已故)上海知青,参加请愿团在宣传组。在北上进军的路上,写下了最后的绝笔:历经沧桑尽,风餐宿在营。五万众志城,盼我北上行。红墙南海处,呈愿万人心。急令南下归,心愿笑語飞。


  东风农场知青邱亚德(已故)、李万云(已故)都是很普通的请愿团队员。但在生死关头,舍命参加北上请愿团,他们用青春和生命为全体知青呐喊请命,他们的血和泪洒在了返城的路上,返城后拼搏奋斗,值得全体知青铭记。


Image

△上海北上请愿团九勇士欢聚


  云南知青大返城是中国近代史上,平民奋起抗争取得唯一获全胜的历史。大返城的勇士们,不论现在他们是活着还是死去,他们的身影,永远存留在西双版纳橡胶林,他们的呐喊呼叫声,永远回旋在西双版纳景洪的天空。大返城似一座丰碑,大返城勇士像一群鲜活的群雕他们视死如归,无私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永远活在千百万知青的心里。


Image

△丁惠民与刘先国


  一群年近古稀的请愿团知青在上海聚会,他们用坚韧不拔意志,见证了大返城百折不挠精神。他们的人生、经历都是很高端的写意。从不向困难屈服、从不向逆境妥协、是他们的共性。它召示:人生是选择还是盲目听从?是奋进还是平庸?从他们身上,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不需要眼泪,比眼泪更珍贵的是斗志,是对困难对未来的永不言弃!



浏览(1210)
thumb_up(22)
评论(16)
  • 当前共有16条评论
  • Shanechen

    猜猜当下版纳农场的五万知青中是否有人仍在唱 “抬头望见北斗星,心里想念毛泽东”

    屏蔽 举报回复
  • Shanechen

    俺估算,当下仍活着的版纳农场五万知青,没一人仍唱 “抬头望见北斗星,心里想念毛泽东”

    屏蔽 举报回复
  • 艺萌 回复 转个帖

    转个帖博好,没错。你的话太值得品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转个帖 回复 艺萌

    【换作今天怕就没那么幸运了】

    不在“小事”上反抗,就不得不在大事上“卧轨”。全票“选举”了猪头当皇帝,就要准备好后清崩溃的结局。

    屏蔽 举报回复
  • 艺萌 回复 南方酒徒

    换作今天怕就没那么幸运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艺萌

    需要用卧轨来换得回家,这是一个多么悲哀的国度。

    屏蔽 举报回复
  • 艺萌 回复 南方酒徒

    谢谢南方酒徒博对当时背景的补充。

    屏蔽 举报回复
  • 南方酒徒

    当时要与越南开战,半路上杀出来个西双版纳知青大罢工;另一方面,如果请愿最终失败,当局不得不考虑大批西双版纳以及滇西外五县知青以武力对抗当局的可能性,如果数万知青公然出逃泰国缅甸,那是个什么样的场景。

    屏蔽 举报回复
  • 双不

    历史人物

    屏蔽 举报回复
  • 艺萌 回复 Shanechen

    Shanechen, 是的,邓可以就此收买人心,反正不是他的遗作。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