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性

注册日期:2022-02-09
访问总量:219218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施茶婆子的神通


发表时间:+-

最近有网友贴了一个禅宗公案。讲的是唐朝年间,一代禅宗大师马祖道一的三个徒弟,宝彻禅师,南泉普愿,和归宗智常结伴出行。他们在路上碰到一个老婆婆,宝彻禅师上前问路:“请问施主,径山路向甚么处去?”老婆婆道:“蓦直去。”

这位婆婆明显是高人!

于是宝彻禅师接着问:“前头水深过得否?”

老婆婆答:“不湿脚。”

问:“上岸稻为什么这么好,下岸稻为什么又哪么差呢?”

答:“总被螃蟹吃却也。”

宝彻禅师接着问:“禾好香。”

答:“没气息。”

问:“婆婆住在哪儿啊?”

答:“只在这里。”

宝彻禅师三人无言。因为一路劳顿,饥渴难耐,三人在一个路旁小店歇息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这个老婆婆竟煮了一壶茶,并带着三只茶盏走到了三人面前。老婆婆沏了茶,把茶壶和茶盏放在桌子上道:“和尚有神通者即吃茶。”

宝彻禅师三人面面相觑,正在寻思该怎么应对之时,老婆婆却看不下去了,她上前道:“既如此,哪么就请你们看看我这个老太婆在你们面前卖弄一下我的神通吧。”说完,老婆婆拈起茶盏然后把茶倒掉,随即转身走了。

这一宗公案,自古以来有很多的解答。到底该如何应对施茶婆子出的难题?还有就是这位老婆婆到底有没有神通呢?

先来说说对最后吃茶这件事的应对。其实,怎么样应对都可以。可以端起茶来就喝;也可以微微一笑,纹丝不动,静观老婆婆接下来的表演;也可以回请老婆婆喝茶;还可以将茶倒了,就像老婆婆后来做的那样。而最不济的,就是三位禅师当时的反应,面面相觑,犹豫不定。

学佛也好,修行也好,其实都是先修心,再行道。怎么修,因人而异,也没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门。但是有一点,当真正建立起了自己的见地,就不要再犹豫。所谓不动金刚,其实指的就是自己的心。

当然,空性圆满,任运圆成,每个人的反应都可以是不同的。如果换做是我,既然已经渴了,我会接过茶盏,一饮而尽,然后,站起身,鞠个躬,向老婆婆道声谢。老婆婆如果问我神通的事,我会答她,“神通不神通,都是障眼法,本性皆为空,吃茶何相干?婆婆煮的一手好茶,多谢了!”神通的事情是这样的,神通还是虚相,是有局限的,绝不是本来面目。而且神通是相对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比如说,和蝼蚁相比,我们就具极大神通。同样的道理,以我们的眼光看天神,他们也具有极大神通。但是,天神和我们是一样的,都没有解脱。

再聊一聊这位施茶婆子的修为。我觉得老婆婆的境界非常高,她这里用的是一个破字诀。这破字诀,金庸也曾经用过,大家还记得独孤九剑吧?破剑式,破刀式,破气式,招数的确犀利,和佛家的中观应成派有异曲同工之妙。中观应成派主张一切皆空,具体修行的法门就是归谬法,“随应破而成”,以一法不立的立场破斥所有宗派。当破尽一切以后,自然为空。

这个法门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方法,特别是对破除我持我慢,非常有效果。但是,它是不是一个究竟的法门呢?我读的书比较少,觉悟也低,但是,我觉得,破尽了万物,还有千万物;破尽了所有的概念,还有破之本身不空。更重要的,空性相本为一体,不一不异,胜义世俗从不分离,如果真的破尽了一切相,那反而会落到了空边。所以对这位施茶婆子,我的看法是,境界非常高,到底不究竟。

最后讲一讲禅宗的公案。我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一些禅宗的故事或是公案。禅宗公案,微言大意,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讲的一个意思,那就是离概念,离分别。为什么在很多公案里,问答的双方好像都是在自说自话,答非所问?其实这并不是故弄玄虚,而是摆明了立场,让大家明白,话一出口就会落边,而一旦问到某个具体的问题就会局限于概念。

要想打破这个概念的束缚,有一种方法是当头棒喝。但是,具大根器的人并不多,很多人被一棒子打蒙了,或是打怕了,更是于佛无缘了。还有一种就是缄默,让问问题的人自己去认识概念和分别的局限。当然,打哑谜也要看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耐心,有智慧去领悟的。

所以用的最多的办法,就是跳出问题本身,或是说一段开放性的话,挑明相为心生,变化无常;或是直指人心,揭示非空非有,不一不异的道理。虽然如此,但是这样做也有弊端,那就是会产生很多的歧义。这主要是因为语言是有局限的,也是多义的,同一句话,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和示意。

我自己的态度是有些不同的。我觉得如果有了问题就应该问出来,有些问题可能还没有好的解答,不过,在很多的时候,对一个具体的问题,道理是可以直接讲清楚的。当然,能够直接讲出来的道理往往都不是究竟的道理,但是,也好过不懂装懂,胡乱琢磨。讲清楚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同时强调这种解答的局限性,我想,对提问题的人来说,帮助会更大一些。

我觉得修行是一件扎扎实实的事情。自己的见地在哪里?是不是有所提高?仅靠讲一两句禅语,打一两个比喻,或是引用几句经文,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可以扪心自问,到底心安吗?如果没有,是什么地方想不明白,为什么想不明白?在修行的时候,完全放松自己,不要被这些问题束缚。但是,当在禅定之后有了觉受,把这些问题拿出来,解决一个是一个,抉择和决定自己新的见地。这样的超越和提高,才是比较稳固的。

当然,也有机缘巧合的时候,一次契机就能解决很多的问题,这是有先例的。比如说六祖慧能,他听了一遍《金刚经》就悟道了。大家其实可以想一想,他在这之前,该是问了自己多少的问题,下了多少的水磨功夫呀。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浏览(2463)
thumb_up(6)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