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若

注册日期:2018-06-24
访问总量:40722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广厦千万何所居


发表时间:+-

十余年来,大温地区炽热的房价一直扶摇而上,最近一年,才渐显平静。在经济不算景气的加拿大,无论中文西文,打开各媒体网站,与房市走势有关的新闻总会比较吸人眼球。其实不独温哥华,凡是华人喜欢移居的城市,无一例外,房市必热。


我喜欢的<纽约客>在线杂志,曾在剧作一栏也贴过一篇反映在纽约高房价下蜗居白领的戏剧作品“JILL’S ADVENTURES IN REAL ESTATE”(剧名亦可称为I Can Get It for You at 3.2)。该剧讲的是一位畅销书作家在纽约“找房”(Hunting apartment)的黑色幽默故事。不过,纽约客的编辑那时可不是胡乱“应景”,也与企高的房市毫不相关,而是因为写作此剧的温迪-瓦瑟斯坦(WENDY WASSERSTEIN),一位曾获普利策大奖及托尼戏剧奖、美国当代鼎鼎大名的女权主义剧作家,于2006年1月30日在纽约一家癌症中心香消玉殒。这篇剧作自然也不是新作品,而是1995年首次发表在纽约客,该杂志重新刊载,是对这位曾在纽约客上发表过三篇著名短篇作品的杰出女作家以志纪念。



不过,这篇短戏剧对大温地区苦于房价攀升、正满处转悠寻房的芸芸众生来说,亦有文学之外的警幻喻世功用,重读不由会心一笑。


剧中的女主人公Jill Jeremy,年方二十八,是一位纽约大都市里靠码字维持生活的畅销书作家、小资白领。Jill在周日报纸的房地产版看到一则租房广告,上面说有个不错的带有风景的小公寓待租,每月不过六百五十美金。这对正付着一月一千元,还要与别人share空间的Jill来说,无疑是too good to be true的好消息。她立即拨通广告上的经纪人电话,由此开始了从租房到买房的“觅房”喜剧。



Jill的经纪前后换了六个,所看的公寓开始是从几百到几千的月租房,然后在经纪“租不如买”的劝说下,转为以买为目的的看房,再从几十万到上百万、到三百二十万,最后是六百万的高级公寓,转遍了纽约的二千个待租待售公寓,经纪无所不用其极的劝诱手段,让Jill无所适从,成为“最不名誉的客户”,需要去看“心理医生”的“难做决定的病人”。


Jill最后明白,如果她选择了几百万美金一套公寓的生活方式,她将不仅要出售父母的房子和汽车以及祖母的古董手工家具,而且每年不得不写至少五部电视连续剧、出版五部小说。在折腾了一大圈之后,Jill仍然选择了最早广告上夸大其词实际十分窄小、毫无风景可言的六百五十元一月的小公寓,并在自己全职作家、税务专家的头衔之上,再加了房产经纪人一项,帮那些如她一样想要改善居住条件的白领们一起去Hunting apartment。



该剧一共九幕,加上序言和结语,共十一个部分,剧情生动幽默,其间由经纪之口讲出的无数纽约文化上层人物“择邻而居”的荒诞故事,折射了纽约名人“小世界”浮华虚妄的生活现状。

附记:温迪-瓦瑟斯坦的早逝(享年五十五岁)是美国戏剧创作及文学界的一大损失。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的温迪,作为美国当代一流的戏剧作家,曾以The Heidi Chronicles获得普利策奖及托尼戏剧奖。该剧讲述了一位女权主义艺术史学家及其朋友圈,在历经二十五年(四分之一世纪)急剧社会变动之中的悲欢离合。温迪感人、充满机智的剧作记述了一代美国妇女的历史,并因此赢得全国观众的喜爱。她具有坚强的信念和敏锐的思维,她的热情和魅力也使其成为当代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之一。



作为一个大胆的女权主义者,温迪总是对很多社会问题发出改革的声音,她的主人公多为现代社会中面对角色挑战的妇女。她曾在1992年休士顿年鉴中表示:“我不可能不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我认为妇女应与男人们一样享有同等权利。因此,女权主义仅仅意味着人道主义。”在她的作品中,她刻画了婴儿潮时代出生的一系列女主角,让她们在失望中仍对未来怀有一分理想主义的美好希望。温迪本人亦很象她笔下的女主人公,充满了对生活的理想,渴望成功,不惧怕过去,敢于面对失去的东西,敢于冒险,更享受征途中的乐趣而不在意达成具体的目标。


浏览(2830)
thumb_up(5)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