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中医

注册日期:2022-03-16
访问总量:83445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中药煎煮二, 银翘散——修治的另一极端


发表时间:+-

银翘散方 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杵为散,每服六钱 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浓而入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这六钱一次服,用水300毫升够了。烧开就10-12分钟。再过2分钟就香气大出了,总共不会超过15分钟,与前文提及的桂枝汤修治用时相去甚远。 矛盾吗?不矛盾。 仲景桂枝汤是汤剂,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都是相对厚重药品,偌大的大枣只是掰开,总体用量大得多得多,求的是浑厚雄猛的浓汤液。 而银翘散是粉末或粗末,药效煎出得更快,所用都是质轻芳香之品,煎煮太久反而导致药效流失。

问题来了。 当温病学盛行3-4百年后,许多群众,乃至于多数行内中医人都遵从这近世显学。 以银翘散的知名度,吴瑭的修治指导可谓深入寻常百姓家。“煎煮水开后10分钟就够了”?本人亲耳听闻过相当多的群众有这种煎药习惯,为此,每一次方药给出中药都必定附有详尽的煎煮服用指导。

抚今追古,感叹万千。《伤寒论》虽被戴上“临症第一书”桂冠,张仲景本人被尊为独一无二的医圣,所记载的113方也是无与伦比的“经方”,实际上后人根本看不懂《伤寒论》。 在伤寒及其背景六节藏象经典中医学殿堂外,彷徨徘徊大约1400年后,中医大军终于无奈而绕道别行。 明末清初“划时代”地提出别有一种戾气、温邪上受,引出了欲与伤寒试比高的温病学。 可以理解为这是一千多年不解伤寒后的不满爆发和学术新探索,聚集一时俊秀,当然也整出了些东西,著名的就有吴瑭的“辛凉平剂银翘散”,此方虽以辛凉命名,方中的荆芥穗桔梗豆豉并非寒凉药,一改伤寒方浑厚雄猛之风,别做散剂。 矫枉过正,本是常识。然而,不解太阳而提出“上受”,过分强调轻清的思维,必然把学术乃至于民众引入歧途。

从吴瑭制散剂及其煎煮法,在细节上还是有仲景“思精”血统。 可惜啊,鞠通,您的《温病条辨》虽把桂枝汤放在您的银翘散之前,您不解伤寒而另辟蹊径的努力,给后人很不好的榜样,而您治上焦如羽的思维,更严重误导了后人的中药修治。


浏览(3567)
thumb_up(6)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