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蘭

注册日期:2022-02-16
访问总量:454619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毛泽东时代: 执政者的一面镜子(1953年-02-04)


发表时间:+-

《人民日报》1953年2月4日

北京市准备好春节供应物资

在准备春节物资供应中,私营商业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最近半个月中,私营商业采购了大量春节货物。如私营牛羊驼、猪肉、猪马骡屠宰等三个行业共采购牛一千三百多头、羊三千头、猪六千八百头。鱼业采购的鲤鱼、鲫鱼等共计二十余万斤。此外,土产食品、糕点糖果、绸布、百货等行业准备的春节货物,也比去年春节多一倍左右。

》编者注

现在很难找到旧北京百姓日常生活的资料,这里介绍叶祖孚先生所写《燕都舊事》中的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风味小吃街‘门框胡同’”。叶先生提到的“小吃”,指具有北京风味的酱肉还有北京人喜欢的“爆肚”,以及年糕。下面抄写文章中的一段。

“先要由胡同南口那家有名的复顺斋牛肉铺说起,它的酱牛肉酥烂适口,堪与月盛斋的酱羊肉比美。也是由一锅原汁牛肉汤天天煮肉出售,每天定时定量,很快售完。掌柜是一户姓刘的回民。后来这家酱牛肉铺迁到前门大街,与月盛斋合并了。胡同内都是回民经营的个体摊户,他们注意用具卫生,食品也讲究色、香、味三者俱到,因此喜迎了不少顾客,颇有些名声。如卖爆肚的‘爆肚冯’,爆出的羊肚、肚仁火候适当,不老不嫩,配制的酱腐乳、韭菜花、芝麻酱等佐料鲜美可口,每天摊上坐满了闻名而来的顾客。这个摊还售酒,顾客高兴时斟上一两白干慢慢地啜着。

‘白记豆腐脑’是由白姓父子经营,豆腐脑白嫩无比,所制口蘑渣羊肉卤,老远就让您闻上它的香味馋液欲滴,食用时浇上辣椒油或蒜汁,真是美不可言,怪不得很多身穿革履的金融界人士,也跻身市井之间,弓着腰坐在小窄板凳上喝着风味独到的豆腐脑。‘白记豆腐脑’有个分摊,设在肉市广和楼门口,专卖给看京戏的观众。上述‘爆肚冯’与‘豆腐白’,还售刚烙的的芝麻小烧饼,单有些个体商贩,把烙得的小烧饼放在小篮里,送到这里售给顾客吃。”①

上述应该是民国时期北平市民生活的写照,以及中共建政初期北京生活的回光返照。文章读起来非常暖心,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一定有不少这样的回忆,像叶先生。党报的文章介绍北京市物质供应的情况,建政初期确实比之后要好很多,因为那时中共的政治运动还没有波及一般市民的生活。五十年代初期北京还有不少个体饮食经营者,像叶先生文中的“爆肚冯”、“豆腐白”,回民他们“注意用具卫生,食品也讲究色、香、味三者”。但是好景没有持续下去,这一年中共开始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很快就取消了这些个体经营,之后他们就不见了。改革开放后,允许个体经营,但是那个时代的色香味随同经营者一起消失了,永远地消失了,就像动物世界中灭绝的动物一样。灭绝的动物有朝一日还有可能通过生物技术复活,但是历经数代人传承的品质可能就没有这个机会了。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深入,中共鉴于粮食的不足,1955年在全国发行了“购粮证”和“粮票”,②限制粮食的购买。之后食品开始短缺,百姓的生活渐渐步入票证时代。1959年之后物资供应愈发紧张,发行的各种票证有几十种之多,主要的票证有“肉票”、“蛋票”、“布票”、“油票”等等,甚至火柴也要票。党报这时宣传,“帝国主义集团将会愈见分崩离析,一天一天地更烂下去;而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主义国家将会愈见团结互助,一天一天地更好起来。”③似乎物质贫乏日盛一日,在中共眼中就是“一天一天地更好起来”的象征。

————————————————————————————————————

①叶祖孚著《燕都舊事》“风味小吃街‘门框胡同’”

②《人民日报》1955年7月22日“关于粮食的统购统销问题——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二十一日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③《人民日报》1959年1月1日“1959年的东风”


浏览(1496)
thumb_up(1)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