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光

注册日期:2017-11-16
访问总量:995352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关于自由的扎记


发表时间:+-


“我们是痛苦的,因为我们自由 ”一一 萨特


1.

    不管是在“专制”国家还在是“民主”国家(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简单的表述来区分国家的性质。尽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你可以说北朝鲜是个民主国家,美国是个专制国家,一点问题也没有,然而区分是必要的。),自由都是具有正面意义的词。

    为什么自由有正面意义?我想大概是因为自由是排名第三的人和动物的生理需求。排名第一的毫无疑问是生存需求,排名第二的应该是性需求。想想,当人和任何动物满足了生存和性的需求后,接下来他渴望什么?他想要在身体上和精神上放松自己,发现或试图发展自己作为一 个个体的价值,那就产生了对自由的需求。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各种生理需求的排名越靠后,衍生出来的问题就越多。也就是说,对其存在的是非曲直,真伪褒贬,甚至人对它的感受,都会更不一致。对人的生存需求,即吃喝睡眠,没有谁会怀疑它,因而没有什么地方的文化或法律对这种需求于说三道四。性的需求既很重要,但又不致人于死,于是它成了人类五彩缤纷的文化,风俗,法律,所关注的重要对象。

    人对自由的需求,其重要性远远比不上前两个需求,因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法律,对自由的理解和解释,会大相庭径。例如,世界上有些人认为,自由应该是每个人都能感到的,物质上,精神上的无约束,不被外在因素所控制。世界上的另一些则人认为,自由应该是某个集体(国家,民族,阶级,党派,教义)的无约束和不被控制,个人是否有自由并无所谓。

    自由这个概念下到底隐藏着些什么东西?到底哪一种自由观更有价值?只有让历史和事实来检验。然而,在任何时代,普通人的真实感受和思考,应该都是历史的一个部分。


2.

自由和爱

    爱是没有自由的,自由的爱是痛苦的。

    人类的爱,是一种有约束的情感。从爱的对象,爱的方式,爱的原由,都不可能是随心所欲的。父母的爱,儿女的爱,情人的爱,朋友的爱,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血缘,性别,经历等等关系和条件的基础上,人自由选择的可能性十分有限或根本不存在。且不说血缘关系的爱,就拿自由度较大的情人的爱来说,绝大多数是一种条件的匹配,那些条件几乎都是超出了个人意志所能决定的东西,有如容貌,出身,种族等等。那些个人有自由发挥余地的东西,例如感情的冲动,行为的标新立异,往往都是带来不稳定和悲剧结果的因素。至于朋友之爱,我不知道这种东西是否真正存在,可能用好感,或友谊更为恰当。

    在爱的问题上,我们被各种夸张的表述,虚构的例子所熏陶。我们谈论爱的时候,很多情况下并不知道什么是爱的真正感受。我想,有一个标定爱的真诚度和深度的方法,那就是感受一下对自己儿女的爱,因为这是世间纯度最高的一种爱,可以用它来作为衡量的指标。和这种爱作比较,你容易知道各种爱的真假伪劣,从而能判定其等级。

    触发高质量的爱的情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爱不是获得,而是付出。爱的付出,不是像眨眼皮那样轻松的生理活动,而是一种深刻的心理经历。首先,世界上值得你爱的东西并不是满地都有,它需要你认真的情感触发和诚恳的付出;其次,人不可能有那样多精力来作那样的全方位的付出。所谓“人间大爱”其实只是每个人期盼自己能收获的,而不是自己会付出的乌托邦憧憬。不信你试列举一下你身边看到的,不是为虚荣和宣传的口笔鼓噪,而是有实实在在的行为的普通人的“人间大爱”,到底有多少?那些所谓的“人间大爱”不过像一层似是而非地笼罩各处而又转瞬即逝的薄薄的雾而已。

    自由的爱,具有自由意志的爱,不是不存在就是不会有好的结果。观察那些“世界上最自由”的富豪们的情感生活,就是一个个“自由的爱”的典型例子。把他们那些生活中使人羡慕的金钱因素去掉,而把剩下的情感因素留给你,你如果愿意接纳的话,才是怪事了。

 

3.

自由和幽默感

    幽默有很多不同的特点,其中之一是把不能表达或难于表达的事物用完全不同的其他形式无拘束地表达出来,给人一种畅快愉悦的释放的感觉,就像念一声“芝麻开门”而推开了山一样沉重的门。

    下面是两段中国国内的相声段子。

    “某月某日,面对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的同时提价,中地沟油表示暂不跟进。对此,广大群众纷纷赞扬,这才是真正负责任有良心的央企嘛!”

    “据报道,加州一个餐馆因为使用不卫生餐具造成200多名食客腹泻住院,但其中来自中国的食客不但没有任何不适,还参加了抢救工作。在场的美国记者感概道,‘中国东亚病夫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看到人们在听这些段子时,笑得前仰后翻,开心无比,真是有点令人羡慕。当然,羡慕的是他们能从垃圾中拾得有助生理健康的笑意,而不是那些身边无法清除的垃圾。

    人们的有些幽默感常常得益于不自由的社会环境。从“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那种带血的幽默,到风靡世界的前苏联政治笑话,以及今天那些能令人开心的“黑色幽默”,其根源基本上是一样的。当人都有了表达的自由,社会就会失去了这样的幽默感。如果没有那种因不自由的压抑而造成的环境,专制制度下那些幽默的故事就像去搔人的夹肢窝那样无趣。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呆了很长时间后,对中国国内的很多相声不再觉得好笑。

    不过世界上也没有绝对自由的地方,在美国我们也会读到有关“X命贵”,“拜登的儿子”之类的评论和调侃,其幽默程度,堪比中国相声。

    自由的人,永远不理解不自由的人的乐趣,就像不自由的人永远不理解自由的人的痛苦一样。

  

4.

自由和创造力

    创造力由两部分组成:灵感和创意的产生,灵感和创意的实现。第一部分和自由有密切关,因为没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没有自由开放的思考和探索,就难于有灵感和创意的触发。为了实现灵感和创意,第二部分包含了大量艰苦和单调的工作,在那里自由的空间很小,或者可以说是没有自由的。首先你被你的灵感和创意所束缚,你得为它做各种繁琐无趣的工作,其次你被实现那些灵感和创意的条件所束缚。创造力的两个部分同样重要,失去了任何一部分,这个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便不复存在。

    灵感和创意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有时可遇而不可求。

    鲁迅中年以后,对自己创作小说的才思渐弱不甘心,想再创作一个可以和“阿Q正传”相媲美的小说或剧本。他决定以“杨贵妃”为题材。在作了一些准备以后,他感到还差点突破性的创作的感觉,于是只身到西安去体验那里的环境和气氛,想借此获得灵感。为了帮助招来灵感,他还吃了一些鸦片。几天过去后,什么灵感也没有出现。他确定自己写不成杨贵妃了。从此,鲁迅再没有写小说。

    灵感和创意实现的过程,却要实在和沉重得多。

    《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成名后,对别人向他赠送“有才能的作家”的桂冠嗤之以鼻。因为他没有忘记那六年的时间坐在一米见方矮桌前的小板凳上,整日埋头苦写的经历。犹如在孤独黑暗的隧道中攀爬,不时咳嗽几声,一口青痰吐在脚下的老布鞋旁。那个时候他体会到的的自由就是让主人公白嘉轩,丁子霖活,除此之外他没有自由,如果他的主人公活不了,他说,“我就得去养鸭子”。

    我们谈论创造力时,总喜欢使用赞美自由的诗的语言。但是,创造力不是诗,其中更多的是血和汗。


5.

自由和生产力

    创造力和执行力是与政治形态相关的决定国家生产力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民主自由的环境是创造力的温床,执行力的噩梦。专制的环境则是创造力的噩梦,执行力的天堂。

    在科技和全球化欠发达的时候,创造力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在科技和全球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执行力的作用显然超过了创造力。主要原因是创造力会成为一种商品在世界上进行买卖或非法流通,而执行力是国家制度所决定,除非国家的政治制度改变,它不会变化。

    专制制度虽然有缺乏创造力的硬伤,但当它具有一定经济能力以后,就可以用多种手法轻松地获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创造力成果。其手法无非是合法购买和非法窃取,这在当今世界上屡见不鲜,而全球化和互联网更是有助于那些国家和组织获取他人创新成果的有效途径。然而标榜民主自由的发达国家在防止创造力成果流失上常常是十分乏力,这是制度性的缺陷和贪婪的人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专制国家所宣扬的“制度自信”不是没有道理的。


6.

格律诗与自由诗

    很长的时间,我一直以为格律诗是难于攀登的阳春白雪,而自由的白话诗是谁都能作的下里巴人。直到知道什么是“诗”以后,这种看法才被改变。

    诗是什么?从功能上来说,它是和政论,小说,散文等不同的文字形式。诗以精炼的语言抒发人的情感或记叙事件。从内涵上来说,诗追求的是“诗意”。就是记叙事件的叙事诗,也着眼于事件背后的诗意,否则完全可以用小说或散文来表达。

    什么是诗意?诗意是对人最普遍的生活感受和情感的高度概括,是对那些感受和情感的巧妙的动态的触发,而不是一些静态事实的陈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鹂站在柳树上叫,白鹭飞向天空,孤立来看,不过是两个常见的景致,当动态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便有了一种意境。同样,“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情人相拥剪烛芯,巴山的夜雨,实在是联系不到一起的两件平凡的事,但是诗人把它们后面深藏的意境从平凡的感受中挖掘出来并联系在一起,这就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

    如果写诗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诗意的话,“诗”这种东西应该和它的形式没有关系,只要能把作者所感觉到的意境表达出来,就是好诗。试读下面几联公认的好诗: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夜行黄沙道》)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浣溪沙》)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总被无情恼。”(苏轼《春景》)

    这些诗是何等的简单明了,没有任何偏字僻词,然而却散发 出如此浓郁的诗意!

    如果你是一个经常作诗或者经常有作诗的念头因而想捕捉一点生活中的诗意的人,你会发现,当你想写一首格律诗时,你总是有一些起始的线索。例如用七律还是五绝,清平乐还是蝶恋花,于是,那些字数,韵脚,平仄,对仗的要求,已经把人的思考限制在某种范围之内,你只要或只能在有限的可能性中去寻找你的意境。当满足了那些格律的要求后,你本来想表达的意境很可能已经走了样,或者完全成了另外一个样子,这在写作格律诗时是经常出现的。

    现代人做格律诗,更多像玩一种文字游戏。因为白话的交流在现代社会各阶层已占了绝对的地位,用文言和格律的语言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已经脱离了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需要,不像古代,那时的文言统治着正式场合和书面交流。另一方面,中国格律诗已渡过了它的高峰,且不说它们穷尽了人类的所有感情和意境的表达,可以说中国格律诗现有的佳句已足够表达人的大部分情感。于是很多现代人更愿意直接引用已有的诗句,创造作集句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不是没有道理。

    然而,当你想用毫无拘束的白话文去写一首诗时,没有任何线索可供你使用,全凭你的想象力在无限的可能性中去寻求意境,这是一个更加困难的创造环境。可以说,在诗歌写作时,自由,才是更难应对的。   

 

7.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就是在人生不同的生理阶段里和不同的境况下,把人的思维和感觉限制在一定的自由度里面让他发展和成长。这叫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人能够突破那些限制,长成有用之材,是各种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可能性是凤毛麟角,少到不值得去追求的程度,这也不是普通的教育能够承担的使命。但是社会却从功利角度夸大了这种可能性。当每个大学生都去学比尔盖茨退学创业时,社会就乱了套,普通人也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基础。

    有人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念给人们听的诗,它抒发的是教育者应该有的善良动机,而不是教育这种社会行为能取得成功的本质所在。动机并不是人们对教育的最终追求。教育永远是在和各式各样的,不同程度的无知打交道。“摇动”,“唤醒”,都是会遇到强大的阻力的,克服那些阻力远远不是靠动机,而是需要对绝大多数人行之有效的方法,由社会来检验其结果。踩踏过教育之路的人应该都知道,抒情诗不会是你培养自己的下一代成为有用人才所应该遵守或遵守过的指南。

    人的众多悲剧之一,是没有能力,或在没有获得能力的时候,却有过多的自由。这难道不是那些好高骛远,一无所为的失败者的共同特征吗?


浏览(5639)
thumb_up(27)
评论(1)
  • 当前共有1条评论
  • 北极雪橇

    自由

    你是空气

    你是我依依不舍的恋人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