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海上作战卫勤保障的新趋势
近年来,美军通过一系列新技术和新概念的应用,进一步加强其海上作战的卫勤保障能力,通过研究美军最新的技术动向,可以为中国海上卫勤发展提供借鉴。
一、 卫勤保障力量从岸基向海基转移
图:美国海军“安慰”号医院船
美国海军现役的2艘海上医院船(“仁慈”号和“安慰”号)由于航速慢、部署笨重等原因,已无法满足分布式海上作战对前沿救治的快速响应需求。因此在2023财年的论证书中,美国海军要求引入新一代舰载医院系统,在“先锋”级远征快速运输船(EPF)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远征医疗船 (EMS)将承担这一角色。其定位是二级增强救治阶梯,可作为海上小型医院,主要功能是开展综合复苏手术,稳定伤员伤情并准备后送。EMS的排水量约3100吨,航速至少为30节,续航里程可达5500海里,此船拥有 3个手术室、6张重症监护病床、62张病床、一到两个V-22鱼鹰直升机着陆甲板,最多可搭载28名船员和50名医务人员,此外还拥有外科手术室、X光室、实验室、血库、药房和消毒室等设施。美国海军预计此船将于2026年12月开始建造,并在14个月后服役,单船成本约为3.3亿美元。
图:2018年8月,“先锋”级远征快速运输舰成功完成验收
同时,美军也开始推广可部署于两栖攻击舰和航空母舰等大型舰船的“远征医疗单元”(EMU)概念。EMU是一种可装在10个标准20英尺集装箱内的模块化医疗设施包,其中包含手术室、ICU、影像室、化验室等Role-2级别医疗单元。人员方面,EMU包括外科医生、外科技师、急诊科医生、急诊科医助、麻醉护士、重症监护护士和呼吸治疗技师各1人。
2024年7月,美国海军派遣远征医疗队首次在“科迪”号医疗船(EPF-14)上对EMU进行了测试和评估。
图:装载于集装箱内的EMU单元
为识别并解决医疗后送及资源协调方面的问题,斯坦福大学与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探索了将船只设立为救护车交换点(Ambulance Exchange Point, AXP)的方法,可以提高海上伤员转运效率和灵活性。
AXP是预先确定的地点,伤员在此从一个疏散平台转移到另一个疏散平台,继续向更高层级的医疗机构转运。海上AXP即把在航行的水面平台作为交接点,用于在广阔海域或非连续战区中把伤员从近岸小艇或救护直升机交接到远程运输直升机或具备更高级创伤治疗能力的舰船/远征医疗舰上,这种做法在“印太/非连续海域”环境具有重要价值。
图:海上后送链、海上转移机会区和海上AXP联合使用的场景
2024年,美军第25战斗航空旅与斯坦福大学举行的联合演习结果显示,与传统后送方法相比,整合移动船只的AXP可将后送响应时间缩短35%至40%。
图:演习中一架HH-60M医疗后送直升机将伤员转运至船上
二、无人系统的应用,提高物资和伤员转运效率
美国海军已经在多次演习中使用无人系统执行医疗物资运送的任务。2024年6月,美国海军在环太平洋演习期间,使用6架次Skyways V2.6 无人机和PteroDynamics X-P4 无人机为柯蒂斯·威尔伯号运输血液制品和其他医疗物资。
图:2024年6月19日,Skyways V2.6无人机(前)和PteroDynamics X-P4无人机停放在导弹驱逐舰“柯蒂斯·威尔伯”号的飞行甲板上
同年10月,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二后勤大队在“大胆探索24”(Bold Quest 24)演习中,使用战术补给飞行器TRV-150在作战条件下成功运送了38.5公斤医疗物资,其中包括全血、冻干血浆等血液制品。TRV-150是一款电动垂直起降货运无人机,巡航速度为108 公里/小时,可在70公里内运送高达68公斤的物资,并采用航点导航进行自主任务规划。此外,美国海军陆战队还计划在2028年前将该无人机系统部署到所有后勤营,预计每个营将装备3至6架。
图:演习中执行任务的TRV-150无人机
无人水面舰艇(USV)一方面可以为登陆部队提供后勤物资保障,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海上AXP的移动中转和接收平台,伤员可由小艇或近岸力量短距送到USV上,再由USV与大型运输/医疗舰对接或呼叫直升机,把伤员转送到具有更高级医疗能力的舰船或远征医疗舰上。
由美国Textron Systems公司研发的通用型无人水面艇(CUSV)是一种具备多任务、多载荷特性,专为濒海低烈度到中烈度冲突设计的小型平台,有效载荷1800千克,航速20节。虽然CUSV并不是专为医疗后送任务设计的,但是其具备伤员识别与短途运输能力,还可通过与无人机协同,接收无人机传输的伤员坐标,精准抵达岸滩或小型战术平台接运伤员,再安全后送至大型医疗船、两栖攻击舰等主力载体,因此成美军为海上AXP的重要实现路径之一。
图:美国海军陆战队装备的CUSV
三、部署远程医疗平台
美国国防医疗体系把远程医疗+数据化临床支援作为提高海上医疗能力的路径之一,目标是在海上舰艇或前沿医疗单元中实现专家远程介入,为战地前线提供高级医疗支持。
在落地应用方面,美国海军在2018年首次使用美国Global Med公司的技术在“仁慈”号医院船上实现了远程医疗,舰上一名持有医疗资格的海军军官通过Global Med平台的实时视频、远程生命体征监测仪与器械视图,在岸基医院专家的指导下完成止血带止血、针刺胸腔引流术和环甲膜切开术。
图:Global Med的远程医疗平台
在此之后,美军为在分散偏远地区执行任务的部队部署了远征部队高级虚拟支持系统,可提供全球范围内全天候紧急远程医学会诊。在全球任何地点部署的战场医务分院可随时获得急救、重症监护、传染病、毒理学等13个专业医务人员的远程咨询与临床医疗技能指导。
四、总结和建议
美军通过海基卫勤力量部署、无人系统应用和远程医疗建设三大方向,显著提升海上作战卫勤保障的响应能力,可为中国相关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1、构建分层海基医疗体系:可参考美军 EMS 与模块化 EMU,研发适配中国舰船的标准化医疗单元,补充中小型快速医疗船,填补现有保障力量空白;借鉴海上AXP机制,在南海、东海等重点海域预设伤员交接点,明确小艇、直升机、舰船的转运衔接流程,缩短远海伤员后送响应时间。
2、推进医疗专用无人装备发展:针对美军无人机运输医疗物资、无人艇承担伤员中转的做法,研发大载重、长航程的医疗专用无人机,适配血液制品等急运需求;升级无人水面艇的伤员识别与转运功能,构建无人机+无人艇的协同转运链路,突破复杂海况下的物资与伤员输送限制。
3、搭建全域远程医疗网络:效仿美军远程医疗平台应用,整合军地优质医疗资源,构建覆盖远海的远程诊疗系统,配套实时视频、生命体征监测功能;组建急救、重症监护等多专业远程支援团队,为岛礁、远海舰船等前沿单元提供全天候专业指导,提升前沿救治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