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退

注册日期:2007-05-12
访问总量:659076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回国观感——重返知青点(多图)


发表时间:+-

人云:“好汉不提当年勇。”看来我快做不成好汉了。三年的知青生活,犁田锄地,插秧割稻,虽多磨难,但收获大于失去,是我刻骨铭心的岁月。我一直打算写一些较为详细的回忆。但太早写,似乎有些不宜,若五岁小孩谈“我小的时候……”,难免令人觉得幼稚;太晚则恐怕记忆开始模糊,如孔子“吾不复梦周公久矣!”自从考上大学离开知青农场,一直未回去过。真是“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故今年回国前就打算一定要再访知青点。三月终于踏上了重返之途,遂我所愿。

记得以前从家里出发到知青点,前后要上八、九次公共汽车,坐一次轮渡过长江,到了公共汽车的末站,还要翻山越岭走二、三十里的山间小路才能到达。整个旅途差不多要用一整天的时间。这次由弟弟开车带路,与几位当年的知青战友,一行人从家里从发,只用了大概两个多小时,就到达了当年的知青点。而尤其令我惊讶的是,车几乎是开到了知青点的门口。可见国内这几十年的交通发展,的确成就斐然。据说国内有一个“村村通”的计划,是主要由政府出资帮助修通每个村的公路。

久违了!当年知青点的老房子居然健在!而相距很近的唯一一家邻居农舍也在,主人似乎不在家,仍然是两只狗狂吠而出,但已不知狗换几代了!邻居农舍房顶的麦秸换成了瓦顶,小坡上多了一个蝶式天线。知青点的老房子现在住着一家农户,一位老妇出来招呼,说仍然记得我们。老房子比过去似乎小了很多,尤其是窗户,显得如牢房一般——不过当时并未有这种感觉。看看周围的环境,树高草茂,翠竹扶疏,但农田似乎已经荒废了。记得当年周围树少草稀,为了给水牛割鲜草,常常是半天下来而收获不多。但稻田和土地总是充分耕种,管理有序。我希望再找找水牛犁田的感觉,但放眼望去,不见耕种之人。甚至一路上也未见过一头水牛,据说已经被一种新的机械代替了。当年的水库明显仍在使用,大堤正在加固中。

在附近的水田里,看见了一只大灰鹤和一群白鹤。白鹤过去偶尔见过一两只,大灰鹤从未出现。这说明自然环境改善了不少。当时因政策的限制,农民并不能随意养殖各种家禽,知青点也只养过耕牛、猪和鸡。这次可以看见田间养殖的鸡、鸭、鹅,甚至还看到一只黑山羊带着她的小羊在知青点老房子的坡下吃草。有些水田明显地改成了鱼塘。

我们到访的那天正好是赶集的日子,村里的人很少,也没有机会碰到当年熟识的农民。几位当地的农妇听见招呼,出门问候,似乎还记得我们这些当年的知青。有一家还热情地要为我们做午饭,被我们婉言谢绝了。离开知青点后,一行人开车到了当年的公社,即政府、供销社和集市的所在地。我还记得当年经常挑着担子到公社的供销社买米和油盐等杂货。当时的公社,有一个不大的广场,供开大会用,广场外面直接连着一条坑坑洼洼的公路,背后有上下两条并行的短街。所谓的街就是稍宽的石板路,好像勉强可以通过一辆汽车。上街主要是政府的办公楼,下街有饭店、供销社、杂货铺、铁匠铺等店面。两街会合后,又变成一条狭窄的石板路延伸到远方。现在的公社原址上已经全无原来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饭庄和其他店面。

我们在知青点的周围采了一些叫做则耳根的野菜。 到了公社的饭庄后,除了点的菜肴外,也叫店家把我们自己拣来的野菜拌上调料,于是大家吃了一顿很好的农家饭。记得当年当地的农民常有吃不饱的时候。作为知青,我们当时有政府的特殊供应(第一年)和家里的补贴,不至于太饿肚子。当地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资源,所以现在仍然显得相对落后,但看上去至少是吃穿不愁了。

我们一行人在知青点周围转悠了大概一个多小时,包括查看当年知青点的自留地,尽量回忆昔日的一些情景,并不断地摄影留念。大家半开玩笑地说,要在知青点的旧址上,建一座新的房子,当年的哥们儿和姐们儿或许可以再聚一起,共度晚年。看着山间新旧相间的农舍,一条灰白的公路绵延伸向远方,牵引着我的沉思:或许公路有了,但农田废了;新房有了,但人不在了;吃穿有了,但亲情淡了。发展真的是硬道理吗?当人们厌倦了城市的喧嚣而向往农家的田园风光时,不知是否开始后悔社会发展得太快了?或许老子“小国寡民,鸡犬相闻”的山村社会,才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之国?

正是:青山绿水旧屋在,不复当年耕种情!

若退/2013年8月20日



1. 当年知青点紧邻的农民房屋仍在,茅屋顶换成了瓦顶。这是进出知青点的小路。


2. 这是知青点的农屋邻居,卫星天线是过去没有的。远处的新农舍清晰可见。


3. 曾经犁过的田。坡上是知青点。


4. 当年曾住过的房间的窗户。当时并未通电,所以墙上的电表是过去没有的。石磨似乎是当时用过的。


5. 过去的水库仍在,正在改建堤坝。当年夏天割稻后,每天都要在水库里洗澡。现在属于枯水期。三十多年过去了,右上方的农舍居然还在。


6. 右下方是知青点未建好之前女知青曾住过的农民房屋。左前方的公路是新建的。


7. 路上问路时所摄。似乎留守在农村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8. 当年打着赤脚、挑着担子走过的田间小路。


9. 在公社的午餐:豆花、腊肉、炒蛋、胡豆,自己采的则耳根等。


10. 当时常用的负载工具——竹编背篼。


11. 这个知青点的房子是我们到了以后与当年农民一起,从平地、打地基、夯土墙、架屋梁到盖瓦,亲手建造的。房子建好之前,男女知青分别住在两户农民家里。


相关阅读:
感忆知青岁月(诗/文/图/视频)
2010年夏回国有感


浏览(6749)
thumb_up(27)
评论(17)
  • 当前共有17条评论
  • 若退
    Answer afammer:
    Sorry wasted your time. What did you expect? Some love triangle or funny stories? Stay tuned then!

    答网虫瞎乐:
    我以前经常梦见当知青的事。甚至刚来美国读书时也偶尔梦见。近几年似乎是没有,有孔子“吾不复梦周公久矣”的担忧,恐怕许多记忆开始淡忘,所以尽量写一些下来。
    屏蔽 举报回复
  • 网虫瞎乐
    今年2次梦见回青年点。
    屏蔽 举报回复
  • afammer
    no stories for the pass years. waster time to read.
    屏蔽 举报回复
  • 若退
    答若慧:
    看来你受了不少苦,也做了不少事。你好像是做过正规的教师。我偶尔教过夜校,不过是煤油灯下叫孩子识字、唱歌而已。有时间我会多写一些。握手问候!
    屏蔽 举报回复
  • 若慧
    读着很亲切。我也插队三年多,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是一段痛苦不堪回首的一段日子。无论怎样是从记忆中抹不掉的刻骨铭心的经历。十多年前我在插队28年后重返山村访问,去圆了一个梦。在那之前总想着那片热土,特别是想过去自己教过的山里娃,不知他们的去向和现在生活的怎样。40年过去了,有机会还想再去一次,象你一样多拍些照片做纪念。谢谢分享能引起知青同感共鸣的话题。希望你继续写回忆知青的文章。
    屏蔽 举报回复
  • 若退
    谢多虑君来访留言!

    答me4you:
    那地方虽然没有什么特别资源,但周围是典型的丘陵地貌,物产丰富,风景也不错。是隐居或养老的好地方。
    屏蔽 举报回复
  • 若退
    答谷语草鸣:
    握手问候!你算是小字辈了。但比起像我姐姐那样的老知青来,我也算是小字辈。我当时是与其他两位哥们儿住一个屋,大家相处不错。我也是在那个小屋(见带小窗的图)用昏暗的煤油灯复习高考,曾先后两次考上,也算是当年的好汉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若退
    答檄文:
    据我所知,物质方面的改变不多。我有一位老知青朋友,他在隔壁大队用柴油发电机建立了一个粮食加工机房,代替了传统的磨碾粉粹。包括我们在内本地农民都会去那个机房将麦子或玉米打成面粉。我本人带着大家在知青点建了一个沼气池,但不是很成功。我觉得我们更多的是给本地人带去了信息、文化和娱乐。当然,每个知青和知青点的情况会有很大差别。

    “当年邓小平决定结束这场运动时说过“三个不满意”,曰“知识青年不满意,家长不满意,贫下中农不满意”,全盘否定了这场运动。”——参见拙文《感忆知青岁月(诗/文/图/视频)》一文。
    屏蔽 举报回复
  • me4you
    有山有水,很美。“在知青点的旧址上,建一座新的房子,当年的哥们儿和姐们儿或许可以再聚一起,共度晚年”,不错的主意。
    屏蔽 举报回复
  • 谷语草鸣
    我当知青时还不到16岁,同你们比年份是老知青了。后来国家有政策,未满16岁不能下乡。3年前,我也回我的故居看了,非常破的小屋,当年我可是对它满意极了。我是在这个小屋里点上煤油灯夜读考上大学的。它是我的“神屋”哟!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