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法签下军援大单,能否逆转不利战局?
11月17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抵达巴黎,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谈,双方将宣布一项覆盖防空、战斗机与导弹能力的军事协议。泽连斯基在行前发文称,这是“与法国达成的历史性协议”,将显著提升乌克兰的空中战力和整体防御体系。
此访正值俄军加大空袭强度之际,乌克兰东南部扎波罗热地区战况吃紧,俄方推进明显。泽连斯基此行不仅是求援,更是要为乌克兰构建长期空军与防空力量找出路。根据法国总统府公布的日程,泽连斯基将在巴黎近郊的空军基地会见军火企业代表,随后签署意向书与多项协议。
这场谈判的核心目标,是借法国之力,破解乌克兰在无人机、导弹与空战领域的持续劣势。对乌方而言,这不只是求援,更是一次能力重构的博弈。
防空劣势未解,空中战力仍存缺口
自俄乌冲突全面爆发以来,乌克兰始终未能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防空体系。俄军不断加码导弹与无人机攻击,给乌克兰城市与军队带来持续威胁,而乌方在空中资源上的劣势始终未被根本解决。
进入2025年冬季,俄军攻势愈发频繁。乌克兰东部城市再度遭导弹袭击,多起平民伤亡事件凸显防空系统的覆盖漏洞。此前乌方虽获得部分西方援助,包括SAMP/T与爱国者系统,但数量有限,且维护与弹药补给难以保障。
空军方面,乌克兰虽已获得部分F-16、Mirage 2000与训练机会,但真正具备作战能力的飞行中队依然不足,飞行员的培训周期长,且缺乏足够教练资源支撑规模化换装。
在这种背景下,与法国扩大合作成为乌克兰填补空中战力空白的重要渠道。法国不仅拥有成熟的军工体系,其政策灵活性也为乌克兰争取更多技术支持与现货供给创造了条件。
三线协议:战机、防空、导弹
本轮会谈内容覆盖三大板块:战斗机、防空系统与导弹弹药。据悉,双方将签署一份为期十年的战略航空协议,乌克兰有望获得法国达索公司生产的“阵风”战斗机,部分机型将直接来自法国库存,其余则纳入乌克兰空军的长期规划。乌方希望将整体空军规模扩展至250架,构建包括F-16、Gripen与阵风在内的多型号空中力量。
但操作这些先进战机对乌克兰而言仍是严峻挑战。除了飞行员培训周期漫长,后勤维护体系也需全面升级。这意味着,即便获得飞机,战力形成仍需时日。
在防空领域,法国计划向乌克兰继续提供SAMP/T系统及Aster-30导弹,补强此前交付的防空单位。另有消息称,协议可能涵盖反无人机新型设备与后续弹药补给机制。
至于融资机制,目前尚未公开明确。尽管如此,协议的重心已从一次性军援转向体系化能力建设,乌克兰意在构建中长期稳定的空防网络,以支撑全面反攻与战略防御。
军火、地位与“防务领导权”
对法国而言,此次协议既是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也是一次政治机会。
巴黎方面明确表示,目的是将法国军工优势用于支持乌克兰抗击侵略,并助其获取所需系统。
这背后隐藏着法国推动“欧洲防务自主”的更大目标。马克龙政府近年来多次强调,欧洲不能完全依赖北约框架下的美军主导体系,法国有责任在欧盟内部扮演军工核心角色。此次对乌克兰的支持,正是法国借助战时需求推广其军火产品、强化战略影响力的窗口。
此外,法国与英国正在推动一个涵盖约30国的“长期安全承诺框架”,即便未来乌俄达成和平协议,该框架也可在必要时部署部队至乌克兰周边,防止局势逆转。法国的目标并非一次性支援,而是要让乌克兰在和平后仍具持续自卫与威慑能力。
但法国本身也面临财政与政治不确定性,防务预算连年吃紧,此轮协议若缺乏清晰融资机制,势必引发国内舆论质疑。巴黎必须在履行政治承诺与维持内政平衡之间做出权衡。
协议能否落地,西方能否兑现
这场会谈的成果能否转化为战场优势,还需观察。战机与防空系统的交付是一回事,训练、维护、弹药与系统融合又是另一回事。乌克兰目前仍缺乏完善的军工配套体系,自主能力有限,外部供给的持续性将决定协议的实际效果。
从欧洲角度看,这笔军售协议标志着其对乌克兰援助正从“临时救急”转向“体系建设”。法国希望通过深度介入乌克兰重建军力,为自己赢得“欧洲安全架构塑造者”的角色。未来,一旦局势转向和平,谁有更大话语权,很可能取决于今天谁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支持。
欧洲此类“战场输出型军售逻辑”正在形成路径依赖,其背后代表的“价值共识绑定”与“军工产业扩张”趋势,值得警惕。法国可以在预算吃紧时仍坚持出手,说明其战略意图远非“临时声援”那么简单。
11月17日的巴黎协议,表面上是一次双边合作,实质上却是多重战略力量的碰撞交汇。乌克兰试图借此渡过寒冬防线,法国则借机推广其军工体系与防务主张。而这场交易之外,欧洲的集体立场、美国的后续反应,以及俄方的战术调整,或将在接下来数周内,重新塑造整个战争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