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新形势下,反小型无人机技术实战效果

作者:三把刀
发表时间:
+-

图片

自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小型无人机,尤其是FPV无人机已成为重塑战场形态的核心装备,其应用规模与影响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俄乌双方年产能达数百万架,形成宽15-20公里的“无人机墙”(Drone Line),迫使士兵转入散兵坑隐蔽并催生摩托车突击战术。俄乌双方还围绕无人机攻防进行升级。乌克兰构建小型雷达预警网络,在2024年达成击落超1000架俄军固定翼无人机的战绩。俄罗斯则用Orlan-10 ELINT系统定位乌军雷达、部署抗干扰导航组件,并通过诱饵和多批次集群战术饱和攻击乌军防空。另外,AI制导与反空型FPV成为新发展方向。

一、“无人机墙”与新型作战样式

乌克兰2024年生产220万架,2025年无人机生产目标为450万架,俄罗斯计划生产300-400万架。根据粗略统计,无人机已导致俄乌双方约2/3的战斗伤亡,成为前线伤亡的主要诱因之一,彻底改变传统前线作战形态。双方当前每月各消耗约1万架无人机,且消耗量可能进一步提升一个数量级。

图片2025年以无人机墙为核心的新型作战样式示意图

无人机墙为俄乌前线宽约15-20公里的前线区域,双方密集部署FPV无人机,形成全域监视的无人机屏障,迫使士兵躲入散兵坑被动防御,放弃传统战壕的主动作战模式。

针对无人机墙FPV密集但对小型机动目标探测不足的特点,乌军采用摩托车(4辆载8人)实施突击,目标是切断敌方后勤路线并建立新的散兵坑据点。摩托车因体积小、速度快(>80km/h),可规避FPV探测,生存概率远超装甲运兵车,成为无人机线环境下的核心突击手段。

传统FPV无人机依赖射频(RF)双向通信,干扰设备可通过发射高强度RF能量压制其控制与视频链路。尽管乌克兰研发了新型多频段无人机以增加俄方干扰难度,截至2024年底俄乌战场仍有超70%的射频控制FPV无人机被干扰系统有效压制。而光纤无人机通过有线光纤传输数据,完全脱离射频频段,因此射频干扰对其无效,同时光纤通信带宽更高,能传输更高质量的实时视频,支持操作员精准控制。此外,光纤无人机可超低空飞行,进一步降低被雷达、视觉传感器探测的概率,适合执行伏击任务。

图片俄乌双方使用的光纤无人机

二、小型无人机主流反制技术

目前小型无人机主流反制技术包括射频(RF)干扰技术、物理防护技术和低成本动能反制技术等。

1.射频(RF)干扰技术

射频干扰通过发射高强度RF能量,破坏无人机与操作员的通信链路及无人机自身的GPS导航,是当前应对FPV无人机的最成熟技术。干扰技术早期仅针对商用无人机的固定频段(如2.4GHz、5.8GHz),易误扰友军设备,目前技术集成精准RF检测子系统,可识别目标无人机的特定工作频段,定向释放干扰能量,大幅降低对友军RF系统的影响,但需定期更新频段数据库以应对无人机跳频变化。

2.物理防护技术

针对无人机超低空突袭攻击车辆、步兵集群,俄乌双方及美国陆军均开发了物理拦截手段,核心是通过物理屏障阻断无人机飞行。

通过防护网覆盖前线道路、车辆集结点是常用的低成本物理防护方法。俄乌双方广泛使用伪装网、渔网等低成本材料,俄罗斯在巴赫穆特地区用路灯支撑防护网,乌克兰则在常用道路上方悬挂渔网,利用无人机摄像头难以识别的特性,缠住其螺旋桨。2024年中俄罗斯在库皮扬斯克地区构建“防护隧道”,用木杆支撑塑料/织物网,覆盖道路两侧及顶部;2025年2月,顿涅茨克地区出现2km长的防护隧道,需大量人力安装与维护,但拦截效果显著。

图片顿涅茨克地区2km长的防护隧道

在前线,车辆携带额外的装甲,作为保护自己免受无人机攻击的低技术方法。一般使用反无人机网或金属板构成的临时结构覆盖坦克,中间夹有橡胶和原木。以防止载有爆炸物的无人机的攻击,简易装甲还会引爆或缠绕来袭的无人机。

图片


图片坦克使用的反无人机网

3.低成本动能反制技术

动能反制适用于中远距离、高威胁无人机(如长航时侦察无人机、无人机蜂群),核心是通过导弹、制导火箭或拦截无人机直接摧毁目标:

(1)主流导弹与制导火箭系统

图片

(2)低成本导弹与拦截无人机

低成本导弹是为应对小型无人机蜂群成本优势而开发单价接近目标无人机的低成本导弹,主要企业及产品包括:

拉脱维亚Frankenburg Technologies:目标单价2000美元,最大拦截高度2000m,2025年计划在乌克兰测试,原型含十字翼/尾翼,长度<1m;

瑞典Nordic Air DefenceKreuger 100:红外(IR)制导,商用组件打造,速度270km/h,计划开发军用高速版,暂未确认是否含战斗部;

拦截无人机:通过无人机反无人机实现灵活拦截,乌克兰已实战部署ODIN公司Win_Hit无人机,该无人机为垂直发射,续航7-10分钟,巡航速度200-220km/h,攻击速度280-300km/h。主要用于拦截俄罗斯Shahed/Geran系列远程单向攻击无人机。

三、启示与建议

乌克兰危机彻底打破传统军工体系限制,在俄乌双方每年均需要上百万架的情况下,构建稳健的装备供给链尤为重要。乌克兰以商用货架产品(COTS)+分布式生产构建装备供给链,并将民用数字技术与军事需求深度绑定:如在远程自杀式无人机上搭载离线AI算法,无需卫星信号即可自主规划航线,配合高清光电吊舱实现3秒内目标分类。另外,在俄军电子战压制时自动切换民用4G网络+Starlink备份的双模链路,“蛛网行动”中117架无人机仅12架因通信中断坠毁;同时,通过民用软件构建前线情报网络,将目标坐标传输效率提升至传统军用系统的3倍。

俄罗斯军方则建立了的无人机为核心、多装备协同的体系化作战网络ISTAR(情报、监视、目标获取与侦察)系统,旨在实现战场态势的全域感知与精准打击。其核心装备是Orlan-10无人机集群,可执行侦察、电子战、反雷达等多元任务,构建了从目标发现到毁伤确认的完整链路。除无人机外,ISTAR体系还整合反炮兵雷达、电子战系统以及结合天基情报(如卫星)、陆基传感器多域协同,可实现对乌军纵深目标的跨域打击。

总之,乌克兰危机中的现代战场新形势下消耗战实践充分证明,反无人机技术演进直接由战场需求驱动。乌军2026年规划生产800万架无人机的规模化威胁,倒逼俄军构建起以无人机集群为核心,传统防空与电子战及源头打击结合的立体化防御体系。效费比成本平衡与提高杀伤和打击效率仍然是无人机攻防双方都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