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重大议题的问与答
经济学重大议题的问与答
问:金融危机时最主要的表现是什么?
答:挤兑潮出现。
问:商业银行为什么怕挤兑?
答:因为商业银行內的存款总数远远大于银行真正持有的货币总数(这道理看起来也太简单了,但注意啦,再往下看,它可是经济学理论中一个颠覆性理论的开始)。
问:不是说银行内的存款都是货币吗?
答:如果银行内的存款都是货币,人们就不用恐慌去挤提了。
问:那什么才是货币的总数呢?
答:你在市场上售出一分钱商品,得到的一分钱是真货币,你绝不能把它变为两分钱去购买商品。市场一瞬间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一分钱,其总数,加上发钞银行以负债方式已经发行但还没完成第一次购买的货币数,就是真实的货币总数,即基础货币的总数,商业银行系统不能把其中的任意一分钱变为两分、三分…钱。发钞行发钞,是货币数量的变量,但只要货币一发出,无论在它进行第一次购买的前后,也就是在它的任何时候,商业银行系统都不能用它创造出多倍的货币,否则市场就没有任何公平可言了。
问:为什么商业银行內的存款总数会远远大于银行拥有的真货币总数呢?
答:A在市场上出售商品得到一分钱,A把钱借给B后,认为自已仍有一分钱,加上B手里的一分钱,一分钱好像变成了两分钱,这是一个假象。如果A和B同时急着要用这一分钱,事实上又没有两分钱,就类似挤兑了。A把一分钱存入银行,银行作中介把其中9厘借给B,B把9厘又存入银行,银行再次把9厘中的90%借给C,这样反复不断,与上述类似的假象出现了:A有一分存款,B有9厘存款,C有…,全部加起来,结果一分钱真货币变出了一毛钱存款,它们都能提现,好象一分钱货币变成了一毛钱货币,其实一分钱还是一分钱。银行內真货币的数量就是准备金总数,用它創造出来的存款总数比它大得多,但只是货币的影子。
问:不对。银行把9厘钱借给B后,B去购买D的商品,D出售商品得到9厘线,存入银行,这是真货币,如此反复下去,银行多倍造出的存款,不都是商品售后存入的真货币了吗?
答:A的一分钱没有存入银行,借给了B,B用一分钱买D的商品,D出售商品得到的一分钱当然是真货币,问题是A认为自已还有一分钱,他手上真的还有一分钱吗?没有,他的一分钱已被B用掉了,一分钱还是一分钱。同样的,上面所涚D出售商品得到9厘线,是B用掉的A的9厘钱,A拥有的存款中已空了九厘,这样一直推下去,银行存款多了几倍,但货币一分也没多。
问:为什么降低存款准备率,增加存款创造量,能增加社会总需求,这难道不是增加了货币的数量吗?
答:A有1万元,沒有急用,他有1千个朋友反复向他借钱,1万元的周转加快了,社会购买力也增加了;如果他一个朋友也没有,就不会这样。A的1万元存入银行,假设存准率100%(当然不可能),就跟A沒有朋友一样,只有自已能用这笔钱,对1万元的流通没有任何加速作用;将存准率降到1%,1万元还是1万元,但它有100万元影子存款随时用它,流速加快了,购买力也加大了。降存准是通过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而非增加货币的数量来增大社会的购买力。
问:那么降存准,就一定能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增加购买力,平衡供过于求,消除过剩危机吗?
答:A有1万元,本有1百个朋友,非常急借钱用;后来朋友增加到1千个,但这时形势不好,不想用钱,可能反复借那1万元的次数还不如1百个朋友时快。同样道理,存准率降低后对真货币的加速作用可能还不如降准前。此货币政策有作用,但是一种软作用,决定因素在于经济是否失衡,人们是否想、是否能增加投资或消费,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是供过于求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这里省略了说明,利率的升和降与存准率的升和降一样,所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降与升,都不是供求关系失去平衡的根本原因,因此,对购买力的调节作用都是软作用。
问:不错,银行中存款的总数与从银行能提出货币的总数,是两个不同的数,前者比后者大得多,当前者一齐去挤提时,银行就没有那么多钱可提了,但非要把它们区分开来吗?有何重大理论价值?
答:当经济危机发生时,我们常发现货币不够用,是货币数量突然减少了,部分消失了吗?实际情况常常相反,发鈔行为应急正加快发行货币,使货币数量大幅增加,这时货币不够用就一个原因,货币流通速度或者说周转速度大幅下降了。古典和现代货币数量学甚至整个经济学都,假定货币流通速度基本稳定为前提进行理论研究,是非常错误的。只有正确的货币数量定义,才能正确地认识货币流通速度,才能正确地解释种种与货币相关经济问题。
问: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突然大幅减慢的原因主要有那些?
答:非经济的有瘟疫、战争等;经济政策上有,为抑制经济过热而提高存准率、利率等原因;根本原因,是持续非均衡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增长,高速撞击劳动人口自然增长所限的潜在增长上限,适合失业者高投入的产业结构与劳动力自然增长不相容,产能过剩,投资萎缩,资金周转减慢,并常与利率提高等叠加,如美国的现状。
问: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会有什么经济后果?
答:1万亿元货币,如果平均单位货币1年购买过5次,就有5万亿元的商品售出,社会有5万亿元的收入可供分配。如果第二年货币流速突然下降到平均单位货币,1年只购买2次(夸张点说),货币存量还一样,但这年只有2万亿商品售出,商品大量过剩,只有2万亿元收入可供分配,大量企业破产,失业大增,没有收入许多人债台高筑,银行贷出的钱收不回,银行內真币越来越少,人们恐慌,包括创造出来的大量存款开始挤兑小量的真货币,反过来进一步抑制货币流通,形成恶性循环。挤兑潮常常就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先兆。要強调的是,货币流通速度突然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失衡,不能通过对流通中货币的政策调整,使上述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
问:只听说过货币有狭义和广义的许多种,没听说过还有真实的货币,和以存款方式存在的影子货币的分法,谁正谁误?怎样理解?
分几点来回答:
一,如果狭义广义货币M0、M1、M2…都真实存在,它们都在流通着,你要说明的问题是,是否也有狭义广义的货币流通速度V0、V1、V2…?如果你说有,而M0×V0是M1×V1的一部分,后者大于前者,M1×V1又是M2×V2的一部分,M2×V2大于M1×V1,更大于M0×V0…,那么是否还有分別等于M0×V0、M1×V1、M2×V2…的狭义广义的商品销售量呢?谁能告许我,一个市场一年內有几个不同的商品销售总量?分別是什么?此说明无法自完。如果你说沒有,只有其中一种货币有流通速度。那么在狭义广义的货币中,到底哪种货币有流通速度?并决定商品的销售量呢?哪几种货币是不流通的?此说明也不通。因此货币有狭义广义多种的理论,是不能提货币流通速度的。
二,为避开广义狭义货币流通速度这个难题,又有了货币流动性这个概念,常有流动性不足或过度之说,其中看不到货币数量及其速度的概念,也搞不清楚它是一个数量还是指一种状态,无法量化与货币理论中的数量关系对接。
三,挤兑时很多存款无法提现,已清清楚楚说明银行中的存款与其持有货币的数量不同,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广义货币中包含的无中生有创造出来的存款并非货币。
四,银行中只有准备金总数才是它拥有的货币数,也因为它是真货币,所以才有准备的作用,才称为准备金。它是唯一的,它的流通速度是唯一的,它的流通导致商品销售的量也是唯一的。
问:不对,准备金大都存于央行不动,流动的多是存款,怎么说只有准备金才是货币呢?
答:这是一个假象。要知道,当每一分钱从银行的任何一笔存款中提出时,该银行的准备金就减少一分钱。真实货币是借存款这个壳加快流速的,并且每一笔提现导致准备金的减少,都会导致银行內多倍的存款被消灭。只是在经济运行正常,货币流通速度稳定情况下,货币流入与流出银行的速度基本平衡,流入的货币替代了流出的准备金,支撐那笔本应被消灭存款的信用,才看不到存款消灭的过程,准备金数量稳定才能稳稳地留在央行,好象一动不动。但如果经济失衡或出现瘟疫等意外等,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突然减慢,无法及时回流银行,替代流失的准备金,支撐本应消灭但一时又无法消灭的存款的信用,导致银行信用危机即挤兑潮。读者自已去判断,到底是逻辑混乱的狭义广义货币理论,还是准备金是银行真正持有的货币的理论,才是真实反映货币数量的理论呢?
问:现在已经有加密货币、稳定币等等电了货币,你不觉得你的货币理论已经过时了吗?
答:当你售出一个商品或服务,获得一笔货币收入,这笔货币就承载着你售出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到市场去购买等值的另一商品或服务,无论货币的形式如何改变,这种关系是不可改变的。你可以用赌博、欺诈、投机…等等非商品交易方式从无到有获得一笔货币,但不可否认这笔货币仍然承载着之前一次交易的商品的价值。只要这个实质性的关系不变,我的理论就不会过时。在维基百科的稳定币词条中指出,“稳定币被有些人认为是中心化资产抵押发行的代币,稳定币价值与被抵押资产价值直接连动。”可见稳定币只是运载商品价值在网上流通的代币,抵押资产有法币、黄金…。稳定币在市场与商品交易时的转移,就是被抵押资产例如是法币的转移,去承载被售出商品的价值,使交易更加便捷。
问:比特币等加密货币不是也能作为稳定币的抵押资产吗?而这类加密货币本身并非从商品销售中获取价值,这又怎样解释呢?
答:在比特币等加密货币中是含有商品价值的,但我要直接了当地说,其中每一分钱都是盗窃法币中的价值而来。我这样说,一定会遭到非常强烈的反对,但你必须听完我全部说明再提出反驳。1998年我在《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第6期上发表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货币制度改革”一文中,举有下面一例:“假设一个信誉极高的畗翁A,看到自已非常喜欢的商品但没有带钱,他写下1张欠条给商品售者B。B毫不犹豫把商品给了A。B拿着A的欠条到米铺对老板C说:‘这是A的欠条,我用它換你的米吧’。C也毫不犹豫把米換给了B。假设A的信誉高到这样的程度,欠条一直转移下去都没有人向A索偿。在欠条转移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不亏也不欠,只有A是拿了商品但没有偿还的债务人,而最后一个欠条持有者是暂时没有得到偿还的债权人。不过他也不用向A索偿,只要拿着欠条到市面换东西就行了。货币发行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货币发行者就是这个富翁A,A用欠条換取B的商品,就是货币的第一次购买行为,并由于不用偿还而实际获得一种收入。”我们再假设一个技术完美的伪钞印制者D,伪钞与真钞没有任何差別,获取其第一次购买力在技术上也没有任何不同。本质上的不同是:一,其行为是非法的,通过稀释法币中价值的所得,落入盗窃者D手中,而法币的发行也稀释了原已流通着的法币的价值,使其获得第一次购力的这种收入,类似一种财政收入,从社会中获得又用于社会,前者是窃取,后者是服务于社会需要;二,法币的合理发行数量,应是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确定的,是受控的,而伪币是不受控的。根据以上质的差别,我们来看看比特币第加密币的实质。加密币本身不是有价值的物品,其发行所得收入,即那个从无到有的第一次购买力,取自社会又不用于社会,与伪钞所窃得的第一次购买力,本质上完全一样,这是加密币的第一次窃取行为;伪币通过不断加大印量来不断窃取法币中的价值,但加密币相反,是通过限制发行量人为制造的稀缺性来不断窃取法币中的价值。黄金与其他稀缺贵金属一样,价格的长期变动反映其价值的变动。加密币的千倍万倍增值,不是因为它本身的价值有了千倍万倍的增长,它不是黄金,它本身没有价值,而是它从法币中千倍万倍地窃取了价值。我们再假设一个E,他早期以$0.00076获得获得1枚比特币,此币从未用来购买过商品,今天(增补此答时间;2025.7.12),其第一次购卖力以达到$117,593.49,也就是稀释法币非法落入E口袋的价值。如果此币经过了N次的商品交易,那也只是这笔非法所得落入N个中间人的部分人手中也。也许你会说,这是风险投资收入。你投资黄金、股票…,在风险中获得收入,这是从黄金、股票…的价值变动中获得的收入,但加密币不是黄金、股票…,它没有价值,更没有千倍万倍的价值增值,这不受控制的增值从何而来,窃取。这正是多国争相发行稳定币的原因。加密币与伪币一样,其发行量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毫无关系,只为了更多地窃取法币中的价值,并给经造成混乱与不公。人们迟早会看清加密币的实质,并为阻止其继续增值的窃取行为采取法律行动。
问:能用上述理论,说说中国和美国经济面临的困境吗?
答:这个问题需要用长篇的论文来解答,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我在https://blog.creaders.net/u/32271/上发的三篇文章。
就上面最后一个问题,想简单涚说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突然大幅下降几个可能叠加的原因。
刘易斯拐点,指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刘易斯拐点的要害,是过剩或失业劳动力高速投入生产所导致的经济高速增长,所形成的上下游纵向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国民收入用于投资与消费的结构等等整个相关联结构体系,在失业人口基本消失时无法持续,导致产能过剩,投资萎缩,失业增加,消费萎縮。减投资减消费的表现就是货币流通速度减慢。而瘟疫、战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作用,常常会叠加上述根本原因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如瘟疫、战争期间,人们被迫减少消费,企业减少生产,货币购买次数下降即流通速度减慢。
在新冠疫情爆发前,中国经济已过刘易斯拐点,经济增速下滑明显,货币宽松也抵挡不住货币流通速度的急速下降。新冠疫情爆发再加严酷的清零封控,产生強烈压抑货币流通的作用,叠加到上述的流通速度减慢上,雪上加霜,至使百业萧条。突然放弃清零,以为解封后会有复苏。未果,说明根本原因仍在,疫情只是使烂局更烂。经济周期每一次繁荣的顶峰,都是规模或大或小的刘易斯拐点。新冠疫情爆发前,美国经济在货币宽松的助力下,正向着刘易斯拐点冲刺,货币流通处加速状。新冠打断这一冲刺,经济突然急剧回调,失业猛增。紧接着国际资金大规模回流美国,又修复了经济波动的原形,继续向着拐点冲刺。在失业率接近谷底时的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意味着拐点将至。届时,无须货币政策从紧,货币的高速流动都会急转直下,通货膨胀自然消退。而手忙脚乱的美联储为压通胀,祭出一次次升息去打压货币流通速度,使之更快转慢,金融危机、挤兑潮更早出现。这就是美国的经济失衡、意外的瘟疫和战争再加经济政策三大抑制货币流通速度因素相互叠加的过程。本人老矣,故常听人劝告,小心防跌,说某某某、某某某,跌了一交,很快就仙了。其实并非仙了是因为这一交,相反是人要仙了,器官都老了,才有这至命的一交。同样道理,经济危机爆发前的种种现象,如经济脱实向虚、银行爆雷、房地产爆雷…,并非危机发生的根源,而是经济整体性的结构失衡,在不可持续的拐点,危机应该、必然爆发前的种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