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拥有核武、美军驻台」的全球战略形势正在形成
原作者:杨宪宏
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以17票同意,5票反对通过《2022台湾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 of2022)。国际媒体认定「此举将强化美国对台军事支持」。也就是,台湾将是美国全球防卫的最高战略任务。中共若敢侵犯台湾,美国一定出兵。
台湾的安全已经与美国的国家安全完全挂勾在一起。
美国的战略专家,最近讨论台湾议题时,规格上已经有极大跃进,视台湾为美国的一部分,台湾有危机就是美国有危机,打击台湾就是打击美国,因此已经有专家认为,美国军方必须考虑,「让台湾拥有核武器」。这个提议意味着,未来美军驻防台湾的可能性正大幅增加。
最前卫的论点当属美国杂志《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最近刊出《能保卫台湾的时间正在流逝》(Time Is Running Out to Defend Taiwan),此文呼吁在未来5年内,美国五角大厦必须儘快实现快速、有效的变革,提升吓阻中国犯台的能力,「让中共侵台成本高到无法负荷」。美国尤其应协助台湾做好作战规划、兵推和军事训练,同时帮助台湾利用商业能力提高态势感知能力,获得关键的不对称战力,如防空系统、水雷、武装无人机和反舰飞弹。文章结论,「美国需要大幅加强吓阻,打垮北京夺台的信心。」
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前高级主任史帕丁(Robert Spalding)提出警告,美国目前制裁中国的手段,主要是对高科技业和贸易限制措施的延伸,他认为,「这类贸易或经济的制裁措施,中国可能早已有所准备,反而受影响较大的是美国。」所以效果有限,事实也是如此,中共的对台威胁,在美国制裁付诸行动之后,并未降低。
华盛顿智库兰德公司资深国际防卫研究员何天睦(Timothy R. Heath)同意史帕丁的分析。他指出,考虑到制裁可能给美国造成的负面影响,制裁本身的范围和程度可能非常有限,「这种制裁不足以阻止中国入侵台湾。」
但他强调,「华盛顿还需要保持强大的军力,让北京怀疑自身能否在战争中迅速取胜。而经济制裁只是向北京发出信号,美国对威慑是认真的,并愿意为了支持其盟友和伙伴而做出经济牺牲。这可以让北京在台湾问题的算计上持谨慎态度。」但这样还是不够。
史帕丁认为,「唯一能阻止中国攻击台湾的办法是给予台湾核武器,如果我们真的想防止中国与台湾发生战争,就是给予台湾一种具有可信度的核威慑。」他分析说,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中,这并不是没有可能,「我们看到朝鲜正在发展自己的核武器,伊朗同样也在发展核武器,所以并不是没有空间让台湾拥有自己的核武器项目。」
这个在台湾布防核武器的提议,数十年来一直是大辩论的题目。台湾在两蒋时期都曾经多次自行秘密发展核武,却都被美国军情单位阻止(请看贺立维博士所着《核弹MIT》)。
台湾因为拥有叁座核电厂,在2025非核家园到期时,共将产生约2万束超过4,000公吨的高阶含plutonium的「核废料」,这是可以通过浓缩作业,製造核武器的原料。台湾一直被国际核武研究机构列为「潜在核武国家」就是因为拥有大量的含plutonium核废料。而台湾的具备高科技能力及长期拥有核子工程技术,也给了国际想像,台湾有可能成为拥有核武国家。
但台湾国防部长邱国正去年底曾对台湾可能在10年内拥有核武器的问题回应说,台湾军队从未讨论核武的问题,台湾国防部也从未接到任何要发展核武器的指示,台湾将谨守国际规范,「不生产、不发展、不取得核子武器相关技术。」
他说的不是台湾「没有能力发展核武」,他的说法潜在的语意是「台湾目前不是不能,只是台湾不会自己做」。
现在美方的专家主张的也不是要台湾自製核武,而是如日本前首相安倍晋叁所倡议,日本在中共核武威胁下,美国应考虑「核共享(nuclear sharing)」,也就是说,日本自己不拥有,但是美军协防中,携带核武防卫日本。这样的倡议,现在已经有专家提出,是否也在台湾实现「核共享」,这必须先有美军驻防台湾。
美国国防部2002年的《中国军力报告》就将「台湾拥有核武」评估为中国对台动武的红线之一。可是美军驻台顺理成章有核武准备,与「台湾拥有核武」是不同概念。这个层次的军事、政治、外交攻防,仍需时间观察。
就在此同时,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导,普丁与习近平见面表示,俄罗斯坚定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谴责美国及其附庸国在台湾海峡的挑衅行为。」意思是,普丁正在鼓动习近平对台湾採取行动,以救俄罗斯在乌克兰兵败如山倒的悲惨局面。
俄中的邪恶轴心联手,将更加刺激日、韩、台、菲、澳的「印太核武防线」的必要性。而其中最核心就是台湾的布局。
前国务卿庞毕欧3月访台时,在闭门会议中,就提出「核威慑」必须重新思考,而且要儘快承认台湾的主权国家地位,才能吓阻中、俄的入侵野心。
台湾是否要正式拥有「核武器」?是个複杂而且难度超高的国际议题,这更涉及美军是否驻台?是牵一髮动全身的大时代变动,台湾朝野必须坐下来面对面讨论,至少立法院各党团应该有所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