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gy

注册日期:2023-02-18
访问总量:386646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生命的“叹息”


发表时间:+-

摩西的祷告:

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们的居所。群山尚未生出,大地和世界你未曾造成,从永远到永远,你是神。你使人归回尘土,说:“世人哪!你们要归回尘土。” 在你看来,千年好像刚过去了的昨天,又像夜裡的一更。你使世人消逝,像被洪水冲去;他们好像睡了一觉;他们又像在早晨生长的草,早晨发芽生长,晚上就凋萎枯乾。我们因你的怒气而消灭,因你的烈怒而惊恐。你把我们的罪孽摆在你面前,把我们的隐恶摆在你脸光之中。我们一生的日子都在你的震怒中消逝,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歎息。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如果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可夸耀的,不过是劳苦愁烦;我们的年日转眼即逝,我们也如飞而去了。谁晓得你怒气的威力,谁按着你该受的敬畏晓得你的忿怒呢?求你教导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使我们得着智慧的心。(诗篇90:1-12)

一:肉体死亡的"叹息",

"叹息"形容人无可奈何的心情,往往指人对身体,包括所处的环境,无法掌控,或对内心的需要无法满足所发出的消极感叹。

毋容置疑,"死亡"是众人的结局,衹是临到的时间无法预知。因此,每天每个人都会与"死亡"擦肩而过、悲哀"叹息"。

本人对"死亡"的认识大概是儿时的七八岁。有一天邻居老奶奶家传来哭声,便好奇过去看,发现老奶奶躺在地上的一块木板上,双眼禁闭,一动不动。身着一套很新的灰色传统老式上衣和裤子,脚上的黑鞋也是新的。

"老奶奶前几天还跟楼裡的孩子们有说有笑、问长问短的,怎麽此时竟然躺着不动了呢? 

"人会死的"的意识第一次跳入脑海,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慌油然而生。从此,心裡时常涌出难以名状的惧怕:

"人既然早晚有一天会死掉,那我活着有什麽意思呢?上学、吃饭、玩耍,岂不都是在等死麽? "

每当心中出现这种念头,我就会买张票到电影院看场电影,儘量打消"死亡"带来的不安。

由于"死亡"的困扰,加上后来经历的挫折,使我长期陷入对未来的迷茫和彷徨中,以致无法自拔。每天活得很勉强,不知道人为什麽活着、目的为了什麽?

………

去年的一天,疫情完全"解封"之后,丈夫想到跟国内一位关係比较近的同事很久未联繫了。疫情前,丈夫每次回家探亲,他们俩都会见上一面,一起吃个饭、聊聊天。然而, 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全世界陷入恐慌,一下子人被"软禁"在家中,失去了人之间接触"自由"。不但如此,每天死亡数字的新闻普天盖地,瞬间把平时人喜欢在微信聊天的心境也逼没了。因此,疫情期间,丈夫和那个朋友再未联络过。

丈夫用微信发出的信息没有回音,他有些不安,便直接询问朋友的太太。之后,见丈夫一直看着手机,闷闷地坐在沙发上好一会儿,一言不发,觉得奇怪,便问:“怎麽啦? 发生什麽事了吗?” 

"他太太説他半年前就去世了。" 丈夫声音很沉重,看得出他非常难过。

"怎麽会呢?" 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我一下子不知怎样安慰丈夫。

"聼他太太説,一年多前查出胃癌,已经是晚期。他们尝试过各种治疗,都没用。"丈夫説。

"我竟然一点儿消息都不知道。怎麽会説走就走了呢?他年龄比我还小几个月呢!” 看出丈夫遗憾且惋惜。

其实,这个消息对我来说也很震惊,虽然没有痛心入骨的程度,也是悲哀至极。毕竟是一位我也熟知的朋友,刚刚跨入"耳顺之年”,从未听说有什麽病,据说他没有胃肠毛病,消化也极好....。丈夫未曾想到,疫情前的那次相见,成了最后的永别,让他在情感上一下子难以接受。

这位朋友跟丈夫算是"挚友",很聪明,有才干,职位做得比较高,人也很讲“义气”,曾给过丈夫很多帮助。太太研究生毕业,之后留在一所大学裡教书。夫妻俩无论地位还是事业上,都算是出类拔萃、卓有成就。

“你给他太太打个电话聊聊,关心一下。”丈夫对我説。当知道朋友去世消息,丈夫首先想到的,最难过的应该是朋友的妻子。

实际上,世上用语言最难安慰的人,就是失去亲人的人,因为人在最悲伤痛苦之时,即使用再动听温柔的词彙,都显得苍白、空洞、无益。因此,还是避免説一些冠冕堂皇的话,做一个"倾听者",聼对方说,默默在傍边跟着流泪,是最合宜的。

电话接通后,朋友的太太平铺直叙地讲了丈夫从得病到去世的整个经过。虽然语调平静,没有任何激动,但可以感觉得到她在竭力压抑自己感情的悲痛。

“我在庙裡给他立了一个排位,以后过年过节好去那裡为他烧烧香。”她告诉我。

一个不认识真神的人,试图用自己的方式纪念已经离世的亲人,无可厚非,因为他们希望能留守的就是今生短暂的几十年。

我很清楚那她的做法是"迷信"、自欺欺人、虚无的自我安慰。但是,我祇有默默地聼,没有衝动硬邦邦地把我的信仰强塞进她的所谓“宗教”中,否则,不但是强人所难,也是很不智慧的。那时心裡似乎在为她默默地呼求神:神啊,拯救这位朋友吧。你看她心裡有多苦? 内心发出的"叹息"有多沉重! 因为她不知道丈夫去了哪裡,希望在庙裡立一个排位,通过那些偶像将丈夫的”余温"留住。虽然她有世上渊博的知识,但她不认识你,衹能"叹息"、活在痛苦裡。...."  我真心盼望有一天,她不再欺骗自己,去到庙裡寻找慰藉,而是转回到这位创造宇宙万物和生命的神面前,接受主耶稣的赦罪之恩,得到永远的生命。

丈夫朋友的去世,不由地让我想到几年前去世的一位同学。她在外州教书将近叁十年。因为时间和空间受限,每次通电话,我都会或多或少给她简单讲一点福音,最后还会叮咛一句:"不要整天忙着孩子和工作、忽略了人生最有价值的事情;在家附近找一个教会....。

“等我退休了再说了。” 她总是这样回应我。

年初彼此还通了电话,未到年尾就被告知,她得了脑癌已经去世了。一瞬间,眼泪顺着我的脸颊直流,心裡万般不捨。更让我难过的是,我不晓得她是否在弥留之际接受主耶稣的救恩,现已安息在祂的怀裡?祇有将来到了天堂我才会知道她是否在那儿。

虽然当代医疗越来越发达,可以医治百病,但即便如此,也无人能逃脱生老病死一劫。当人看到自己渐渐衰老的躯体,或得了无法医治的绝症时,内心涌出的只有无奈的"叹息"。尤其叁年前新冠肺炎的突然出现,肆虐在世界各个角落,使人措手不及,给世上所有人心裡造成极大的不安和恐慌。人的肉体生命显得如此脆弱、不堪一击。而且疫情爆发之后,接踵而来的各种灾难:流感、虫灾、风灾、洪水、地震、枪杀、战争等,遍佈各地,越来越频繁,似乎雪上加霜。面对无法掌控的天灾人祸,除了"叹息",人又能做什麽呢?

通常人都喜欢参加婚礼,而不喜欢参加葬礼。但神提醒説:"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传道书7:2)  

的确,赴"宴乐之家",注重的是暂时的快乐和满足,往往使人更加愚昧,醉生梦死、忽略生命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而赴"遭丧之家"的意义在于,透过肉体短暂、脆弱及死亡的悲剧,使人在世上匆忙的脚步停留片刻,静下心来思考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以致于让神介入其中。

以色列王大卫祷告説:"耶和华啊!求你使我知道我的结局,我的寿数有多少,使我知道我的生命多麽短促。你使我的日子窄如手掌,我的一生在你面前如同无有;各人站得最稳的时候,也只不过是一口气。世人来来往往只是幻影,他们忙乱也是虚空;积聚财物,却不知道谁要来收取。"(诗篇39:4-6)


二 内心空虚的"叹息"

"空心病"这一新名词,是由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先生提出来的,认为"空心病"是人对价值观缺乏认识而导致的心理障碍。其表现形式: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感到疲惫、孤独、情绪低落等。"空心病"症状看似像"抑郁症",其实不然。前者是涉及人的"灵"的问题,没有任何有效葯;后者大多是身体出了问题,据说可能脑内某些化学物质失衡 (如血清素、多巴胺),可以用药物治疗。

2017年英国有一部电影:"逃亡"。影片描述一个中产阶级的太太,因为生活单调,绝望至极,而要逃离家庭的故事。

主人翁名叫Tera,她实际生活在一个令人羡慕、在人看来很完美、很幸福的家庭:育有两个孩子,很乖可爱;丈夫非常爱她,对家庭很有责任心,每天风雨不误地辛劳工作;她自己是全职妈妈,带孩子、送孩子上学、煮饭洗衣服等。

然而,每天这种周而复始的枯燥生活内容和方式,使Tera越来越觉寂寞、空虚、近乎忧鬱,渐渐失去了对丈夫和孩子的爱和关心,甚至开始讨厌丈夫的亲热。有一次她竟然忘记接孩子放学;对周围朋友相聚聊天没有了热情。Tera的状态让丈夫百思不解,甚至忧心,不明白好端端、衣食无忧的生活,太太为什麽情绪低落、会流泪不开心? 丈夫每天回来注意她的表情,担忧她如此下去不知会发生什麽事。他不知如何帮助太太、怎样才能使她快乐开心起来。他试图用各种方法使太太欢心,也都无济于事。

为此,Tera自己内心也非常痛苦。后来,她报名参加一些艺术课程,以此充斥一下生活内容,借此改变自己的心境。丈夫非常支持她,哪怕不做家务也都可以,衹要她能开心就好。但当知道太太连孩子放学都不想接时,丈夫却实在忍无可忍,暴跳如雷,乱吼乱砸。

丈夫的激烈反应,促使Tera更想"逃亡",离开丈夫和孩子,想找一个安静地方独处。她搭车到了法国巴黎的一个博物馆,观看裡面古式挂毯的艺术。就在那个充满情慾败坏之都,Tera遇到了一位令她"心仪"的男人。他们一见锺情,发现彼此情投意合、志趣一致,似乎有些相见恨晚,以致于无所顾忌地发生了不该有的男女关係。不幸的是,后来Tera知道那个男人是个有妇之夫,使她原本的痛苦更是"雪上加霜"。....

影片结尾似乎"完美":当她聼到爱她的丈夫和孩子"呼唤"时,她义无反顾地放弃了这段婚外情,重新回到家人身边。

由此可见,Tera的流泪,并非因身体疾病;痛苦,也不是因生活困苦艰难;出逃,更非因丈夫对她感情不忠,或冷漠不爱她;....,仅仅因说不出的内心"空虚",使她不计后果地离开丈夫和孩子,去追寻自己心中想要的生活。然而,可悲的是,她逃出去的衹是家庭的外部环境,她仍然挣脱不了内心空虚的折磨。事实上,她到底想要什麽,连她自己也不知道。

影片的结尾,Tera的良知似乎被丈夫和孩子的爱而唤醒。她回了家,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也许剧本作者的用意,是想让观众看到,主人翁因着那次经历的失败,使她大彻大悟,发现寻求到的东西不过如此,甚至让她更加失望。所以,她心意回头,珍惜已有的,甘心再过"油盐酱醋"平澹而无聊的生活。

故事也衹能写到此为止,因作者无法找出主人翁内心痛苦的真正缘由。Tera回家以后,那种可变的"良知"和失败的教训,真的会让她的心满足,安分守己,不再"逃离"了吗? 

据2022年六月的一篇报导説,"中国大陆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自杀已经成为中国大陆15~34岁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0年,全球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还会增长50%,将成为致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转载:中国自杀成为中国15~34岁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

前些日子报纸新闻不断,报导一位失踪一百多天的高中生(胡鑫宇)被找到,发现时已自缢身亡,年纪仅仅十五岁,极为可惜。他的自杀,不是因为霸凌,或者父母在学习上给他的压力。他自制力很强,学习也很上进,在父母眼裡是一个懂事、乖巧、很有责任心的好孩子。他在与同学的交谈以及自杀前的录音里,他多次提到:"人活着没有意思","我的存在是否没有意义?"  由此可见他并非愿意死,而是他不知道自己活着的理由是什麽。

我无法忘记2016年报导的一个高中生,林嘉文的自杀,更是令人惋惜。十八岁时就已被冠名"少年奇才"的历史学家。从新闻照片上看,那是一个既稳重又满有"学究气"的一个男孩子。报导説,他在十六岁和十七岁分别出版了两本很有影响的史学专着:《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和《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曆新政》。

为什麽如此生龙活虎、才华横溢的年青人,会不惜自己的生命?是否他从历史的研究中看到了人生带来的周而复始的悲剧,从而导致他陷入迷茫以致"绝望"?

从他的遗书可窥见一斑。文中写道:"一走了之的念头曾在脑海里萌发过太多次,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没意思了。更何况我精神上生活在别处,现实里就找不到能耐的下脚的地方。活着太苍白了.....。" 

这样一个聪明过人的才子,竟然随意把自己的生命结束掉,不能不叫人惋惜也困惑。可以想像得到,内心的"空虚"给人带来的痛苦极其致命!

其实,无论是Tera的"逃离",还是这两个年青孩子的自杀,根结都在于:"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永生原文作永远〕。(传道书3:11a) 神不仅赐人肉体有限的生命,也在人的心灵深处,安置了一个超越眼见、祇有神可以充满的"空洞"。这个地方不是物质或精神娱乐方面的东西可以填补的,因为它们与"灵"不属同一个层面。这就是为什麽,即使人拥有全世界,即使享尽天下一切美食,看遍世界山川美景、名胜古蹟,到头来人的心还是"空"的,因为那块"空地"是属神的,是放置神生命的地方。


叁 神的"生命"是什麽?

"生命"的一般概念,是指可见的"肉体"和看不见的"属灵"两方面。神用尘土造亚当,并"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 (创世纪2:7) "灵"可以直接跟神沟通。然而,自从亚当夏娃悖逆神的命令犯罪后,其代价就是"灵与肉体"的双重死亡 。人不但被神逐出伊甸园与神隔绝、灵死在罪的黑暗裡,而且肉体也会渐衰生病,以致死亡。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罗马书6:23a)

其实,人真正的"生命"不是指肉体而言,而是指住在肉体裡的那个部分,也就是"灵"。真正需要平安、喜乐和满足的是这个部分。"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 (约翰福音6:63a) 因为人的灵魂是不死的,不会随肉体的死亡而消失。

人,不同动物,神不但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也把"永恆"安置在人的裡面,可以跟祂连接。没有神在其中,人就不晓得为什麽活着,衹能茫然、空虚、为无法满足的心而"叹息";人的肉体出于尘土,也归于尘土。时间到了,肉体就失去了承载灵魂的作用。可不幸的是,人往往衹注重修补和维护看得见肉体,也无限地满足肉欲的需要,却忽略了自己裡面的那个"真我",即,灵魂,它是永存的。当有一天肉体归入尘土,人的灵魂便离开,或去天堂,或去地狱。所以,人不但因为肉体的死亡而恐惧,同时也因为不知道活着的目的和死后灵魂的去处而"叹息"。

靠人自我寻找人生目的和意义、摆脱内心的"叹息",衹能进入一个死的循环,就如那部电影裡的太太Tera。因为人是被造之物,唯有主耶稣的生命进来,把人裡面的"空虚"填满,人才能明白"生命"的价值是什麽;人活着的意义是什麽。

为什麽神的生命就可以填满人内心的空虚呢?耶稣的生命是什麽? 

第一:神是个"灵",而祂所造的一切,唯有人是有灵的、可以与祂有关係。这就是为什麽几乎每个人冥冥之中有"神"的意识,会在急难中向神"呼救",即使他们口裡从来不承认有神,也不相信神。

一个人对肉身死亡和内心空虚的"叹息",源于没有主耶稣生命。活在世上,衹看见暂时的东西,而看不见永远,更不知道死后的去处,所以人每天必然活在今朝有酒今朝醉,以及虚空、可怜、茫然、无助之中....,因为人真正渴望的是"永生",是神把对"永恆"的需要放在人裡面,而且那个地方祇有神的生命才可以填满。

主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 祂又说﹕"我来了,是要叫羊(人) 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翰福音6:35;10:10b)

人有主耶稣的生命,裡面已死了的灵才会甦醒过来,才能看到人生命的价值、瞭解活着的意义,从而不会再为肉体的短暂和内心的空虚而"叹息"。神希望人的生命优先次序得到调整,让人的眼目不要只顾在世上短暂的看得见的东西,要人更重视得到祂的生命、与祂的关係,因为那是存到永远的。保罗説:"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哥林多后书4:18b)

主耶稣在世时告诫门徒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甚麽喝甚麽,也不要为身体忧虑穿甚麽。难道生命不比食物重要吗?身体不比衣服重要吗?你们看天空的飞鸟:牠们不撒种,不收割,也不收进仓裡,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牠们;难道你们不比牠们更宝贵吗? 你们中间谁能用忧虑使自己的寿命延长一刻呢?何必为衣服忧虑呢?试想田野的百合花怎样生长,它们不劳苦,也不纺织。但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最威荣的时候所穿的,也比不上这花中的一朵。田野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投进炉裡,神尚且这样妆扮它们;小信的人哪,何况你们呢?所以不要忧虑,说:‘我们该吃甚麽?喝甚麽?穿甚麽?’ 这些都是教外人所寻求的,你们的天父原知道你们需要这一切。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一切都必加给你们。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马太福音6:25-34)

主耶稣还説:"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然后,祂用了一个比喻提醒世人:'有一个财主,田产丰盛。自己心里思想说,我的出产没有地方收藏,怎麽办呢。又说,我要这麽办。要把我的仓房拆了,另盖更大的,在那里好收藏我一切的粮食和财物。然后要对我的灵魂说,灵魂哪,你有许多财物积存,可作多年的费用,只管安安逸逸的吃喝快乐吧。神却对他说,无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灵魂,你所预备的,要归谁呢?'"(路加福音12:15-20)

神并非不顾念人肉身的需要,而是祂要人的目光从以前衹重视"吃甚麽、喝甚麽、穿甚麽" 的"肉体"需要,转到"认识神、追求神、顺服神、按照神心意过活"、可以存到永远的"灵魂"的需要。圣经上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马太福音4:4)

其次,主耶稣的生命是有"质"的,圣灵会在"重生得救"基督徒身上渐渐结出果子:"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製" (加拉太书5:22-23a) 这些"果子"会充实和活化在基督徒的生活中。即使肉体渐渐老去,但主耶稣所赐的新生命,"却一天新似一天。"(哥林多后书4:16) 

所以,神向世人宣告,説祂爱世上的每一个人,愿意把祂的生命浇灌给所有"愿意来到祂面前,认罪悔改、接受祂恩典的人"。当人有主耶稣的生命替代和充满,内心的空虚完全被神的灵佔据,人就不再会为肉体的死亡以及裡面的空虚而“叹息”。

亲爱的朋友,你希望得到主耶稣生命,不再为肉体的短暂和内心的空虚而"叹息"吗?其的秘诀就是:谦卑下来,在神面前认罪悔改,承认自己的无知、悖逆、败坏,愿意接受耶稣的赦免和拯救,并让祂来掌管自己的人生。这是神所赐给世人的极大恩典。衹要你愿意,接受耶稣做救主和生命的主的那一刻,你就得到了祂”永远的生命“,直到见主的面。儘管肉体有一天会归入尘土,但祂所赐给我们裡面的"永生"永不消失。而且"叹息"会在你活着的时候就离你而去。

朋友,人靠自己对"生命"不得其解,要有神的介入和怜悯。既然人对自己在世寿命的长短都不晓得,也不知道如何在地上过活,何不早一点得到主耶稣的生命、早一点蒙神的祝福呢?


浏览(6341)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