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一帜的“檞寄生”,为何破灭?
“槲寄生”战斗机诞生于纳粹德国空军资源极度匮乏之时——燃料、飞行性能、续航时间都已无法满足作战需求。
1945年5月4日,美军在法国某处废弃的空军基地缴获了一架“槲寄生”(Ju.88与Fw.190的组合飞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1944年纳粹德军已经失去了制空权。盟军掌握了主动权之后,频繁进行战略轰炸让纳粹德国的军工厂几乎无法进行生产。纳粹德国的工程师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求突破常规的解决方案。于是,一种名为“檞寄生”的混合型飞机应运而生——一架重型轰炸机与一架战斗机结合,依靠钢铁、钢缆和最后一丝希望连接在一起。
满载邮件的“水星”号水上飞机与“玛雅”号一同飞行,利用后者的航程优势飞越大西洋,靠近岸边时,“水星”号与“玛雅”号脱离,利用高速送达邮件。这样的“檞寄生”于1938年2月6日首次试飞,7月20日进行首次商业飞行。
“槲寄生”概念由来已久:英国肖特·梅奥设计的“母子”飞机就曾用于运送跨大西洋邮件。纳粹德国的工程师将这种设计改造为一种报复性武器,其根本原因在于务实:利用Ju.88轰炸机老化的机身,这些机身已经不再适合执行轰炸任务。将机头部分更换为一枚3800千克重的高爆战斗部,复杂的瞄准和操纵系统则由一名飞行员操作,飞行员就坐在这枚“飞行炸弹”上方的战斗机(Fw.190或Bf.109)内。这种诡异的“檞寄生”最终得到了典型的德国式结果:技术复杂、风险高、成本相对低、理论上有效。
纳粹德国空军的一种“檞寄生”组合。
从技术角度来看,“檞寄生”堪称即兴设计的杰作,操控装置被塞进了狭小的战斗机驾驶舱内:机电驱动装置复制了轰炸机的操纵系统,确保了分离之前的操控能力。分离过程采用了爆炸螺栓,保证了下方战斗部分的安全分离。“檞寄生”最重要的就是战斗部,轰炸机前部安装了一个巨大的空心装药战斗部。经过测试,它可以击穿厚达20米的钢筋混凝土,这是专为战列舰和深埋地下的指挥所而设计的。
二战后,英国测试的一架“槲寄生”,Ju.88与Fw.190的组合。该机目前在法恩伯勒的皇家飞机研究院展出。
“槲寄生”的首次实战是在诺曼底战役期间,结果却以失败而告终。1944年6月14日,“檞寄生”初战以灾难告终:一架加拿大空军“蚊”式战斗机将这架笨重的组合型飞机当作滑翔炸弹载机,将其击落。6月24日对英国皇家海军“尼斯”号护卫舰的成功空袭,反而显示了“檞寄生”的局限性。虽然导致这艘护卫舰重创,但其仍然漂浮在水面上。精度低、瞄准难、易遭到战斗机拦截等问题,使“檞寄生”只能作为一种战术上的选择,缺乏战略价值。
1945年5月,美军士兵在德国中部的贝尔恩贝格机场检查一架“槲寄生”,Ju.88与Fw.190的组合。
然而,纳粹德国空军似乎为“槲寄生”制订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他们计划用该机攻击斯卡帕湾海军基地,并作为“铁锤行动”的一部分袭击莫斯科附近的发电厂。然而,残酷的现实教育了他们:1945年4月10日,美军轰炸机在罗赫林机场摧毁了18架“槲寄生”飞机,所有计划都化为泡影。
1945年2月3日,美军四架P-51“野马”战斗机在汉堡以东攻击地面目标时,遭遇了三架正在飞往丹麦的“槲寄生”,将它们全部击落。
同年春天,幸存的“檞寄生”被调往东线。纳粹空军试图利用这种新式武器摧毁奥得河和尼斯河上的桥梁,以减缓苏军装甲部队的攻势。尽管几次空袭都直接命中桥梁,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苏联工兵只用了几天就修复了桥梁。六架Ju.88和两架Bf.109的损失,加上稀缺的燃料已经耗尽,这些行动浪费了第三帝国最后的资源。
1945年5月,美军在德国中部加尔德莱根的机场,缴获了一架“槲寄生”,Ju.88与Fw.190的组合。
将纳粹德国“檞寄生”与美国“阿芙罗狄蒂”(B-17轰炸机改装的自杀式攻击机,飞行员在撞击目标之前跳伞)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绝望催生了过于复杂、效率低下的武器系统。这两个项目都耗费了大量资源,却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实战效果。真正的成功来自于更简单的解决方案——例如Hs.293制导炸弹,这种新型弹药具有成本低、可靠性高、作战效能高等优点。
译者按:
本文中前面将“槲寄生”描述为“成本相对低”的解决方案,后面却说它耗费了大量资源,似乎自相矛盾,但这是因为两者的参考系不同。说“檞寄生”成本相对较低是将其与研制和装备战略轰炸机相比,而说它耗费了大量资源是相对于纳粹德国空军最后阶段的窘迫局面而言。