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强征4.6万乌克兰人 送往前线冲锋陷阵
俄乌战争的持续,正让乌克兰被占领地区的居民陷入深重的危机。
最新数据显示,俄罗斯在乌东四州强制征召了超过46000名乌克兰男性加入俄军,并将他们送往前线充当战争中的“炮灰”。
这些人不仅被迫参与对自己国家的战争,还成为俄罗斯战争机器的一部分。
这一现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本质,也让人不禁思考,妥协是否真的能换来和平?
当亡国奴的命运,是否比坚持抗争更好?
俄罗斯对乌东四州的征兵政策并非偶然,而是其历史传统的延续。从沙皇俄国时期到苏联时代,俄罗斯一直通过强制征兵的方式,将被征服民族转化为战争中的人力资源。
沙俄征服高加索地区后,便强迫当地少数民族参与对中亚的军事行动;清朝乾隆时期的土尔扈特东归事件中,沙俄要求渥巴锡部族提供士兵充当炮灰,这种模式在苏联时期同样存在。
如今,这种“交血税”模式再次出现在乌东四州。据报道,俄罗斯在顿涅茨克州、卢甘斯克州、扎波罗热州和赫尔松州强制征召了大量适龄男性,其中包括公用事业工人、保安和建筑工人。
他们被迅速编入俄军,部署到前线,甚至成为“风暴-Z突击队”的一部分。
尽管俄罗斯曾声称免除被占领地区居民的兵役,但2023年通过的全年征兵制法律实际上将这些地区纳入了征兵范围。
这一政策不仅违背了国际法,也让被占领地区居民的生活雪上加霜。他们不仅失去了家园,还被迫成为战争中的牺牲品。
除了对人力资源的掠夺,俄罗斯在军事装备研发上也展现了其“战争智慧”。
例如,卡-52武装直升机配备的旋风-1空射制导导弹,尽管精度高、射程远,但在实战中暴露出明显缺陷:直升机需要悬停引导激光束,容易成为乌军便携式防空导弹和无人机的目标。
相比之下,回旋镖-10攻击无人机以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逐渐成为俄军的新宠。
这种通过实战不断改进武器装备的策略,反映了俄罗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能力。然而,技术的进步并不能掩盖战争对人类的深重伤害。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俄罗斯对乌东四州的控制并不满足于现状。正如外界所担忧,“吃下一口肉,就会想吃第二口肉”。
乌东四州的战略位置和资源价值,使其成为俄罗斯扩大战争雪球的重要一步。如果乌克兰整体投降,俄罗斯很可能会将征兵范围扩大到整个乌克兰,甚至将目光投向其他地区。
对于乌东四州的居民来说,妥协并未带来和平,反而让他们陷入了更深的战争泥潭。
历史一次次证明,亡国奴的命运从未因为妥协而改善。对于乌克兰来说,唯有坚持抗争,才能摆脱这种被征服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