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星

注册日期:2021-02-19
访问总量:77196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李锡堃《丹道养生功》


发表时间:+-

李锡堃《丹道养生功》

第一章 功德

在我国的气功史上,可以说是练功者必重德,这是一个传统美德。所以,老子之书曰《道德经》庄子则指出:“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葛洪也明确指出:“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纯阳子则要求其弟子,要“未修仙道,先修人道,强调加强功德修养,是练好气功(即修仙道)的先决条件。明清时期的气功大师伍冲虚、柳华阳等人也都非常重视功德修养,他们要求弟子要决地立志修德修道”,指出“人能明乎其德,而天性自现。”《丹道养生功》继诸圣丹经之后,自然把功德修养放在首位,给后学者指出一条练功所应当遵循的原则。  

那么,修炼气功为什么要重视功德修养呢?本章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第一节谈一谈“德”“德”字的含义是极广的,诸如“物得以生”谓德,“事得以成”谓德,“阴阳交通”谓德,“化育万物”谓德,“通于天地”谓德,以及“恩施”、“孝悌”、“贤”等等,都可称之为德。

以上所举关于德的这些解释,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德”字的含义。而本功法之功德,则是强调要遵从老子《道德经》之说的。《道德经》一书,不但多处提到了德,而且还专门写了《上德不德》一章,集中阐述了德的含义。老子指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从文字上看,这段话中讲了道、德、仁、义、礼等内容实际上,老子集中讲了一个“德”字。这个“德”字的含义如何理解,关系到对《道德经》一书的理解问题所以仁智互见。笔者是从养生方面来理解“德字之含义的。在这一章中,老子把“德”分为“上德”和“下德”两大部分。所谓“上德”,其具体体现就是“无为,而无以为”。而“无以为”,指的就是“虚无之道”(大自然也),这是理解《上德不德》章的总纲。因为只有虚无之道,才能够做到不争名,不争利,无心于万物,无心于名望,施恩如自然,听从自然之生化而无所为。正因为其不争名,不图报,所以其德便常存而不衰,这便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所以,德就是道,或者说是按照道的本义去做的体现。对《上德不德》章的解释,纯阳子的注本是深得老子之意的。他说:“上德者,不言、不动、不闻、不见,合天之至真,谓之上德;无心于万物,无心于身形,谓之不德;外忘其身,内忘其心,听万物自然之生化,随其自然之流行,谓之上德不德。德字,道之别名也,即道字,非恩德之德也。”不改变道的含义,不受外界的影响,“听自然之生化,谓之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按照纯阳子的见解,“上德”就是道,而道则是清静虚无,法于自然的。所谓“不言,不动,不闻,不见”,是形象地说明了道是没有思想感情,没有后天意识,一切按照自然法则而行动的。她每时每刻,一年四季都在不停顿地造福于人类,养育着众生,却从来不向人类索取什么报答,也不去声扬自己的功劳,不表现自己的伟大,更不去听人类对她的赞扬。总之,她只是按照自然的规律默默地去做,什么要求也没有。居于上德之人,已经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自然之道融为一体了;他做到了外忘其身,是门路也。这一求就不是上德了。关于“上德”的论述,《道德经》的其他章中,提法与此有所不同,这里简要介绍一下,以加深对“上德”的理解。二十一章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二十八章中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五十一章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为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在这几章中所说的“孔德”、“常德”、“玄德”等,都属于上德。吕纯阳解释“德”的这些内容说:“虚中著实,空中生有,自知自觉,涵容养中,是谓孔德之容。”所谓“常德”,即“一身无为,常德不离。德者,道也。人本清虚,清虚阴生,清虚阳降;阴生阳降,其德乃长;真常不离,反与婴儿同体。”至于“玄德”,纯阳子更有透彻的解释。他指出:道生之的“道”字,应做“无”字解,“无”就是道,而“有”就是“术”了。德畜之的“德”,是指太和之气。“道从太和而生,生而不舍,谓之畜”。因为“万物本无而生,是以万物莫不尊道;万物本太和而成,是以万物莫不贵德。”这就是说,万物之所以以道为尊,以德为贵,是因为道和德生育了万物,却不占有它,不依靠它,不主宰它,不支配它仍是虚无,这就是玄德,也就是上德。以上所论述的“上德”的内容,因其至虚至静,无为无欲,很适合本功法的练功要求,故定为本《功德》章的内容。按照这种功德的要求去修炼,除去一切私心杂念,返还到清虚之本源,练功定会有成效。

第二节德和功的关系

功德修养和气功锻炼是什么关系?这是广大气功爱好者所关心的问题。而道生一炁的内丹修炼之法,强调重视功德,通过清净无为以及意守体内部位,存思守神,无中生有而生一炁,从而使体内的真气充盈,以达到治病疗疾,健康长寿的目的,乃唯一之妙法。然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必须做到清心寡欲,淡薄无为。而加强功德修养,则正是通往清心寡欲的必经之路。本书之功法,为内丹修炼之正法,属于中国传统的生命哲学。学炼本功法必须注重功德修养,以求达到虚无而入静。因为这是炼出真炁的关键。所谓生命哲学,就是研究人类自身生命的一种科学,其研究对象为人之本体而非客体;研究方法,就是本书所介绍的功法;而研究成果,则是通过人之体内真炁的增长来实现的。所以,人们在炼功之时,必须做到松静自然,使身心都松弛下来、静下来,才有利于真炁的产生和运行。但是,要想真正做到放松入静,并非易事,其中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修炼,这就是进行功德修养。练功时,人们之所以静不下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功力问题,也有功德问题。关于功力问题,将会随着工夫的加深而逐步得到解决,此不多谈。这里着重讨论的是功德问题。关于“德”的内容如上节所述,人们如果在思想和言行上背离了“德”的要求,就必然会产生出无穷的思虑来,这就是私心或杂念。这种私心杂念的产生,其根源就是后天识神在作怪;而这种私心杂念的活动,则直接干扰了先天元神的作用,所以才静不下来。由此看,屏除私心杂念,是炼功中的必修课。那么,进行功德修养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这里引用纯阳子的一段话,可以加深我们对功德修养的理解。他说:“济世功德,不在大小,不计多寡,但须也一片至诚。”他还说:“作善一念,作恶亦由一念”;且“世上善事是行不尽的,世上功行是立不尽的;圣贤安身,德愈高心愈下,见善如不及,望道如未见。”他又说:“予每见世俗之所谓好道者,无非求神仙接引,或学其烧丹炼汞,或学其采阴补阳,以希长生”;至于清虚寂灭,真常大道,鲜有好之、慕之”者。(见《吕祖全书》)这里所说的“道”,就是真一之炁

微信图片_20231017081202(1).jpg


浏览(6585)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