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峰

注册日期:2009-08-29
访问总量:1887463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银行和信息-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介绍


发表时间:+-

银行是人们最熟悉的金融机构。公元前两千年,美索不达米亚就有银行的雏形,从事储存和借贷业务。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银行更是举足轻重。可是,我们对于银行的认识却一直未臻完美。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表彰了三位银行研究的开拓者:伯南克(Ben S. Bernanke),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和迪布维格(Philip H. Dybvig)。其中伯南克我们都熟悉,他曾经是美联储主席,现在是布鲁金斯学院高级杰出院士。戴蒙德和迪布维格分别是芝加哥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教授。

银行的基本功能,就是吸收储户的存款,用来贷款给个人或公司。由于银行的中介作用,本来闲置的资金可以流向产生收益(利息)的地方,为经济发力。然而,借贷关系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储户可以与债务人一对一地交易,也可以通过债券市场实现资金流通。那么银行有什么独到之处呢?这三位得奖者的工作,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指出银行和信息的独特关系。

经济学中一个重要概念是信息不对称问题(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如果交易双方对有关信息的占有程度不同,那信息量少的一方就会吃亏。但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劣势,就会在价格等方面寻求补偿,从而降低交易效率。例如,一个外行去买二手车,没有关于车的质量的信息。他的理性选择就是假定每辆车都有问题,所以只出低价。这其实对卖优质车的人和整个二手车市场都不利。另一方面,获取信息的成本也是交易成本的重要组成。所以促进信息流通,就能提高市场运作乃至整个经济体系效率。对市场经济来说,信息流通的重要性不亚于资金流通,甚至可以说是后者的引领。而银行就是资金市场信息获取和交流的重要推手。银行的业务种类很多,我们姑且简化为一种,就是用活期存款募集的资金给企业贷款。

第一个信息难题是存贷期长度问题。活期存款是可以随时提取的,但储户的“耐心”因人而异。他们也许计划很快取出,也许计划放较长时间。而且还有意外的需求会让储户改变计划。这些信息都只有储户自己知道,即所谓私有信息。而在借贷那边,企业有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前者通常有更大收益。那么如何让储存期和投资期匹配,既保证储户取钱时有资金满足,又能尽量获取长期投资的收益呢?这在储户和企业一对一交易时无法做到,因为企业没有储户“耐心”如何的信息。而银行通过大数定理提供了解答。因为银行有大量储户,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各个存期的比例。这样就能用一部分资金满足取款需求,而剩下的用于长期投资。这是银行最基本的功能:衔接存款和贷款的不同时间尺度。银行把大量存款集中到一个“池”里,用统计规律克服了信息不对称,实现了用高流动性的短期存款支持高回报的长期投资。

但是统计规律也会失效,那就是“挤兑”风险。当要求提款的储户比例大大超过常态时,银行的现金流就会绷断,只能割肉收回“套牢”在长期投资项目的资金。如果损失太大,就导致资不抵债而破产。挤兑的原因是储户担心银行的兑付能力,生怕自己存款打了水漂。提款的储户越多,其它储户就越担心,越有提款动力。所以挤兑一旦发生就会愈演愈烈。说到底,这也是个信息问题:储户不知道银行的真正偿还能力。所以对付挤兑也需从信息着手。例如,当政府提供存款保险,并用规章制度约束银行风险时,银行在公众眼中就是可靠的,挤兑也就不会发生。

在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就是政府保险提供者。2023年美国硅谷银行因为经营不善造成资金流断裂,许多企业储户面临FDIC承保范围之外的损失和银行服务中断可能。于是发生了挤兑,而且有扩散到其它银行的危险。为此,FDIC及时介入救援。除了履行保险承诺外,他们通过接管银行,安排替代服务,注入紧急资金等措确保储户继续享受存储业务和其它银行服务。这不光是帮助受波及的储户,更重要的是给其它储户发出一个信号:政府会兜底,他们不用担心。在这期间,FDIC公关和媒体配合实现信息透明,有效地安定了人心,阻止了危机扩散。这个事件凸显了信息管理和分享在处置银行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除了存贷期长度,信息不对称还体现在偿还能力问题上。债务人不愿或无力偿还贷款,是资金流动中的一个重要风险。当然,合同法和破产清算机制对赖账者有一定威慑力。但那都是“双输”的情况,也有损市场效率。在这方面,银行扮演了一个特别的角色来监控债务人。与一对一借款和债券交易不同,银行的贷款不是一锤子买卖。在资金到位后,银行会依照贷款合同监控债务人的财务和经营状况,发现还款风险升高时也有各种早期介入应对手段,不至于等到违约或破产。当然,这种监控成本不菲。但银行作为大量存款的托管者,有资源和动力去实行监控。这就解决了存贷之间的另一个信息不对称,给金融市场提供了关键的“润滑剂”。从储户角度,银行的贷款监控大大降低了存款风险。只要银行不倒闭,储户就不用关心最终债务人的还款能力。相比之下,直接借款或买债券,都要承担债务人倒闭或违约的风险。

而从债务人角度说,得到银行的信任也大大降低了他们的信贷成本。借助与银行的长期合作关系,一个企业不仅能以较低利息得到融资(因为信誉降低了风险),而且贷款的渠道和手续也大大简化。关于债务人风险的信息不仅是银行所独有,而且是一个长期性资产。如果银行关门了,那借款者就要到别处重新建立信誉,那也是遭受重大损失。伯南克用三十年代大萧条的数据证明,当银行大批倒闭时,经济中的资金流动遭受双重打击。一方面信贷的提供者减少了,另一方面获取信贷的成本也大大提高,使得很多企业无法申请贷款。后一个因素以前不受重视,但实际上对经济的损害更大。而且信贷成本的打击对于中小企业和新开企业尤其严峻,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公开信誉到债券市场融资,从而依赖本地银行的人际关系获得信任。银行倒闭造成的信息损失,不是其它市场经济和新的银行能弥补的。这也是政府以各种措施保证银行健康运行的另一个理由。

2007年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房屋贷款证券化。也就是银行等机构发行房屋贷款后,把相应的资产打包在金融市场上卖出。这样做固然让银行能拿到新的资金从而扩大贷款业务,但它也使得银行没有动力履行发贷前的审查和发贷后的监控职能。所以这种房屋贷款的实际风险远大于理论值。所以,这次金融危机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银行的价值。

2020年诺贝尔经济奖的工作(见我的介绍https://blog.creaders.net/user_blog_diary.php?did=Mzk3ODU2)所揭示的,信息和博弈往往是紧密相连的。在银行问题上也是如此。例如,在储户行为中,按自己资金需求选择存款时间长度是博弈学中的一个纳什平衡点。而挤兑也是另一个平衡点。两者都是理性的,而只是信息占有不同。政府怎样规范银行,银行又怎样应对,这些也都与双方拥有什么信息有关。所以今年得奖者的工作也涉及很多博弈学的考虑和研究结果。

上面这些认知似乎直觉上都容易理解。但之前对银行的研究通常集中于集资放贷功能和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直到获奖者的这些工作,才揭示了银行在信息流通方面的独特地位。这些工作还超越了直觉理解而建立了定量的模型来阐述银行的调控和优化机制,从而明确显示了银行运作所需要的经济环境。经过后人完善和扩展,这些模型现在已经成为分析金融体系运作的有力工具。更重要的是,这些工作并不只是解释目前银行的行为对经济有何影响,而且论证了银行为何在各种选项中选择了现在的运营模式。这些成果让我们对银行的认识上了一个台阶。

银行从人类文明早期就出现,现代银行也有了四五百年的历史。但是我们对银行的认识一直在深化中。现代历史上的重大经济危机,如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和本世纪的次贷危机,更凸显了银行的重要性和脆弱性。这次得奖的工作,不光对于如何防范和应对下一次危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平时也能用来分析银行运行和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和政府的互动,给政府决策提供支持和参考。

有一句俗话说:跟着钱走(Follow the money)。意思是:资金的流向会给我们了解复杂事务提供线索,因为资金和利益,动机是密切相关的。这次得奖工作再次显示,信息的占有和流动在经济活动中也至关重要。认识和应对信息不对称,推动信息产生和分享,是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市场效率的关键之一。这个洞见在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更是重要。所以,这些工作的影响力超越了银行和金融研究。

“跟着信息走”,是我从2022年诺贝尔经济奖工作中学到的重要一课。

 


浏览(2619)
thumb_up(2)
评论(2)
  • 当前共有2条评论
  • 欧阳峰 回复 白草

    白草:谢谢评论!可能咱们对于信息的理解不同。我说的信息不是价值判断本身,而是价值判断的部分依据。当然,即使信息齐全,各人对价值的估计仍然可能不同。但在信息缺失的时候,一个理性的交易者就会有偏向地估价来降低自己的风险。

    屏蔽 举报回复
  • 白草

    虽然讲得都对,为何结论觉得很突兀?

    实际上,钱是价格的体现,信息则是价值的判断。跟着钱走,是利用市场交易确定的价格为判断依据,而跟着信息走,更像是回到价值判断。而事实是价值是不确定的,只能通过交易来体现。一个买家可能嘴巴说贵,但实际行动上却下单买了,或者卖家高喊亏本清仓大甩卖,实际上仍然有赚。跟着钱走,比跟着信息走,更有确定性。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