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知

注册日期:2011-11-20
访问总量:18109882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转贴:45张图,见证恢复高考45年


发表时间:+-

(希望图片可以,否则请点击标题至原址)


45张图,见证恢复高考45年

先知书店 孙娟的书房 2022-06-07 04:40 Posted on 贵州



ImageImage

Image



45张图,见证恢复高考45年

文: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编:先知书店


1977年高考,一个国家命运的拐点,千百万个人生的转折。


如今,又迎来了第46年的高考。值此之际,分享从1977~2021年的45年高考的照片,通过影像回顾那些年的青葱岁月。



1977


1977年12月10日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


这一天,570多万从农村、工厂、部队走来的年轻人,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和奋发的意气,奔向考场。


由于报考人数过多,国民经济也刚开始恢复,国家一时竟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中央果断决定调用印刷《毛选》第五卷的纸张。


最终,27万年轻人在第二年的春天,迈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


Image



▌1978


这一年的高考,全国首次实施统一命题,分省录取,这一考试制度基本沿用到现在。


下图中是一张珍贵的1978年高考成绩通知单,408分的总成绩在当时堪称学霸。


Image



1979


这一年,饱经磨难的共和国迎来30岁生日,“而立”之年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抖擞精神。


这一年开始,高考的日期定于7月7-9日举行,除了1983年外,一直实施到2002年。


4.jpeg




▌1980


这张旧照摄于当年开考前的考场,两名女生正在交谈。


她们的笑容给沉闷的考场带来一丝轻松的气息。


面对着未知的考试与前程,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轻松起来呢?


5.jpeg




1981


这是1981年,天安门广场,华灯下,复习高考内容的青年。


知识改变命运!这一信念,越发坚定地扎根在年轻人心中。


Image



1982


这一年,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志气高昂的他,在志愿表上填了北京大学,不过遗憾的是他当时的数学只考了1分。


次年高考,他的数学也只考了19分,不甘心的马云选择了“第三战”。


这第三次高考,他的数学终于考到了79分。但遗憾的是,他的总分与本科线还是差5分。


不知道是不是黄天不负苦心人,由于同专业招生人数未满,马云最终进入了杭州师范学院本科,被调剂进入外语专业。


Image



▌1983


这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第一次出现了一幅漫画。


这幅题为《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描绘了一个人挖井,挖了很多次,都在快接近水面的时候放弃。


这道题的出现,让当时习惯了根据一段材料或一个命题开始写作的考生们措手不及。


曾担任过高考阅卷的北京语文特级教师薛川东回忆,当时不少考生没有真正看懂这幅漫画。


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了“一个农村的坏分子,要把大坝挖穿,幸亏没有挖穿,不然就出大事”的故事,让阅卷的老师们看得哭笑不得。


Image



▌1984


10月27日,报名参加上海市总工会举办的高考复习培训班的年轻人,将报名大厅围得水泄不通。


Image



▌1985


这一年,高考向着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方向发展。


也是在这一年,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下图是1985年高考前夕,北京171中学的王琳和一位男生隔着几张课桌低头看书,他们在谈恋爱,后来考入同一所大学,结婚、离婚。


照片记录了一对恋人青涩的求学时光。


Image



▌1986


“黄冈中学”,是一个提起“高考“就不得不提的“神话”。这一“神话”,在1986年,几乎达到巅峰。


当年,黄冈中学高考升学309人,升学率达91.4%,600分以上高分者达30人,占全省1/9,且囊括理科第一、二名,文科第一名。


打着“黄冈”旗号的试卷、辅导书,以“偏、难、怪”著称,恐怕是很多人学生时代的噩梦。


11.jpeg



▌1987


这张老照片,记录了高考结束的考生们,兴高采烈地走出考场的场景。


即使是30年前,这场面看上去和今天也并无太大差别。


12.jpeg




▌1988


这一年,江苏高考第一次发现了抄袭作文。


根据高考语文命题专家高朝俊曾在其书《高考作文那些事》中的描述,这一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以“习惯”为题,在选择“样卷”的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一篇记叙类的文章写得太好,判为一类卷上等。


在把“样卷”发到阅卷教师手里以后,就有教师来反映,这是一篇抄袭之作。


那时候可不像现在这样,把“疑似抄袭”的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百度”一下,把搜索到的有关文章对比一下,基本上就可以得出结论。


阅卷组只得在请那位老师回忆了原文出处后,派了几位教师,把近5年的《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都搬了出来,一份份地找过去。


终于,在1984年5月17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找到原文。于是那篇文章被判为“抄袭”,得了很低的分。


在高考恢复10年后,整个社会学习的热情越发高涨,下图是大年初一的上海,求知的年轻人令图书馆的自习室座无虚席。


Image



▌1989


这一年,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标志着标准化考试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至此,高考这根指挥棒产生了空前的指挥效应。标准化考试促使全国的基础教育都不得不跟着应试方向走。


标准化考试派生了标准化答案,后来就用上了阅卷机器。像下图这样70年代的高考阅卷现场,慢慢地就看不到了。


Image



1990


当年10月,国家教委启动“三南改革”,湖南、海南、云南三省将过去高考的文理科分组变为文史、理工、医农和地矿四类,每类只考4门。


而这一重大政策的宣布,离次年高考只有不到9个月的时间。无数人的命运因为这一纸文件而改变。


直到今天,高考的内容和形式仍在不断变化。“上榜”这件事,对每位考生都充满了变数。


Image



1991


在高考前不到三个月,国家教委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从1991年开始,在全国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


会考原本只是学业水平考试,但是后来,为了提高升学率,一些地方依照会考成绩将一些学生提前驱除“出局”,不被允许参加即将到来的全国统一高考。


Image



▌1992


这一年,刘强东考取了江苏宿迁的高考状元。


据《年轻就是要:活出你自己》一书中描述,刘强东的小时候的梦想是从政,做县长,造福一方。


当时,以他的成绩完全可以上清华大学物理系,但他早已经在填报志愿时,放弃了清华物理系,填写了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那时候的他想当然地认为:进了人大就能做官,而社会学又是统管一切“小学科”的“大学科”。


可惜的是,在入学当晚,刘强东的美梦就破碎了。因为同系的师哥告诉他,社会学与从政无关,而且就业状况在人大排倒数第二,仅次于人口系。


在今天,高考专业与就业不对口的情况,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


Image



▌1993


这一年,国家教委大手一挥,开始在各省市中铺开“3+2”高考科目设置,即文史类考语、数、外三科加政治、历史二科,理科考语、数、外三科加物理、化学二科。这种科目设置一直沿用到2000年。


下图是一张1993年的高考政治试卷,这样的卷面设计,让人分外熟悉。


Image



▌1994


这一年,全国37所重点院校试行并轨制收费,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


以前国家发生活费相当于“国家干部”的大学生身份,从此要自己掏钱读书。


下图是湖北三峡坝区三斗坪镇东岳庙村,黎开英的儿子望军在1994年全国高考中,以651分的好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乡亲们纷纷来到他家祝贺,金榜题名给这个农村家庭带来了无上的荣耀。


Image



1995


即将进入考场的考生正在考场外进行着最后的温习。


Image



1996


漫画作文题再一次出现已是1996年。


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给出了“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这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被评价为讽刺现实,直面社会阴暗面。


也由此引发了教育界与医务界的一点不愉快。


Image



▌1997


7月28日,西安。发榜了,许多高考生落榜。


国家办的大学有限,社会办学的大学便应运而生。


下图是招生咨询会上,替儿子选学校的父母。


Image



1998


这年高考结束后,一位考生在清理自己的学习资料。


厚厚的资料摞起来,超过了小伙子170厘米的身高。


Image



1999


世纪之交的1999年,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


“幸亏我妈没早生我一年!”,当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太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这一年,高校招生比例猛增至47.4%,而直到6月时,许多考生尚不知会有此意外之喜。


扩招,给了很多人圆梦大学的机会。这一年的高校扩招引发了“大学新生潮”。下图为武汉大学“迎新”场景。


Image



▌2000


这一年,电脑和互联网还是稀罕物,位于北京东大桥的百脑汇电脑城,一大早就有许多考生和家长来到这里,排队等待免费上网查分。


据工作人员说,一个上午就来了近百人,查完了分数,每个人的表情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忧。


Image



▌2001


这一年,高考取消了考生“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限制,


这给无数大龄考生以惊喜和机会。


以炒股为生的黄顺锋做梦也没有想到今生还有机会参加高考。他同众多大龄考生一样,成为高考新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


Image



▌2002


7月7日,上海市92800多名考生冒雨走进全市3800多个考场参加高考。


而首场语文考试的作文“面向大海”,因取材范围过大,颇让部分考生感到无所适从,纷纷表示心里没底。


下图是一位女生刚出考场,便向母亲诉苦。


Image



▌2003


这一年,教育部决定将高考时间提前1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日,

高考终于告别酷暑。


678的谐音是“录取吧”,在残酷竞争的考试中,这也许正是考生需要的一点心理安慰吧。


这一年,全国爆发了大面积的非典疫情,想要进考场,还必须先过“体温测试”这一关。


Image



2004


6月7日,63岁的“爷爷考生”邹伟敏在浙江嘉兴海宁一中考点参加考试。


像这样的大龄考生,如今并不罕见。


大学是一个美丽的梦,而这个梦,并不只属于年轻人。


Image



▌2005


这一年,海南高考状元李洋“梦断清华”,引发了全社会对“高考移民”及“高考公平”的大讨论。


当年,李洋先是被告知高考分数海南理科第一名,海天学校还挂出醒目的条幅,祝贺李洋取得好成绩。


眼看就要实现上清华大学的梦想,但因为有人举报,他在海南就读未满两年,不符合海南省报考本科第一批院校的要求,被取消了录取资格。


李洋后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


55.jpeg




▌2006


6月7日,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老师,在开考前,送给每位考生一个贴有“心会跟爱一起考”的苹果,预祝考生“平稳考出丰硕成果”。


一个苹果,代表祝福,也隐隐投射出教师群体在面对高考时的焦虑。


Image



2007


高考,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毕竟,谁家还没有个要高考的孩子呢?


2007年某公交公司出动公交车免费接送考生,并且在考场外设置了车厢服务站,让家长不必在酷热里等待,可以上车免费饮水和休息。


Image



▌2008


7月3日,四川地震灾区延期高考举行。


在德阳人民医院的“病房考场”内,4名东汽中学考生正在填写答题卡。


Image



▌2009


高考结束,广东省四位“状元”骑着高头大马,霸气巡街。


高考催生出一种“状元经济”——状元笔记、状元错题、状元食谱 ……只要跟“状元”沾上点边,都会卖的还不错。


Image



▌2010


高考结束,也许是多年未曾见过的笑容绽放在考生和家长的脸上。


鲜花、拥抱,毫不吝惜。


高考对每个人来说,都不亚于一场战争,考试结束后所有人都如释重负。


Image



▌2011


高考这天,工地停工了,汽车不鸣笛了,就连大妈们都不跳广场舞了,整个社会,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考生释放善意。


一位考生在的哥、交巡警等人的爱心接力帮助下抵达考场后,不禁感动地哭了出来。


Image



2012


6月8日下午,高考英语听力考试。紧挨着南京市九中高考考点的道路上,考生家长排成一排,堵住马路,指挥过往的自行车、电动车绕道而行,以免噪音影响考生的考试。


高考,从来就不是只考学生的。


Image



▌2013


每年临近高考,家长为了考生,做尽各式祈福,试图为高考之战的胜利增加一块砝码。


2013年5月13日,江苏省南通市,当日是民间传说的文殊菩萨生日,考生家长前往当地剑山风景区——文殊菩萨庙烧香祈福,求菩萨保佑子女考出好成绩。


Image



▌2014


临考前几天,四川巴城部分学校考生,用撕书、扔书的方式释放压力,迎接高考。


Image



▌2015


2015年6月5日早上8点8分,一年一度的六安市毛坦厂中学送考开始。


42辆送考大巴载着数千名高三考生,从这个号称“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学校驶出。


送考车的车头车尾都坐着穿红衣服的学生,有学生打开车窗,喊着毛中必胜,毛坦厂当地万余名群众和家长自发来到车队两侧为考生送考,家长们手持红色旗帜为高三考生呐喊助威,场面十分壮观。


Image



▌2016


高考是许多中国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为了维护高考公平性,反作弊工作也在不断从“人防”向“技防”升级。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的出台,将国家教育考试作弊行为列入刑法之中,使得2016年高考被社会评论为:“史上最严高考”。


Image



▌2017


高考从来就不只是参考学生的事,参考家长们有时候比学生更加紧张,也更加在乎孩子的高考成绩。


下图为2017年时,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考点。校门内外的学生看起来有的还又说有笑,拍照留念。校门家长们则显得更加拥挤,紧张不安。


Image



▌2018


每年高考,各地总会有一些小插曲,有的忘记死啊准考证,有的遭遇暴雨天气等等。


下图为2018年肇庆端中考点,当时赶上了台风天气,学校为了考生中午用餐不因天气发生意外耽误考试,组织人员给学生送盒饭,学生们就在考点就餐,以便下午顺利参加考试。


Image



▌2019


2019年6月7日,在江西省玉山县玉山一中考点外,通过重重险阻涉水而来的考生和家长心事忡忡。


持续了近二十个小时的强降雨让位于信江源头的玉山城处处水患,也让参加高考的考生和他们的家长心头蒙上了阴影。

考点被淹,但是学校前一晚连夜做了准备工作,考生和家长们到达时,从校门口到考点楼已经搭起了一座由课桌组成的桥,这座桥被称为“成功之桥”。


Image



▌2020


2020年,恐怕是除了是近20年来最令人难忘的一年。


开始于2019年底的新冠病毒在2020年席卷全世界,中国更是多出封城,全国上下人心惶惶。


2020年的高考因为疫情推迟了一个月。下图是武汉一处考场外,家长们迎接走出考场的学生们。


66.png



▌2021


2021年仿佛不存在一样,各方面都像是2020年的延续——高考也是如此。


疫情继续,口罩继续,幸运的是人民是生活也还能继续,高考继续。


下图是2021年6月7日,在广州第七中学高考考点,考生结束首场考试走出考场。可以看到几乎与2020年一样的场景......


77.jpeg


车轮不会停下,故事未完待续......


45年漫漫高考路忠实记录了家国面貌、时代变迁,你我都曾是这千军万马中的一员。


这条路,浸透了几代人的泪水、欢笑,写满青春,写就命运。这一切都始于那一年:1977年恢复高考,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


那一年之后,通过一次次高考,选拔出千百万优秀的学生,经过培养造就,许多人已成为社会各界的骨干。中国近几十年来的经济起飞,穷源溯流,与高考制度的恢复和不断改革密不可分。




浏览(5217)
thumb_up(2)
评论(19)
  • 当前共有19条评论
  • 求真知 回复 毛南博

    "所以恢复高考45年,中国退步了90年"确实是个耸人听闻的结论。无法沟通,留给诸位朋友判断吧。

    话说得绝对了,没有退步的余地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毛南博 回复 求真知

    "一个国家的进步与教育程度有相当大的关系"虽然话说得没错,但还得看所教育的内容,过去人们总是习惯用教育的身份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并受到尊敬,这归功于古代知识分子给人们留下的惯性思维,但这标准早就被周树人老一辈知识分子打破了,他们不读圣贤书,更反对教圣贤书,他们沉迷于功名利禄,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物质财富金钱美女,安逸享受,高人一等,在追逐功名利益过程中滋生欺诈虚伪歹毒的性格,没有廉耻,完全失去了做人的良知,所以恢复高考45年,中国退步了90年。

    屏蔽 举报回复
  • 求真知 回复 毛南博

    请问毛南博兄:你同意不同意一个国家的进步与教育程度有相当大的关系?如果是,那么恢复高考就是恢复正常的社会必要功能。这似乎没有什么可以争辩的吧?

    屏蔽 举报回复
  • 毛南博 回复 求真知

    脚踏实地的在科研,工业,制造,建设,医疗,教育等等各行各业这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结构,古今中外都具备,只是换了一个名称,比如过去的郎中现在叫医生或者大夫,过去的先生现在叫老师或者教授,过去的捕快现在叫警察.....人还是这些人,事还是这些事,这是永恒不变的事实,不能因为时代不同他们穿了一件马甲出现就认为这是屁眼撒尿,就认为这是一个新鲜名堂,就大惊小怪,实际上就是恢复科举45年,培养一批又批饕餮吃货。

    屏蔽 举报回复
  • 毛南博

    脚踏实地的在科研,工业,制造,建设,医疗,教育等等各行各业这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结构,古今中外都具备,南太平洋过去的原始岛国和原始非洲即没有设计师的改革开放又没有恢复什么高考现在都具备,这不算什么成就,这是历史的车轮滚动的结果,社会必定向前发展。我说的是在科学界具有开创性的领军人物,象俄罗斯的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全世界化学业都要以此为准绳,制裁也不行,不是那种男人提包做跟屁虫,女人陪睡卵袋子装精子,学点皮毛功夫就回中国不可一世,喝香吃辣,卵把子打洞戳得没皮,抄写些狗屁论文忽悠国家和人民。

    屏蔽 举报回复
  • 求真知 回复 毛南博

    毛南博兄无疑取了个巧:将这样一个大题目一下甩给了我,正因为答案有无数,想举也不知从何开始,不妨随手举中科院的一篇文章吧:


    https://www.sohu.com/a/334471131_464033


    其实,如果不怀偏见,平时稍微对这些关注一下的朋友,心中自有答案。


    除了“最出名”的,不应该忘记许许多多做出了贡献却未必为大众所熟悉的那些脚踏实地的在科研,工业,制造,建设,医疗,教育等等各行各业的人才,他们也是高等教育的受惠者。


    屏蔽 举报回复
  • 毛南博 回复 求真知

    本人书读得少,知识匮乏,见识短浅,博主不碍举例几个45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芸芸学子的创举和贡献,千万别说股市。

    屏蔽 举报回复
  • 求真知 回复 毛南博

    恕在下不敢苟同毛南博兄之论。人才不一定非是学子里出的,但是大部分的人才应该都有过学子的身份。学校与网吧当然不能相提并论。高考和电竞怎么相比?搞出了两弹一星的知识分子也不是因为没参加高考才有那样的成就。改开以来中国的进步成就全世界有目共睹,里面就有大量高考后得以进入高校受到高等教育的芸芸学子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您不是要说45年来,一无是处吧?

    屏蔽 举报回复
  • 毛南博 回复 求真知

    不知道你所说的筛选合格学子是否就是筛选合格的人才,学子与人才是不同的概念,好比学校就是网吧,高考就是一长全国性的电游戏竞赛,游戏玩得最好出了网吧还是一无是处,如果学做人不如学孔孟,学谋生不如学打铁磨豆腐。恢复高考前中国的知识分子还搞出了两弹一星,恢复高考45年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什么贡献?高铁重要部件都是从德国日本买的,微信是美国人设计的,航母照葫芦画的瓢,至于彩电冰箱,电脑,电视,你不想买,洋人会用枪炮砸开国门也要买给中国。

    屏蔽 举报回复
  • 求真知 回复 毛南博

    毛南博兄:当然度是万物万事之要衡。高考是不是出了很多人才是可以讨论的,但作为一个筛选合格学子,比较合理地运用资源,应该是大致不错的。我个人对将教育(还有医疗,房地产)完全推向市场是不认同的,但是认为高考的作用还是不能完全否定的。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